626年8月,东突厥兵临长安城,登基仅1...

626年8月,东突厥兵临长安城,登基仅19天的李世民,守备空虚,毫无迎战胜算。为保国祚,李世民屈辱的低下了帝王之头,与东突厥签订了“渭水之盟”。当东突厥的颉利可汗洋洋得意的满载而归后,李世民恨恨地说了句:预先取之,必先予之!

两个月前,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8月8日,李世民登基。

此时,于内,李建成、李元吉旧部还蠢蠢欲动;于外,边境冲突不断。

在隋末战乱之时,就有问鼎中原野心的东突厥,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新帝登基、大局未稳的有利战机。

于是,突厥可汗亲率10万大军南下。

剽悍的突厥兵马越过泾州后,兵分三路,全力攻唐。

突厥军右翼向武功进犯,左翼进军高陵,而颉利可汗率领主力中军南下,兵锋直指长安。
六月二十日,突厥右翼抵达武功;二十四日,左翼抵达高陵。

李世民急忙派遣心腹大将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阻击突厥左翼军。

两天后,尉迟敬德大破突厥左翼军于泾阳,生擒突厥大将“俟斤阿史德乌没啜”,并杀敌1000 余人。

但是唐军阻击突厥左翼军的胜利,并未能阻止颉利可汗主力地迅速南下。

二十八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已经率大军到达渭水便桥的北岸,离京师不到40里,长安危在旦夕。

长安城内兵力不过数万的李世民,根本无法抵御突厥的10万大军。

在听取名将李靖的建议后,李世民立马干了三件事:
1、故布疑阵:动员城内居民,混入军中,在便桥附近与突厥对峙,营造兵力相当和决战的假象;

2、扣押突厥打探消息的使臣执失思力,让突厥无法判断城内虚实。

3、派李靖从灵州发兵,以断突厥退路。
做完这些后,李世民带着亲信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骑到达渭水南岸,与颉利可汗谈判。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独留与颉利语”。

也就是说,至于谈了些什么,只有二人知道。
但是,从东突厥自可汗之下都心满意足而去,可以推测:

1、 赔款:从“倾府库以求和”的记载来看,李世民当时几乎搬空了大唐府库内的金银和布帛,来求和。

2、 称臣:在唐未建立的时候,很多起义势力都向东突厥称臣了,有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王世充、李轨、郭子和等,那么作为势力不是最大的李渊,很有可能也与突厥有了称臣的盟约,而李世民此次延续了其老爹的盟约。

基于此,突厥在不知长安虚实、且不擅长攻城的情况下,以最小的损耗,获得了赔款和称臣的最大收获,这才退兵,拉着金银财宝,满载而归。

所以,被人打到了都城下,刚上位就被突厥来了一个下马威的李世民,称此次不平等结盟为“渭水之耻”,也才有了“预先取之,必先予之”的话。

从后来李世民的反应来看, 这次事件给他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他不仅认识到弱国无外交,与励精图治的重要性,并且下定了灭突厥决心。

同年9月,李世民发布备战突厥的诏书;不仅亲自在显德殿练兵,还专门设置针对突厥事务的机构,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公瑾领衔。

李世民用实际行动,压制着洗雪前耻的怒火。
3年后,大唐不仅兵强马壮,府库充盈,而且所藏的兵器,已经远远超过隋朝全盛之时。

而此时的突厥,却因颉利可汗重用汉人赵德言,推行移风易俗的改革,导致内战连连,四分五裂。

在这千载难逢的战机下,李世民果断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主管,代州都督张公瑾为副,出师北伐突厥,这一年,公元629年。

十余万大军直扑草原,突厥各部非败即降,最终斩杀突厥军数万,并俘虏突厥 10 余万人,牲畜 10 余万头。

战事仅持续不到1年,630年,东突厥灭亡,同年3月,颉利可汗被押解至长安。

李世民没有杀俘虏的颉利可汗和投降的突厥部族,而是实行了非常成功的羁縻统治——以夷制夷,分而治之。

他把东突厥降民安置在幽州到灵州一线的北方边境,并分其地。

封突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并以突利为顺州都督统其原有的部众。

同时分颉利可汗之地为六州,置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并任命阿史那思摩为北开州都督,封右武侯大将军,统领颉利原来的旧部。
苏尼失为北宁州都督,继续统治其原有部众。

唐太宗此举,不仅获得四夷的拥护和赞成,四方各族首领来到长安,并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至此,李世民不仅真正做到了当年渭水之盟放下的狠话,一雪前耻。也一举震慑了边境其他政权,为后来的北庭都护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后记:虽然,李世民没有杀掉这位颉利可汗,不过这位颉利可汗之后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李世民有一次宴请时,想起了这位曾经的可汗,让他当众给大家跳一段舞。

曾经的一国之君,如今只能在人前赔笑跳舞,取悦李世民来求活,其中的落差和滋味可想而知。

无论帝王凡人,一生都会遇到高潮和低谷。特别是当一个人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如何选择一种正确的方式来度过自己人生的低迷期,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一种智慧。

李世民用灭突厥的实际行动和亲手缔造的大唐盛世,告诉我们,韬光养晦,方可厚积薄发;知耻而后勇,方可东山再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