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战略大败局1——《隆中对》(第二部分)
——蜀国战略如何布局,才能不失去荆州?
作者:战略史研究
续上。
7.分兵是战略的大忌。刘备军一路自四川出陕西、一路自荆州出南阳、洛阳。四川与荆州之间千山万水,路途艰难,物资与兵员输送极为不便,故两个方面军之间非常难以进行有效的相互支援。
反观曹操军的地理交通环境,陕西、洛阳、南阳、许昌之间自古皆通衢大道,物资、兵员转运极为便利,一旦开战,南阳前线与陕西前线之间可以达到有效的联结,而洛阳、许昌作为后方基地,相距极近,洛阳与西安、许昌与南阳、南阳与襄樊之间皆距离不远,交通方便,适宜集结兵力,打击任何一路来犯之敌。“我专而敌分”, 曹操军联成一体,战略优势大增,刘备军分裂飘零,基本上败局已定。
双方交通线优劣悬殊
二.荆州的防务应该如何展开,才能确保荆州基地不失?
1.首先荆州位于江汉平原,无险可守,而且是四战之地,不宜进攻,所以战略上必须着重于防守。
2.蜀汉在荆州城下游四十里处建立公安城军事基地,以保障荆州城的安全,这是对基本战略战术的无知,因为公安城也在江汉平原之中,亦是无险可守。
四战之地,危如累卵
3.荆州三大战略要地:江汉平原,正是三国争霸的聚焦区,荆州城,正是中心枢纽地区,汉江平原北、东、西三个方向均有险要之地,北面是襄樊,东面是夏口(武昌地区),西面为西陵(宜昌地区),只有能控制这些要隘,才能确保荆州城无虞。三家分荆州,最聪明的是曹操,只守襄樊而不深入荆州平原,最愚蠢的是蜀汉,占据中心枢纽,却不派重兵守后方基地要隘,不知后方已经危若累卵,反而蠢蠢欲动,大举兴兵北上。而孙权半智半愚,最终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占据荆州城。
4.荆州北方的军事威胁——重镇襄樊和南阳基地。
南阳盆地富庶,兵员,物资,粮草,不需过于依赖后方输送,是为战略基地。襄樊地处南阳盆地的南部隘口,依托湖北,通过汉水和长江,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由南阳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关中,还可经汉中而联络陇西。襄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襄樊为荆州的北方要隘,北连南阳盆地,取之可以略取南阳,失之则门户打开,襄樊以南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曹操精锐骑兵曾经以一日三百里的速度闪电战模式,席卷江汉平原,刘备军几乎全没,荆州全失,刘备退至夏口。曹操退军之后,继续占据襄樊要隘,这意味着曹操如果愿意,随时会把闪击荆州的模式再次或者多次重演,所以,曹操虽失荆州,却失而不失,刘备虽得荆州,却得而不得。曹操占据大洪山,襄樊防线,进可攻,退可守,曹操以退为进,稳操胜劵,占据优势地形,坐等吴蜀相争,以收渔翁之利。只是顾虑占领荆州后必然遭到吴蜀联合打击,腹背受敌,战略被动,难以防守,才没有进攻荆州。
北方威胁
5.荆州的东方军事威胁——重镇夏口与东吴水军。
夏口位于江汉平原的东方,是荆州的东大门,荆州军自夏口顺流而下,可以直取东吴的首府京口,失之则门户大开,夏口以西亦是一片平原,无险可守,敌人溯江而上,舟船运输虽慢,却大大节约了行军的体力和后勤运输的难度,后来吕蒙白衣渡江,不需战斗,荆州全失,所以孙权虽将荆州划归刘备,但是刘备的东方防线依然非常脆弱,总之,刘备能拿到荆州,并不是自己具备这个实力,而是曹操和孙权鹤蚌相争的结果,三国时代曹操实力第一,孙权实力第二,刘备实力第三,但是曹操如果南下取荆州这个四战之地,必然激怒刘备和孙权,大敌当前,孙刘必然联合,曹操虽然实力排名第一,但是第二名加上第三名,其联合实力却又大过第一名,这个学费就是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的灰飞烟灭,曹仁的荆州城苦守一年惨败回师。曹操于是记忆深刻,吃一堑长一智,所以绝不再肯南下江汉平原,占据其中心城池——荆州城。
208年12月,周瑜率领大军在赤壁击败曹操,随即溯江而上,占领包括宜昌在内的沿江各个重要城池,并包围荆州城,与守城的曹仁展开激烈战斗,一年之后,209年12月,曹仁不敌,北撤襄樊,周瑜占领荆州城,而刘备乘机拿下江汉平原南部的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其位置在湖北南部和湖南地区。此时鲁肃看到周瑜虽赶走曹操,占领江汉平原腹地,但是战略形势却对东吴是极为不利!一:曹操占据襄阳,江汉平原北部无险可守,二:刘备占据江汉平原南方广大地区,三:孙权占据长江沿线以及江汉平原腹地,虽然占据中心位置,却腹背受敌,一旦遭受夹击,必败无疑。鲁肃智谋深厚,与诸葛亮等人交往甚多,深知蜀汉集团对荆州城的必得心态,210年12月,周瑜箭伤复发而死,鲁肃接管周瑜部队,劝说孙权将荆州城并公安以西地区全部让给刘备,以让刘备集团直接面对曹操势力,而后暗取南方各郡,最终以湘水划界,湘水以东遂为东吴所有,于是东吴再无腹背受敌之忧,荆州东部地区与东吴成为与一个整体。刘备也志得意满,占据江汉平原最富庶之地区——荆州城,而不知自己已经被别人算计,为东吴挡子弹。不过如此,孙刘两家平分荆州,势力基本平衡,共抗北方势力,曹操亦不敢南下荆州。本来天下无事,可惜刘备集团对江汉平原的战略均势毫无认知,对荆州城的防御问题犯下错误,刘备在荆州城的下游三十里处筑“公安城”,这是对基本战略战术的无知,荆州城与公安城皆在江边,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东吴水军强大,逆流上攻,迂回包抄,断我军后撤之路,必成瓮中捉鳖之势,实为一重大军事隐患。
两面受敌,形势不利
6.荆州西部的地理优势——重镇宜昌与枝江前线。
荆州北方和东方均已丧失有利地形之保障,战略形势极为不利,防守困难很大,成本过高。所以若要守住荆州,西边的宜昌地区当是蜀汉集团的不二选择。
宜昌位于山地、丘陵、平原的交界处,地形最佳,实为真正的“用武之地”!地形参差,易守难攻,又不乏兵员粮草的供给,后方是四川大本营,可以通过长江水路给于宜昌基地以强大的战略支援。
宜昌战区,用武之地!
宜昌整体防御体系
宜昌整体防御体系的建立。枝江基地为最前线。宜都设立第二层防御体系、西陵为大本营,当阳基地防卫北方之敌,确保侧翼不失。即使东面、北方来犯之敌攻占平原之上的公安和荆州城,只要宜昌战区不失,荆州终将不失。因为枝江距离荆州城不过百里,顺流而下,输送兵力、物资甚便,对占领荆州的敌人威胁极大。宜昌在手,谁也不敢轻取荆州。
敌人若自荆州城逆流仰攻枝江、宜都、宜昌防线,几乎不可能成功,原因如下:1.宜昌处于山地丘陵和平原交接区,敌人仰攻,成本太大,2.我军后方水路便捷,转运伤员、军械、粮草、援兵甚便,3.我军梯次防御,敌军如从水路越城直上,恐我派军下游断其后路,若自陆路越城攻击,山路崎岖,人员物资转运成本太大,4.山中之城非平地之城,攻之不利可以远遁千里,如我军依山凭险断其后路,敌人攻城部队有可能全军覆没。5.平原城池利攻不利守,山地城池利守不利攻,6.纵深防御体系可以前后呼应,越城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7.我军凭险而守,成本低于攻击部队多倍,时间就对我军有力,战争打的是消耗,拼的是后勤。正是以弱胜强的用武之地。
故重点只需确保枝江防线即可,枝江境内陆势由西北丘陵高岗,逐渐倾斜至东南部平原,筑要塞防守极佳,可阻敌于平原之上,而进可攻,退可守。枝江在,荆州必不失,或者说虽失不失,宜昌不在,则荆州必失。
7.建都重庆,“跨有荆益”,连成一气,进图中原。
四川地区,成都立于平原,无险可守,重庆依险为固,易守难攻,所以重庆远比成都的战略价值更为重要。在和平时代当选成都为首府,当战乱之时,就必须建都于重庆。重庆有大巴山和三峡天险为屏障,不仅是川东重镇,而且扼控川蜀的东大门,进可攻,退可守。顾祖禹说:“'天生重庆,铁打庐州 ’ 言其难犯也。”
重庆亦为交通枢纽区,它地处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凭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涪江、乌江、嘉陵江组成水上运输网络,内通四川各处,外可东出荆襄,南达云贵,北接汉中。
重庆万州地区濒临长江三峡,扼川江咽喉,有“川东门户”之称,水路上距重庆市区327公里,下距湖北省宜昌市321公里,为川东水陆要冲,境内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作为重庆与宜昌之间的中继基地。
从历史可以看到重庆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蒙古军队数次攻击四川地区,目的是从四川顺江而下,迂回包抄,直取江南,但在宋军的重庆整体防御体系中,蒙军均遭失败。公元1239年8月,蒙军再度入蜀并夺成都,但在重庆受阻且被迫撤军。公元1258年,蒙哥挟西征欧亚凯旋的威势,兵分三路再次伐宋,入蜀蒙军轻取成都后随即困于重庆,久攻不克并致使蒙军统帅蒙哥陨命于合川城东5公里的钓鱼城,蒙军因此再度被迫北撤,不得不将攻宋重点移至襄阳方向。
20世纪初,四川军阀经营四川时亦将省政府和兵器重心放在重庆而不是成都 ,1937年底蒋介石国民政府为了持久抗日决定从南京迁都四川,但陪都的地址并没有选在成都而是放在重庆,并使“重庆成为后方兵器工业中心” 。
若想“跨有荆益”,使得荆州益州联成一体,就必须将蜀国的政治重心放在贴近荆州的重庆,而不是放在使蜀国西边的成都。
蜀汉于重庆建都,必然要加强重庆、万州与宜昌(鄂西)之间的军事、政治、经济、交通建设和链接。两地之间沿江于长寿、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建立经济军事基地。使两个地区连成一气,逐渐建设成为蜀国军事、政治、经济、交通的核心枢纽区,宜昌战区与荆州地区亦可逐渐连成一气,建立多层纵深防御,如此方能力保荆州不失,益州稳定。
跨有荆益
成都建都,重心过偏,重庆形胜,战略要地
丘陵山地,极易防御
蜀汉建都成都,战略重心过于偏移,与丢失荆州的根本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不利防守。而重庆为川东重地,位于丘陵山地,战略位置极佳,仿佛宜昌,重庆不失,则四川不失,蒙古人长驱而入四川,却困于钓鱼城下36年,不得寸进,被迫撤离四川,即是此例。而成都仿佛荆州城,一旦失去,即是永别,关羽、刘禅的遭遇即是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