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房悖论:有书的人没书房,有书房的人没书
©
ECHO ROOM
回响书房
安德鲁·朗说,读书这种习惯“比吸鸦片更纯洁。不过,和吸鸦片一样,它为我们打开了人造天堂的大门。”书的魅力,一语道尽。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劝人读书总是吃力不讨好。在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人人埋头于手机的当下,如何让读书成为更多人的习惯,颇具挑战。
不过正因为困难,为读书“布道”,便成了一件格外有意义的事。
成大事者,往往是终身阅读的践行者。比尔·盖茨每年读50本书,不仅自己读而且喜欢开书单;当被问到成功秘诀,巴菲特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读书。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是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鸿的家书。
子孙读书明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自然会被打破。有远见的创业一代都知道,不应该只给子孙留下物质财富,否则家族命运只会是“一代苦,二代富,三代吃花酒,四代穿破裤”。
越成功,越读书。累世读书,则累世不堕。阅读,关乎一个家族的命运。
比尔·盖茨曾对《时代》周刊说:”你只有在停止学习时才真的开始变老。阅读能激发对世界的好奇,它帮我走向了成功。“
在书里,我们与古人对话,与异域文明对话,与人类群星对话。
我们每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经历了一个人类精英的人生。在书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遇到各路大师、高手、领袖,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事之道。
书中有矿,人类精神的富矿。
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广全民阅读。但是“读书难”作为一项时代疾病正在快速蔓延。
哲学教授、“奇葩说“导师刘擎说,现在的学生在短平快的资讯、笑话、段子、短视频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失去了延迟满足的能力。
可是没有深度阅读的能力,就没办法建立系统化的思考框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就成了无根之萍。
阅读习惯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但买书的成本有限,读书的门槛却很高。很多成年人一边玩着手机一边吼孩子“你怎么不去看书”,这很荒谬。
成年人也不是不想读书,而是读不进去。偶尔硬着头皮啃一本,但无法将读书融入生活和事业。
2020年2月5日,武汉方舱医院收治首批患者,一位患者躺在病床上正在阅读,手捧《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近日《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发布,一线城市近9成家庭没有书房,人均书房面积仅0.26㎡。数据不可谓不惨淡,却也符合我们从周围观察到的实情。
对奋斗期的年轻人来说,房价高企,安身尚且不易,书房梦实在奢侈。很多爱读书的年轻人,因为没地儿放书而不敢买书。
但是另外一方面,很多豪宅有足够的空间放书,空间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梁文道说,他看了很多名人、有钱人、富豪的家,他们的家里没有灵魂,因为他们没有书房,或者有书房但里面没有书。
有书的人没书房,有书房的人没书。这是当代中国的「书房悖论」。
书与房,难道是互相排斥的吗?
其实不然。没有独立书房,也可以因地制宜打造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有大书房的人,也不一定厌恶读书,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选书、如何读书。
阅读不应取决于有无书房,或书房大小。
我们和阅读之间的距离,不在于书房的有无与大小。
把阅读变成习惯,消除人们对读书的本能排斥心理,不应该只是进行简单的说教,而应该从空间设计出发。
丘吉尔说过:“我们塑造了建筑,然后建筑反过来塑造我们。”
很多豪宅看起来像是“豪华的厕所”乃至“豪华的陵墓”,人们常常批评「暴发户不读书」,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客户替设计师背锅了。
设计师“看扁”了客户,低估了客户的精神需求,照着“客户不爱读书”的心理预设去做设计,才会做出那些大而无当、虚有其表的书房。
好的趋势是一些高档商场、星级酒店开始引入书店,不指望卖书与卖咖啡挣钱,而是希望书店为整个空间增加更多人文气息。
书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里一道景观,日益受人瞩目。
可是回头一看,私宅内部的“书元素”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整个家装行业,对书与家的关系,理解还相当粗浅。
一个家庭要培养阅读家风,不能只把眼睛瞄向外部的书店、图书馆,更要从内部做起。
建立“亲书”的空间氛围,让阅读成为家庭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人与孩子,都学会与书做朋友。
建立“亲书”的空间氛围,让阅读成为家庭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回响之外」联合「人间三角」,即将推出「回响书房」服务项目。「回响书房」不是一个真实的空间,它是我们对书和阅读的态度,我们认为,书与房,不应该相互割裂,而应该融为一体。
我们致力于,让书成为空间中无处不在的景观,同时满足装饰与实用、学习与育人的多重功能。
我们相信,书与房相互辉映,彼此成全,才是理想的居家状态。
我们的服务项目包括不限于:个性化选书,一个家庭的藏书,是它的命运密码,兹事体大;图书陈设,让书和灯光一样,照亮所有空间;终身阅读顾问,一份不断更新的私人订制书单。
我们不是要用书填满书架,而是要用书这种历久弥新“家具”,重塑现代居家生活。
回响书房,你的阅读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