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叔作品 || 村子系列散文之一:庄主何去/轩诚清读(第474期)
张妥者,祖籍山西,自幼年便居西安北城,被著名作家张敏称为“最值得期待的用文字创造大北城历史之人”。今天起,我们将以每周一篇的节奏,连续刊发张妥的系列散文“村子”,让我们一起跟随妥叔的笔触,感受西安大北城的人文历史与市井文化。
文/张妥
导语/诵读:梁轩诚
尤家庄是西安北城的一个村子。沿西安地标建筑钟楼往北,走过北大街,走过环形的西安北门花坛,一路朝北,沿未央路大约行十里路左右,就会看到公共车站标牌上所写的地名:尤家庄。
人们戏言,中国最大的店叫做驻马店,原来也许真的只是一个路边的客店,可如今都是地级市的建制了。人们还戏言,中国最大的庄叫石家庄,原来也许真的只是一个庄院,可如今是河北首府、副省级的城市了。你如果非要找原来的驻马店、石家庄到底在何处,可能永远都找不到了。它们早已经作为一个精神的符号留存在历史中了。
尤家庄也是如此,虽然它只是一个小村庄。若干年后,后人们可能永远不知道尤家庄到底在什么地方。
尤家庄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在那个小村庄里生活到了十七岁,然后和渴望到外面寻找更大的世界的广大年轻人一样,通过考试,走入了城市生活。几十年的风云际会,几十年的激荡沉浮,终于走到了知天命之年。
前不久,一个老朋友在微信中给我展示了一篇散文,描写故乡的。我看后觉得果然写得不错。老朋友说:之所以给你发微信,是感觉这篇文章跟你的格调一样,就像是你写的。我很受感动,同时也很惭愧,虽然我十分爱我的村庄,除过零零散散写过一些文字,还没有真正为我的村庄写过些什么。于是,在微信中为朋友写到:
边老边回忆,且行且珍惜。
人生三万里,童年最清晰。
日催鬓角白,月映前额稀。
最是幽梦里,光股涂河泥。
噫吁唏,又见朝阳落到西。
从此,就有了一个想法,钩沉我那长久徘徊在梦境里的村庄。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国的历史、文化、文物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尤家庄拆除了村门,拆除了土地庙,毁掉了已经残存不多的文字记载,到了197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已经完全没有了古老村庄的概念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到哪儿去,没有人考虑这些抽象的概念,人们只是忙于斗争,忙于出工,忙于盖房,忙于生育。仅是到了1990年,南方很多有历史积淀的村庄开始出现于电视媒体、广播媒体和杂志媒体上,才使我们地处内陆、历史积淀深厚的人们审视自己的历史。惭愧呀,尤家庄——向西,距西汉都城长安仅三四里之远;向南,据大唐都城长安仅八九里之遥——仅仅在1990年,在已经面目全非的村子的北头,立了一块黑底灰字阴刻着“尤家庄”的石碑,石碑后面也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尤家庄,明洪武年间所建,传说为西安城尤指挥使所建,曾被称为尤指挥庄。
洪武年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时间为1368年至1398年。年号,是中国古代独创的一种文化,一般认为发源于汉武帝刘彻,刘彻死后,谥号为“武帝”,指该皇帝特点是能征惯战,开疆拓土,史称汉武帝。但是,汉武帝生前,他登上皇帝位之后,称自己之朝年号为“建元”——就是期望建立一个全新的天地。其后的皇帝,大都在登基后建立自己的年号,以区别于其他皇帝。我们都知道岳飞那首著名的“满江红”词,其中里边有“靖康耻,犹未雪”之句。靖康,就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钦宗的年号。年号,不仅仅是皇帝的纪年,还表示祈福、歌颂、改朝换代的意思。
洪武年间的几件政治上的大事,都与尤家庄有关。一是制度上的“三权分立”和人事上的“皇子封国”。
洪武年间,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的“三权分立”是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朱元璋有四个较长的儿子,长子是太子朱标,次子是秦王朱樉(shuang,第三声),三子是晋王朱棡(gang,第一声),四子是燕王朱棣(di,第四声)。朱棣后来推翻朱标的儿子、自己的侄子建文帝,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谓永乐皇帝。
朱元璋分封几个儿子分别到现今的陕西、山西、河北,因为这几个地方都是当时的边地,需要有能耐的人来镇守。朱樉14岁封王,22岁就藩西安,其时是1678年。我想,朱樉随行的一定有一个姓尤的、能征惯战的军事指挥官。一是因为尤姓大部分出自南方,投在朱元璋麾下当在情理之中;二是因为西安作为用武之地,必须有相当指挥能力的军事指挥官来镇守。
于是,这个尤指挥使来到了西安。当尤指挥使把秦王朱樉安顿在现在的陕西省政府所在地、当时的秦王府,一应妥帖后,他信马由缰走出了西安北门,考察地形,一直走到了渭河边上。
好多天以后,尤指挥使陪秦王朱樉察看民风,顺渭河南岸向西走到了咸阳渡口。秦王指着渭河,说:本王生于南方,读书时曾涉列庞杂,古书上说,当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倾东南,故以为天下之水汇于东南,西北边陲定然是不毛之地。父皇封吾秦王,本王意下十分踌躇。八年后就藩,未料想秦地亦是光华如斯,河水汤汤,草木葳蕤。遥想当年秦皇汉武,当与本王同此心境。
尤指挥使近前一步,说:王爷雅兴高致,臣工斗胆咏秦地关中八大盛景于王:华岳仙掌望殽涵,雁塔晨钟响城南,骊山晚照披秦地,曲江流饮绕长安,灞柳风雪三春暖,太白积雪六月寒,草堂烟雾映山翠,咸阳古渡几千年。目今王爷脚下之地,即为咸阳古渡口也。
朱樉长着一对朱家特有的剑眉,听到尤指挥使一番唱诵,剑眉高扬,仰天大笑,说:本王本想尔仅为军前一勇将耳,未料想亦是囊萤刺骨之大儒也。
尤指挥使说:臣诚惶诚恐再拜吾王,臣工久随吾皇陛下,虽是戎马倥偬,九死一生,然每于城破寨毁之时,臣常搜揽故纸韦编,常所咏诵,亦觉世间一美事耳。臣昨晚做一梦,有一异人口授我一联,觉醒仍然明白。
朱樉眼睛一亮,问:有这等事?
尤指挥使说:梦境中有一异人,龙形松骨,鹤发童颜,口诵笔记,上联是:宁羌安边秦地江山秀;下联是:牧民弘德金陵社稷春。横联是:气接终南。
朱樉哈哈一笑,说:果然好联。不过以本王看来,上联的“江山”二字,似乎改为“山川”更为妥帖。否则,即使父皇无意,似乎吾兄、太子朱标不免心中有碍。江山者,惟君坐之、观之。
尤指挥使笔挺站立,说:谢王爷斧正。不过,楹联虽好,祈愿诚忠,却无一处可供凿刻。
朱樉沉吟,幽幽地说:目今蒙元北逃,天下一统,良臣勇将亦当各有归宿,封妻荫子,乃是丈夫在世一大幸事。尤指挥使征战半世,仍然军营将息,实是本王唐突之故也。尤指挥使可勘形察地,建一庄院,俗务之余,可在此把盏赏月,诚为世间一乐事耳。
尤指挥使暗喜,大声回音:谨谢王爷体恤。
朱樉靠近尤指挥使,小声说:虽如此,然不得奢靡。本王前日接父皇手谕,常带身上,以此惕励。
尤指挥使捧着卷书,谕上所写: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以来,不胜其弊。及吾平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西至于凉州,北至于宁夏,南至于河州,民未休息,予甚悯焉。今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余不急之逸,宜悉缓之,勿重劳民也。
尤指挥使说:谨遵圣谕。臣已踏勘近地,城北河南,西汉故城青城门东一箭之遥,有一平阔之地,北可隔河御来犯之寇,南可朝夕面见吾王。还望吾王首肯。
朱樉说:只不知此庄院方圆几何。
尤指挥使答:按家口来计,纵横五十丈可矣。
朱樉说:父皇手谕,言犹在耳,非是本王拂君之美,纵横四十丈为宜。
尤指挥使说:谨遵王命。
庄院建起后,称为“尤指挥庄”,解放后简称为“尤家庄”。六百年过去,还被东西南北几十里的村子的民众称为“尤指挥庄”,不过,人们早已不解其意,发音为“油脂化妆”。
六百年间,尤家庄的村貌基本没有变化。新中国建立,尤家庄经过了三次扩大,第一次大约是解放初,向东面村墙外拓展,增加了房屋,被称为东园子;第二次大约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向东南拓展,在涝池岸的东面增加了房屋,被称作涝河岸;第三次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是最大的一次拓展,向南拓展的房屋几乎比原来的村庄还大、户数还多,被称为新庄子。到最后,人口达到了一千口。我想尤家庄最初的原住民最少也应该有一百余口吧。
经过这么长的时间,经过这么多的变化,没有人知道那个曾经建造过尤家庄的庄主,也就是那个经常被人们称作“尤指挥庄”的尤指挥使,以及他们的后人,去了何方。反正尤家庄既没有他们的牌位,也没有他们的墓地,更没有他们的传人,甚至没有他们的传说。
庄主何去?
2014年5月16日
(本文配图由编、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妥:《美丽的原创生活》特邀作家。祖籍山西,生于陕西,数十年生活于西安北城。上过中专、大专、大学,学过机械、人事、金融,酷爱体育、音乐、文学,擅长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当过教师、干事,任过副院长、书记、工会主席。少时“狗崽子”出身,岁月维艰中、自强自立,与时共进。时至今日,身居国属重企要津,心瞩江湖人生百态,日日笔耕不辍,其为人行文皆纯朴自然,真情动人。
美 丽 的 原 创 生 活
专 注 原 创 文 学 | 分 享 生 活 美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