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石伽:这样用墨,才能得知其中奥妙
申石伽(1906-2001),别署西泠石伽,室名“六步诗楼”,浙江杭州人。画擅山水梅竹。山水宗明“吴门画派”及戴进诸贤,用笔清劲,墨色明润,以功力见长。梅善构图,变化多端,疏影冷香,溢纸而出,尝作六幅通景,暗香浮动,清气袭人。最擅写墨竹、朱竹,由文同、夏昶入手,结合写生,风晴雨雪,各有神情,特以风竹写摇曳之态,乱中有序,动中见静,法度、韵味、气势三者俱佳,时人难及。或写竹融入山水一角,用淡墨和极轻之赭石、朱石票、朱砂渲染气氛,飘渺云烟,彤云曙色,自成家数,有“石伽竹派”之说。好吟咏、多题画,诗意敏捷。
墨色在国画山水画面上起极大的作用,它能和用笔结合起来,表现出画面物象的质感和体积感,烘托画面的层次,尤其是在生宣纸上的渗透性所表达出来的效果,更能体现出艺术趣味。
由于国画具有其用墨特点,它可以不必借赖于其他五彩缤纷的颜色。墨色可达到不少种的浓淡,远远超过所谓的“墨分五色”,它有着其他颜色所表达不出的效果。前人有“墨分五色”“墨有六彩”之说,“墨分五色”是指焦墨、浓墨、次浓墨、淡墨、次淡墨,“墨有六彩”是指黑白干湿浓淡。墨落在画面上是以黑白衬托阴阳明暗,以干湿表达苍翠秀润,以浓淡表达凹凸远近。这一切都是以用墨为基础,以干湿浓淡的手法表现出画面的物象和层次的。
浓墨与淡墨:作画时用的墨,不管画面上需要墨的浓淡如何,一定要把所用的墨研磨到相当的程度,浓墨再研磨则成为焦墨,浓墨掺水使用则成为淡墨,因而用墨浓淡的变化,也就是笔里掺水多少的变化,特别在使用淡墨时,切不可因用墨淡就简单磨几下墨,直接用砚中之淡墨,这样的淡墨不饱满,单薄而又缺少光泽,应该浓墨掺水调成淡墨,这样的淡墨才丰满厚实。
作画时用淡墨过分容易柔弱缺少精神,画面不醒目,过分用浓墨也容易生硬滞积,缺少笔墨情趣。作画浓淡之间墨色太接近,都用中间墨色,画面就太灰平,缺少层次。因此在作画的时候要能大胆地落笔泼墨,也能细心地思考收拾,要能适当地掌握浓淡墨色,才能分出画面的前后层次;要通过墨色的黑白、浓淡的衬托,要有色彩意味的存在,这样的画面才能感觉到丰富多彩。从一般画面来讲,轮廓线条、苔点用浓墨多些,皴擦渲染用淡墨多些;近景、主要景色用浓墨多些,远景、次要景色淡些。在实际绘画中不论是浓线条也好淡线条也好,在线条用笔变化中也要有适度的浓淡变化,这样线条就丰富充满。
另外,浓淡的墨色它们都有自己独特表现的功能,焦墨虽然在一张画面上使用不是很多,但它能为画面提神,浓墨在画面中主要起到骨架的作用,它支撑着整个画面。淡墨层层相加,可以丰富画面增加画面的质感和立体感。这也可以说:焦墨为神,浓墨为骨,淡墨为肉。
一张画开始时以笔为主,结束收拾时是以墨为重。所谓“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就是这个道理。
浓墨有一下突然的浓,这样的浓墨是“醒”与“破”,能见精神;也有渐渐加强的浓,这样的浓墨是扎实与敦厚。淡墨要画出虚无飘渺,灵气在其中的感觉,目的是画面要有一种空间感。用墨要浓而不滞,淡而不空。
干墨与湿墨:干墨与淡墨就是用干笔和湿笔,这两者是不可能明显分开的。干墨不等于枯墨,湿墨也不能水分太多让墨把纸化成乌黑一团。用干墨不能太干枯,也要有韵味;湿墨不能只见水,也要见笔。干墨湿墨要自然相接才能增强画面效果。干墨有振发笔力的效能,勾皴点之类或画面主要显示之处,大多用干墨,它能使笔触浮于墨色上面,尤其是焦墨更能特出一层。干墨画枝干,能瘦峭挺拔;勾山石轮廓能使山峦脉络分明。近山近树用干墨多,远山远树用湿墨多,线、点用干墨多,面、染用湿墨多。
渲染、烘晕多用湿墨,湿墨可取得一种淋漓的韵味。湿墨的运用关键在于用水,用水要得法,这是在笔墨技法之外而又与用笔用墨紧密相连的,因而要特别重视。
泼墨也是湿墨技法的一种,泼墨就是追求湿墨在生宣纸上千变万化的趣味,泼墨的效果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想掌握好墨色的干湿浓淡,首先就要掌握蘸墨的方法,作画时毛笔蘸墨应先从砚台中蘸些浓墨出来,放在画碟中用清水调成淡墨,再用这支笔饱蘸一些浓墨,这样毛笔的笔锋里就有从笔尖到笔根的浓淡过渡,在画线条时就有从浓到淡的变化了。中国画的用墨一笔要有干湿浓淡的变化,除有一定的用墨方法之外,还需不断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得知其中奥妙,才能体会其中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