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恐婚而逝的才女叶小鸾。

在晚明的词坛中,有这样一位女词人:秋水为韵,樨桂含愁,赋性冷艳,端丽清妍。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之一。
她才貌双绝,灵慧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乃当时闺阁才女的代表,更是晚明词坛中走出的一缕疏香。
她叫叶小鸾,字琼章,又字瑶期。吴江(今江苏苏州)人。
灵慧天成,明秀绝伦
说起叶小鸾必要谈及她的家庭。
她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名震吴江的才子叶绍袁,交往的都是李渔之流。母亲是著名文学家沈璟的侄女沈宜修。钱谦益还曾经专门为她立传。
被命运眷顾的他们隐居在汾湖,过着安稳静好的日子。花前月下、吟咏酬和,不因孩子的降生而消磨情趣。他们的婚姻可谓是珠联璧合、佳偶天成。

如此琴瑟和鸣、其乐融融的家庭环境生长出来的五女三子,很早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给予他们文学艺术上的启蒙,所以诸位子女都擅长诗词。

然而叶小鸾的经历却与诸位姐妹们略有不同。到叶绍袁这辈的时候叶家虽担文名,然而早已不复往日荣光。叶绍袁不善打理家庭事务,他又是性情中人,为了帮助朋友不惜散尽家财。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清贫,只能拮据度日。
叶小鸾出生的时候,母亲沈宜修产后体虚,且家中钱财吃紧,没能很好地调理身体,所以奶水不足。而小鸾的舅母张倩倩刚生下的婴儿却不幸夭折。为了抚慰舅母的情绪,所以叶小鸾在舅母家寄养了很长一段时间。
舅母张倩倩是沈宜修的表妹,也是名动一时的才女。因亲子夭折,她对于叶小鸾呵护有加。生活之中细心备至,还时常以诗文教导小鸾。

幼时舅母张倩倩教她读书识字之时,还会故意写错字来考她。叶小鸾也能很快分辨,问舅母是不是写错了?娇言细语的发问让舅母又是欣慰又是怜爱。她对叶小鸾寄予重望,曾同沈宜修说过:是儿聪慧,日后当齐班昭。四岁的时候,小鸾便已经将《离骚》熟读成诵,还能稍解其中之意。

小鸾十岁之时,因父亲考上进士,正式搬回家中。母亲沈宜修喜好赏花弄月,是以闲时总与子女对句吟咏。在舅母耳濡目染影响下的小鸾,虽然年少但是已然才情兼有,给父母带来一份不小的惊喜。
一日晚来风凉,华灯初上,他们在堂前赏玩月光。天上的皎月流下了清冷的银辉,点染着庭树枝桠。风穿过夜幕,带来林间叶上萧萧。沈宜修若有所思,随口吟出“桂寒清露湿”,还未想到下句。一傍的小鸾脱口而出:“枫冷乱红凋”。
如此才思敏捷,沈宜修大喜过望。
归家之后的生活也变得清浅而悠然,吟诗、抚琴、侍花。叶小鸾曾写诗记录这样的生活:
芳朝丽淑景,庭草茸清香。
帘栊摇白日,影弄春花光。
妆梳明月髻,杯浮碧华觞。
瑶池谅非邈,愿言青鸟翔。
——叶小鸾《春日》
作品虽然下笔青涩,整体上欢愉活泼的,颇具童趣。清代诗人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记载过他们的故事:
宛君与三女相与题花赋草、镂云裁月,中庭之咏,不逊谢家;娇女之篇,有逾左氏。于是诸伯姑姊,后先娣姒,靡不屏刀尺而事篇章,弃组纴而工子墨。松陵之上,汾湖之滨,闺房之秀代兴,彤管之诒交作矣。
玉树芳庭之中集聚一起题花赋草、镂月载云,风雅如此,为时人所称道。除此之外,他们姐妹之间相处和睦,经常结伴外出。
春日迟迟,踏青出游;夏深暑热,荡舟采莲;秋高气爽,赏花赋诗;冬山如睡,围炉夜话。春繁夏盛、秋荣冬暖,清暇的时节年岁悄然流逝,酿成了叶小鸾身上温淡的闲情。
小鸾诗作中的意趣风流于历代女性中也能够别具一格。
胡文楷在《历代妇女著作考》中曾总结过小鸾诗歌中的美学特征:
七古及绝句,视姊为胜。诗馀清丽相当,而时有至语。拟其恣制,正如花红雪白,光悦宜人。而一语缠绵,复耐人寻咀。骈丽之文,涉笔便工。
著名词论家陈廷焯曾于《白雨斋词话》多次赞叹她:
闺秀工为词者,前则李易安,后则徐湘蘋。明末叶小鸾,较胜于朱淑真,可为李、徐之亚。
叶小鸾词笔哀艳,不减朱淑真。求诸明代作者,尤不易觏也。
除了诗词之外,叶小鸾的画艺也很精湛。山水画颇有风韵,所画落花飞蝶栩栩如生。琴艺也颇佳,有“润到清琴第几弦”的美誉。同她齐名的吴江女琴人还有“斫琴断弦与君绝”名动天下的柳如是。
母亲沈宜修曾这样回忆自己天资卓越的女儿:“十六岁有族姑善琴, 略为指教, 即通数调, 清泠可听, 嵇康所云'英声发越, 采采粲粲’也。”
她的慧性与才情来自草木氤染的闺阁,来自光阴中的僻静处。
疏香阁冷,伊人仙逝
叶小鸾是一个极晓分寸的女子,温婉娴静,意兴高旷。没有寻常闺阁女子对于妆饰的看重,据父亲叶绍袁所言:“首无玑珥之耀,衣无罗绮之容,鬓发素簪,旧衣淡服,天姿洁修,自然峻整。”然而铅华不施也难掩她的绝色。
江南烟雨朦胧之中总容易生出风姿绰约的美人,叶小鸾更是个中翘楚。据母亲沈宜修在《季女琼章传》中回忆:“儿鬒发素额,修眉玉颊,丹唇皓齿,端鼻媚靥,明眸善睐,秀色可餐,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故名为丰丽,实是逸韵风生。”
如此韵致天成的少女并没有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绝世之姿,在父亲以此戏言之时,冷静地拒绝这样的言语:“女子倾城之色,何所取贵,父何必加之于儿?”
她钟爱安雅清淡的日子。或是于花竹幽窗下闲读诗书,或是于郁郁青青里吟赏烟霞,或是于曲径通幽中思索禅理。
雅致幽然如此,甚至连自己的闺房的名字也要取作疏香。在疏香之中,她落入氤氲悠然的江南梦中,守着自己的锦绣天地,书写着一世清和。
随着年岁稍长,小鸾的才貌双绝早已远播。旧时的姻缘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促成的。作为叶沈书香世家的掌上明珠,小鸾的婚事自不会草率决定。
在叶绍袁夫妇的斟酌考虑之下,定下与昆山张家长子张立平的婚约。昆山张家也是书香门第,张立平同小鸾年岁相仿,才名也佳。父母精挑细选定下来的儿郎想来应当能够配得上小鸾的风华无双。
这年小鸾十七(虚岁),正是待嫁之时。张家提出尽快完婚,叶绍袁欣然许之。于是婚期定在了十月十六。
然而小鸾却有着自己的忧思。她亲眼见证了父母的鸿案相庄、琴瑟和鸣,但也目睹了姐姐们婚姻的不幸。大姐每次回家总强颜欢笑,她与丈夫志趣不同,心中的愁苦无人诉说。所以诗词之中尽是憔悴、凄怆、寥落等词,令人感伤不已。二姐嫁与表兄沈永祯为妻,婚后穷困潦倒,与丈夫毫无酬唱惨淡度日。这一切使得小鸾陷入迷惘与纠结之中,有词为证:
深深一点红光小,薄缕微微袅。锦屏斜背汉宫中,曾照阿娇金屋泪痕浓。
朦胧穗落轻烟散,顾影浑无伴。怆然一夜漫凝思,恰似去年秋夜雨窗时。
——叶小鸾《虞美人·残灯》
闺阁的她既恐惧婚姻的对女性的摧残,又无法控制自己对于美满爱情的向往与渴望。想来也是这样敏感而细腻的情思才会写出那些带着尚情哀怨、灵秀流美的情致的诗文。
倘若平安顺遂,小鸾或许就嫁去张家,生儿育女。或许小鸾也能得到令人称羡的婚姻,将自己闺阁中的忧思与哀愁排遣,在漫漫余生同丈夫互诉衷肠,沾上恬淡幸福中生活中的烟火气。
然而在张家送来催妆礼的当夜,小鸾却突然染上重病,一病不起。遍寻名医然而身体还是不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两家人担忧小鸾的身体在婚礼上吃不消,所以将婚期提前到十月初十。
小鸾得知此消息时,不由感叹:“如此甚速,如何来得及。”谁知一语成谶,上天想要带走这样秀外慧中的女子,凡人终究来不及。十月初十,小鸾病情更重,婚礼也无法举行。第二天,已是强弩之末。小鸾或有所感,倚在母亲的怀中,念着佛经,眼角淌泪,如此便去了。
小鸾仙逝之后,父母哀痛不已,大姐更是因为悲哭过甚病发而死。未完婚的张立平也对她爱重非常,仍将其视为妻子,《挽章》云:“诗赋丽管彤,悠然秉清逸。”后来叶家衰败,张立平依然记着翁婿之礼,时去叶家看望与救助。
最令小鸾声名大噪的当属才子金圣叹的扶乩。
金圣叹称她是月宫仙人,如今已然归位,一切皆安。
之下的审戒篇小鸾正话反接灵动可爱,还原出一个澄澈潇洒、清雅脱俗的才女形象:
师因为审戒,问:曾犯杀否?答:曾犯。师问如何,答:曾呼小玉除花虱,也遣轻纨坏蝶衣。
问:曾犯盗否?答:曾犯。不知新绿谁家树,怪底清箫何处声。
问:曾犯淫否?答:曾犯。晚镜偷窥眉曲曲,春裙亲绣鸟双双。
问:曾犯妄言否?答:曾犯。自谓前生欢喜地,诡云今坐辩才天。
问:曾犯绮语否?答:曾犯。团香制就夫人字,镂雪装成幼妇词。
问:曾犯两舌否?答:曾犯。对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评出短长谣。
问:曾犯恶口否?答:曾犯。生怕帘开讥燕子,为怜花谢骂东风。
问:曾犯贪否?答:曾犯。经营湘帙成千轴,辛苦莺花满一庭。
问:曾犯嗔否?答:曾犯。怪他道蕴敲枯砚,薄彼崔徽扑玉钗。
问:曾犯痴否?答:曾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
话语豁达俊雅,又极其贴近小鸾的生平,个中嗔痴之事颇具清雅之气。也正因此总有人将叶小鸾视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
这一段对答,让叶绍袁宽慰不少,也打动了大批江南才子。可以说,扶乩这段是金圣叹与叶小鸾相互成就。
她的一生只有16年,短暂却又璀璨。在世时笔耕不辍,留有诗103首、偈1首、词90首、曲1首、拟连珠9首、序1篇、记2篇。
父母怜爱伤感之余,整理女儿的遗作,并将亲朋好友的悼亡诗文,合成一集,取名《返生香》。
关于集名,叶绍袁在序言中说:“《十洲记》曰,西海中洲有大树,芳华香数百里,名为返魂,亦名返生香。笔墨精灵,庶几不朽,亦死后之生也,故取以名集。”
究其一生,才志皆高,当属晚明第一闺阁诗人。生于书香世家的她身上没有绮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只有一腔少女情思哀艳缠绵,在光阴缱绻的传说中书写着自己的风华正茂,繁景韶光。

作者:素衣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0)

相关推荐

  • 明末才女叶小鸾

    <姑苏晚报>2021年02月22日 B07版 何笛 一 叶小鸾(1616-1632),字琼章,一字瑶期,出身于曾经海内咸传.满门风雅的叶氏午梦堂,是叶绍袁与沈宜修夫妇的三女. 叶小鸾出生时 ...

  • 朱洁 | “美要眇兮宜修”——沈宜修(明清女性作家评介之三)

    沈宜修        "有明一代,妇女长于文学之佼佼者,首推吴江叶氏,一门联珠,唱和自娱."(<午梦堂集>前言)叶绍袁的妻子沈宜修,便是这样一位晚明女性作家中具有代表性 ...

  • 林黛玉的人物原型——叶小鸾

    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不同,林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是外家亲,从小是在苏州长大的,她是坐着船,被老师贾雨村带到金陵来的.那么她的文学原型到底是谁呢?有一个人物形象,是大批红学家专门研究的,曹雪芹接触过并熟 ...

  • 沈宜修:生在一门风雅的女子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沈宜修:生在一门风雅的女子 作者: 杨爱妹,来源: (ID:tsgsc8) 01 <楚辞>云:"美要眇兮宜修"."纷 ...

  • 400年前,这群终身不婚的女人,决定冥婚

    一个即将消失的女性群体 "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四朝跪烂九条绣花裙." 这句歌谣传唱于广东珠三角各地,描述的是封建社会女子嫁入夫家被折磨.虐待的故事. 图 | 源于<自梳> ...

  • 说说看,当代年轻人恐婚的源头是什么?恐婚恐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对尚未经历事情的忧虑

    如果说恐婚的部分源头来自原生家庭,那么将原生家庭中这些自己不那么欣赏认同的点转换成自己未来要反着做到的点,就会渐渐摆脱曾经成长环境下的羁绊与束缚. 如果恐婚源于对责任的承担,生育的负担,自我发展局限的 ...

  • 记一场 400 年前的音乐节

    刚刚过去的假期里,各大音乐节风生水起,吸引了无数文艺小青年争相前往.不过你可知道,古人搞起音乐节来,可比今天热闹多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的一场音乐节--400 多年前,苏州的虎丘音乐节. 话说,袁宏 ...

  • 人真的可以逆天改命?答案早在400年前就有了

    明朝年间,袁了凡揣着满怀心事去拜访云谷禅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的命运固定吗?命数是可以逃脱的吗?" 禅师说:"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 ...

  • 这幅400年前的民间漫画,绝啦!

    111 明 李士达<三驼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明代民间画家李士达在400年前画的一幅漫画,现在读来仍然通俗诙谐,让人拍手称绝! 李士达<三驼图>局部 <三驼图> ...

  • 400年前的“天启大爆炸”造成2万人死伤,是怎么回事?

    天启大爆炸,有很多未解之谜,其中最令人疑惑的,就是"死.伤者皆裸",比如一顶处在爆炸范围内的轿子,轿内女子衣服荡然无存,人却安然无恙.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五月初六,原本熙熙 ...

  • 这位灵魂段子手的“顶配婚姻”,治好了我的恐婚

    人人恐婚的时代 傅首尔和佛系老公的搭配中 "家"真能治愈一个人 37岁前,傅首尔算不上标准的独立女性. 24岁她从北京回到安徽合肥,没房没车先跟老公老刘结婚,25岁又生下儿子,之后 ...

  • 400年前的这幅画只画了三个驼背,却被故宫珍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三驼图>,是一幅极有意思的画,初看哈哈大笑,再细看知晓它的背景后却陷入深思. ▲明 <三驼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 ...

  • 400年前北京出现一朵蘑菇云,2万人化为碎骨,至今都是未解之谜

    说到蘑菇云大家都会想到的是在二战时期美国向日本投下来的原子弹.那是全世界都见证的一次大爆炸,威力极大,让世界人民都难忘.当时原子弹在扔到日本的广岛半空上立马就炸开了,火力冲上天空,形状像是蘑菇云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