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人际吸引主要反映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成分,也就是对人的喜爱或厌恶。
    1.接近性
    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引为知已,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因为地理上的接近使相互接触的机会更多,相互之问更容易熟悉对方。
    这个规律可以解释许多现象,比如:同桌的关系比较要好、同宿舍的同学要比班上其他同学关系更好、同班男女同学之间容易产生感情、刚开始恋爱阶段两个人形影不离等等,“近水楼台先得月”反映的就是这个规律。
    这个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是在人际交往的早期阶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比如说,同宿舍的同学发生矛盾,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这种空间的接近更容易激发矛盾,人际反应更消极,越看越不顺眼,怎么看都不舒服。
    2.相似性
    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产生相互吸引。两者越相似,越容易产生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个人特性指:年龄与性别、个人社会背景、态度等。在其他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同年龄、同性别的人容易相互吸引,如老年人和老年人在一起、年轻人与年轻人在一起。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籍贯、职业、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资历等方面相似的人们容易相互吸引。
    这个规律可以解释的现象:老乡之间的感情相对来说比较深,容易接近。另外,在学校有各种协会,为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提供一个交往的舞台。这个可以上升到个人对某件事物的态度是否相似,比如球迷,如果两个人都喜欢这个俱乐部或者某个球员,可能很容易就谈开了;如果对方喜欢的是自己憎恨的,那可能就容易产生分歧,个人之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
    3.互补性
    当双方的需要与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例如,独立性较强的人,往往喜欢和依赖性较强的人在一起;脾气急躁的人,往往喜欢和脾气耐心的人相处,从而使双方更为协调,个人的特点正好适合对方的需要,各得其所。
    研究表明,互补因素增进的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柯克霍人(K·rckhoff,Ac)等人研究恋爱中的大学生,他们发现,对短期的伴侣来说,推动吸引的动力主要是相似的价值观念,而驱使长期伴侣发展更为密切关系的动力主要是需要的互补。由此,柯克霍夫提出择偶的过滤假说,两个索不相识的男女要结成终身伴侣,必须经过几道过滤关卡:第一,时空距离的接近;第二,人身的因素,主要是指两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信仰等;第三,态度和观念的相似;第四,需要的互补。当然,并非所有的婚姻都必须经过这样一系列过滤。
    4.能力和特长
    个人在能力与特长方面如果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其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他人对之产生钦佩感并欣赏其才能,愿意与他接近。
    但是,如果一直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会抑制别人对其的亲近,他会使人感到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自己认为自身太差而不敢与他来往。因而,一个看起来很有才华的人,如果表现出一点小小的过错,或暴露出一些个人的弱点,反而会使一般人们喜欢接近他。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害怕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哪怕是很小的一个缺点也很在乎,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其实,这样反而会妨碍你和他人的交往。
    当然,也有些人因为其表现出一些缺点就对其丧失了吸引力。这种人一般是两种类型:其一,能力差而自尊心低的人,他们对能力高的人有崇拜心理,并且产生晕轮效应,认为理想中的人是十全十美的,不应该有那种缺点,从而感到无法接受;另一种是能力强而自尊心也很高的人,他们对才华出众而连一点小缺点都无法克服的人感到失望,认为这种人不值得自己交往。
    5.仪表
    个人的长相、穿着、仪态、风度等,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尤其是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由于第一印象的作用,仪表因素占重要地位。此外,开朗的性格也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一个待人热情的人比冷淡的人更有吸引力。个人如果对别人的热情作出同样的反应的话,也会具有吸引力。
    但是,社会交往时间越长,仪表因素的作用越小,吸引力将会从外在的仪表逐渐转入内在的道德品质。所以,有些同学因为自己性格不够活泼开朗而担心的人不必感到烦扰,时间越长,人们越能够认识到你,如果你们能够找到彼此之间相似之处或者互补之处,建立的友谊反而更为深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