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剂:黄耆散
《普济本事方》卷五:黄耆散
【处方】 黄耆(蜜炙)麦门冬(去心)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晒)桔梗(炒)白芍药各15克 甘草7.5克(炙)
【制法】 上为粗末。
【功效与作用】 治咳嗽、咯血成劳,肌体消瘦,四肢倦怠,脚无力,眼睛疼。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煎取16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三次。
【摘录】 《普济本事方》卷五
《重订严氏济生方》:黄耆散
【处方】 黄耆(去芦,蜜炙)赤芍药 茵陈各60克 石膏120克 麦门冬(去心)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 哎咀。
【功效与作用】 治黄汗。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普济方》卷四○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1钱半,柴胡1钱半,干葛1钱半,甘草(炙)1钱半。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凉肌肤散热。主小儿壮热不退,疮疹。。
【用法用量】 每服1钱,薄荷3叶,水5分,煎至3分,空心呷服。
【摘录】 《普济方》卷四○三
《普济方》卷四○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柴胡、干葛、甘草、人参各等分(一方无人参,用薄荷叶3叶煎)。
【功效与作用】 退热调养。主小儿疮疹,壮热烦渴。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白水煎服。
【摘录】 《普济方》卷四○三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黄耆散
【处方】 黄耆半两(锉),黄连半两(去须),甘草(生锉)半两,黄芩(去黑心)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髓黄。病人四肢疼痛无力,好眠冷地,身体遍黄,次变青绿色,唇齿俱白,眼带微肿,身体赤色。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粳米泔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桑根白皮(锉细)1两,葛根(锉)2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三消渴疾,肌肤瘦弱,饮水不休,小便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煎燖猪汤,澄清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圣济总录》卷五十二: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薄切),羌活1两(去芦头),白附子1两(炮),蒺藜子1两(炒去角),茴香子(炒)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肾脏风上攻头面,下注脚膝。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用羊肾1只,批破,纳入药,湿纸裹,燖火煨令熟,空心用温酒嚼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黄耆散
【处方】 黄耆(去苗,细锉)1两,牡蛎(烧,研如粉)1两,麻黄根1两,知母(锉,炼干)1两,人参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研令极细。
【功效与作用】 久疟,四肢虚汗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未发前用河水煎小麦汤调下,未愈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黄耆散
【处方】 黄耆3两(锉),人参3两,防风3两(去叉),防己3两,生干地黄3两(焙),桔梗3两(炒),芍药3两,黄芩3两(去黑心),泽泻3两,石南叶3两,紫菀3两(去苗土),桂3两(去粗皮),甘草3两(炙),牛膝3两(酒浸1宿,切,焙),白术3两(米泔浸1宿,锉),赤茯苓(去黑皮)3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顺肺气。主齆鼻。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如要丸,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亦温酒下。4时服食。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圣惠》卷二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柴胡1两(去苗),桂心半两,赤芍药半两,熟干地黄1两,白术1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当归3分,甘草半两(负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少力,身体疼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九
《圣惠》卷五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3分(锉),黄连1两(去须微炒),生干地黄2两,黄柏半两(锉),黄芩半两,犀角屑半两,龙骨3分,地榆半两(锉),当归3分。
【制法】 上为细散。
【功效与作用】 热痢。下赤黄脓,腹痛心烦。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九
《圣惠》卷二十七: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当归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石斛1两(去根,锉),白术1两,山茱萸1两,白茯苓1两,桂心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不足,脏腑虚弱,四肢乏力,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二十七
《圣惠》卷八十一: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白术半两,羚羊角屑半两,木香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锉,微炒),桂心半两,白芍药半两,芎䓖半两,白茯苓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产后风虚劳损,羸瘦,不思饮食,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 《圣惠》卷八十一
《普济方》卷三八○:黄耆散
【处方】 青皮、陈皮、黄耆、茯神、厚朴、茯苓、诃子、砂仁、丁香、木香、甘草、白术各等分。
【功效与作用】 小儿疳证。身体潮热,烦躁不可安卧,饮食不进,小便如泔,头面赤色。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加生姜1片,煎,去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八○
《普济方》卷三八○:黄耆散
【处方】 芰草、柴胡、茯神、地骨皮、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进食。主小儿疳热。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用白汤调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八○
《医学纲目》卷十七:黄耆散
【处方】 黄耆、木通、葛根。
【制法】 上为粗末。
【功效与作用】 盗汗。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医学纲目》卷十七
《普济方》卷三十三引《经验良方》:黄耆散
【处方】 黄耆(盐炒)半两,茯苓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白浊。
【用法用量】 每服1-2钱,空心白汤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十三引《经验良方》
《圣惠》卷二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人参3分(去芦头),五味子3分,牛膝1两(去苗),白术1两,桂心3分,当归3分,续断3分,白茯苓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肉苁蓉1两(酒浸1宿,去皱皮,炙令干)。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羸瘦,四肢少力,睡卧不定,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八
《圣惠》卷九十一:黄耆散
【别名】 黄耆汤
【处方】 黄耆3分(锉),白鲜皮半两,防风2分(去芦头),黄芩3分,枳壳1分(麸炒微黄,去瓤),甘草半两(炙微赤,挫)。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小儿风疹,壮热心躁。
【用法用量】 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摘录】 《圣惠》卷九十一
《圣惠》卷二十七: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白茯苓1两,当归1两,牛膝1两(去苗),五味子1两,桂心1两,人参1两(去芦头),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熟干地黄1两,白芍药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小腹里急,少气羸弱,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七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芍药1两,细辛1两(去苗叶),瞿麦穗1两,白芷1两,薏苡仁1两,人参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熟干地黄(焙)1两,赤小豆(醋浸,炒干)3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痈溃漏.血脉空竭。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晚再服。
痛甚,加芍药;口干渴,加薏苡仁;脓多,加黄耆。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散
【别名】 麦门冬汤
【处方】 黄耆1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麦门冬1两(去心),桑根白皮1两(锉),知母3分,栝楼根3分,黄连1两(去须),石膏2两,葛根半两(锉),赤茯苓半两,地骨皮半两,川升麻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用法用量】 麦门冬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三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半(锉),麦门冬1两(去心),木通1两(锉),前胡2两(去芦头),栝楼根2两,赤芍药1两,川升麻1两,甘草1两(生,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知母1两,赤茯苓1两,黄芩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乳石发动,壮热烦渴,身体疼痛,大小便滞涩,心胸里闷,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竹叶30片、小麦100粒,煎至5分,去滓,又入生地黄汁1合,更煎2-3沸,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八
《圣济总录》卷九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赤茯苓3分,麦门冬3分(去心),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桑白皮3分,射干3分,桔梗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上焦浮热,咳唾稠粘。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黄耆散
【别名】 牡蛎散
【处方】 牡蛎(煅)、黄耆、生地黄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小儿血虚,自汗潮热盗汗。
【用法用量】 牡蛎散(《普济方》卷三八五)。《卫生宝鉴》本方用法:每服一二钱,水一盏,小麦二三十粒,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锉,炒)3分,附子1两(去皮脐,生用),桑黄(蜜炙热)1两,白矾(烧灰)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小儿脱肛。
【用法用量】 洗后以新绵揾药敷之,更以手挼入肠头。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半(锉),赤茯苓1两半(去黑皮),木香1两半,草豆蔻3分(去皮),桂3分(去粗皮),当归3分(切,焙),桑根白皮3分(锉),防风3分(去叉),紫葳根3分(炙,锉,凌霄花根是也),甘草3分(炙,锉),续断3分,泽泻3分,甘遂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妇人水分,遍身浮肿,烦闷喘渴,经水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小豆半匙;生姜1块(拍碎),煎至7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临卧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黄耆散
【处方】 黄耆3两(锉),枳壳(去瓤,麸炒)3两,防风(去叉)1两半。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血痔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空心米饮调下,日晚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细锉),桑根白皮1两(细锉,炒),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3分。
【制法】 上为细散。
【功效与作用】 大肠咳。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缓疽;恶脉毒肿。
【用法用量】 敷疮上,日1度。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普济方》卷三十八引《指南方》: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甘草半两,枳实30个(去皮),青州枣20个(2味捣烂,去核培干,慢火煨)。
【制法】 上为细末。
【功效与作用】 大便远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米饮调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十八引《指南方》
《圣济总录》卷一二七:黄耆散
【处方】 黄耆半两(锉),白矾半两(烧灰),附子(炮裂.去应脐)半两,当归2两(切,焙),防风2两(去叉),瓜蒌根2两,芎䓖2两,黄芩2两(去黑心),狸骨2两(酒炙),甘草(炙)2两,大黄1两(锉,炒),干姜1两(炮),细辛1两(去苗叶),露蜂房(炙)1两,斑蝥5枚,芫青(2味并去翅足,糯米炒)5枚。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鼠瘘。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七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半(锉),麻黄根(锉)1两半,牡蛎(烧)2两,知母(焙)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伤寒后,虚汗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浓煎小麦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圣济总录》卷九十五: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3分(细锉),狗脊1两3分(去毛,锉),牡蛎1两3分(煅),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3分,土瓜根3两,赤石脂2两半(研),萆薢2两半(微炒,锉),牛膝2两半(去苗,酒浸,切,焙,微炒),山茱萸2两半。
【制法】 上先捣8味为细散,更与赤石脂同研匀。
【功效与作用】 小便不禁。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食前酒调服,至午间、夜卧各1服。渐加至2钱匕。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鸡峰》卷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牛膝3分,白术3分,陈橘皮3分,人参3分,桂心3分,白茯苓3分,白芍药3分,当归3分,麦门冬1两,五味子半两,甘草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效与作用】 虚劳。手足烦疼,羸瘦困乏,两胁里急,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鸡峰》卷九
《圣惠》卷七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去心),赤茯苓1两,当归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生干地黄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产后口干,烦闷心躁。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九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半两(细研),五灵脂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血妄行入胃,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
《普济方》卷四○三:黄耆散
【处方】 嫩黄耆、嫩柴胡、苏木、紫草各等分。
【功效与作用】 雪天疮疹难出,皮肤温壮,头烧脚冷,呵欠困闷,无时惊悸。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白水煎服。
【摘录】 《普济方》卷四○三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蛇蜕皮(炙令焦)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甲疽。
【用法用量】 敷疮上,日3-5度。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圣惠》卷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3分(锉),知母半两,桑根白皮5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白术3分,豉1合。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热病后,体虚成劳,气力羸,瘦弱,或寒或热,状如疟,四肢烦闷。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葱白3茎,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八
《本事》卷五:黄耆散
【处方】 黄耆半两(蜜炙),麦门冬半两(水浥,去心),熟地黄半两(酒洒,9蒸9晒,焙,称),桔梗(炒)半两,甘草1分(炙),白芍药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效与作用】 因嗽咯血成劳,眼睛疼,四肢倦怠,脚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7分,去滓温服,日3服。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黄耆气味甘平,入手足太阴;麦门冬气味甘寒微苦,入手太阴少阴;熟地黄气味甘寒微苦,入足少阴;桔梗气味苦平,入手太阴;白芍药气味酸微寒,入足厥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能行十二经络,能缓诸药之性;加生姜以泄卫。此咳嗽咯血成劳诸症,非补气补血之药不能挽回也。
【摘录】 《本事》卷五
《鸡峰》卷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薏苡仁半两,人参1分,甘草2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效与作用】 通流荣卫,调适阴阳。主久嗽痰多,虚烦食少。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鸡峰》卷十八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锉),白及2两,白蔹2两,黄明胶(炒令燥)2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吐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糯米饮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
《圣惠》卷二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诃黎勒1两(煨,用皮),桂心半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白术1两,白茯苓1两,草豆蔻1两(去皮),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3分(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脾胃气不和,吃食呕逆。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九
《圣惠》卷九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半两(锉),连翘半两,川升麻半两,玄参1分,丹参1分,露蜂房1分(微炙),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小儿疽肿及疮疖,身体壮热,口干心躁。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放温服。
【摘录】 《圣惠》卷九十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锉)、人参、地骨皮各等分。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盗汗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煎陈小麦汤调下,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圣惠》卷二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白茯苓2两,柴胡半两(去苗),当归半两,白术1两,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桔梗半两(去芦头),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寒热,不能饮食,四肢羸瘦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九
《诚书》卷十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1分,知母1分,赤茯苓1分,甘草1分(炙),黄芩1分,麦冬5钱。
【功效与作用】 伤寒余热不退。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诚书》卷十三
《魏氏家藏方》卷四:黄耆散
【处方】 人参3两(去芦),黄耆3两(洗,捶破,蜜水炙香),半夏3两(汤泡7遍,薄切旋入),白茯苓3两(去皮),当归3两(去芦,酒浸),麦芽3两(炒),白术(炒)3两,白芍药4两,甘草(炙)1两,肉桂1两(去粗皮,不见火),神曲(炒)1两。
【功效与作用】 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病后羸乏,微发寒热,精竭力弱,血气劳伤,痰多呕逆,不思饮食,骨节酸痛,嗽喘气急,面色浮黄。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加生姜5片,枣子3个,水1盏半,煎8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四
《圣惠》卷二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白术1两,白茯芩1两,人参1两(去芦头),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五味子3分,熟干地黄1两半,牡蛎粉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盗汗,翕翕少气,四肢乏力,咽干食少。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惠》卷二十九
《圣惠》卷二十九:黄耆散
【别名】 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锉),白芍药1两,桂心1两,当归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白龙骨1两,熟干地黄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少气,小便数,无力,不能食。
【用法用量】 黄耆汤(《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摘录】 《圣惠》卷二十九
《圣惠》卷九十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3分(锉),乌梅肉3枚(微炒),麦门冬3分(去心,焙),黄芩3分,白术半两,龙骨1两,黄连半两(微炒,去须)。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小儿痢渴,心胸烦闷,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九十三
《济阴纲目》卷四: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防风7钱半,当归7钱半,白芍7钱半,干地黄7钱半,甘草(炙)半两。
【功效与作用】 因失血,荣卫损而致劳气,食后身疼倦,夜间盗汗。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食前温服。
【各家论述】 用黄耆益阳气而固表,防风为之使,归、芍、地黄引气药以归阴,甘草从中以和营卫。
【摘录】 《济阴纲目》卷四
《保婴撮要》卷十四:黄耆散
【处方】 茯苓5分,黄耆5分(炒),当归5分,川芎5分,白芍药5分,白芷5分,升麻2分,山栀(炒)2分。
【功效与作用】 小儿痔疮,并一切溃疡,虚弱发热。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保婴撮要》卷十四
《普济方》卷四○六:黄耆散
【处方】 黄耆、当归、白药子、人参、川芎、桂皮、白芷、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小儿惊瘤大如碗,实硬如石,难破者。
【用法用量】 白水煎服。
【摘录】 《普济方》卷四○六
《圣惠》卷七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麦门冬3分(去心),白术3分,赤茯苓3分,羚羊角屑半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前胡3分(去芦头),当归半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妇人气血不调,发歇寒热,胸膈烦躁,不思饮食,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
《圣惠》卷二十六: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赤芍药1两,桂心3分,五味子1两,天门冬1两(去心),白茯苓1两(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锉),半夏3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1两(去芦头),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补虚,思食,助力。主肺劳气,津夜不通,皮毛枯燥。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注意】 忌鲤鱼、饴糖。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普济方》卷二四三引《指南方》: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枳实1两,土蒺藜2两,赤小豆2两,甘草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效与作用】 膝胫肿,按之没指,时时痛痒,渐生疮疡。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米饮调下。
【摘录】 《普济方》卷二四三引《指南方》
《圣惠》卷九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半两(锉),防风半两(去芦头),川升麻半两,羚羊角屑半两,石膏1两,甘草半两,地骨皮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白茯苓半两,芎䓖1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小儿痈疮脓渍,数日不止,致体虚烦热,头痛昏闷。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九十
《普济方》卷一八八引《指南方》:黄耆散
【处方】 黄耆、糯米、阿胶(炒燥)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嗽久劳嗽唾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一八八引《指南方》
《圣惠》卷八十四:黄耆散
【处方】 黄耆1分(锉),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知母1分,人参1分(去芦头),赤茯苓1分,黄芩1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小儿伤寒,汗利以后,余热不除,口干心烦,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八十四
《圣惠》卷八十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半两(锉),朱砂半两(细研,水飞过),龙脑1钱(细研),人参1分(去芦头),川升麻1分,川大黄1分(锉,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锉),天竹黄1分,牡蛎粉1分。
【制法】 上为细散。
【功效与作用】 小儿体热盗汗,心烦,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煎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八十三
《圣惠》卷九十二: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侧柏叶(炙微赤,锉)1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效与作用】 小儿痔疾,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以粥饮调下日3-4服。
【摘录】 《圣惠》卷九十二
《养老奉亲》:黄耆散
【处方】 黄耆、赤芍药、牡丹皮、香白芷、沙参(炙)、甘草(炙)、肉桂(去皮)、柴胡(去苗)、当归(洗后炙)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老人心脾积热,或流注脚膝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5分,日进3服。春季每煎时,入蜜蒸瓜蒌煎半匙。
【注意】 忌粘食、炙煿等物。
【摘录】 《养老奉亲》
《养老奉亲》: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川芎1两,防风1两,甘草1两,白蒺藜1两(略炒,杵去尖,出火毒),甘菊花3分(不得用新菊)。
【制法】 上净洗晒干,勿更近火,捣为末。
【功效与作用】 老人春时,诸般眼疾发动,兼口鼻生疮。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早晨空心、日午、临卧各1服,干咽或米饮调下。暴赤风毒,泪昏涩痛痒等眼疾,只3服;内外障眼,久服方退。
【注意】 忌房室、毒物、火上食;凡患眼,切不得头上针烙出血及服皂角、牵牛等药,取一时快,并大损眼。
【摘录】 《养老奉亲》
《本事》卷六:黄耆散
【处方】 绵黄耆(细者,洗,焙)1两,甘草(炙)半两,皂角刺(择红紫者,锉,麸炒黄)1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效与作用】 令发背自溃。主发背。
【用法用量】 每服1大钱,酒1盏,乳香1块,煎7分,去滓温服。加当归、赤芍药各半两尤效速。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黄耆气味甘平,入手足太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皂角刺气味辛咸温,入手太阴、阳明、足厥阴。此方欲令发背自溃,故方中加酒,使其升至患处也;再佐乳香者,欲其引入经络也。
【摘录】 《本事》卷六
方出《证类本草》卷七引《席延赏方》,名见《鸡峰》卷三十:黄耆散
【处方】 好黄耆4两,甘草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虚中有热,咳嗽脓血,口舌咽干,又不可服凉药者。胸满短气。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如茶点服,入羹粥中亦可服。
【摘录】 方出《证类本草》卷七引《席延赏方》,名见《鸡峰》卷三十
《普济方》卷二三○引《杨氏家藏方》: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半,吴木1两,苍术1两,人参1两,阿胶1两,麦门冬1两,干地黄1两,桑寄生1两,甘草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气虚蒸热,致卫气消铄,四肢羸弱无力,饮食不思,五心烦躁,久而不治,因证劳成;产后烦热。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如茶法煎服,日2服。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三○引《杨氏家藏方》
《幼幼新书》卷二十四引《庄氏家传》: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五味子1两,厚朴1两(姜汁炙),白术1两,陈橘皮1两,芍药1两,甘草1两(炙),苍术1两,干姜1两,干蝎1两,当归1两,木瓜2两。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进饮食。主小儿疳气。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米饮调下。
【摘录】 《幼幼新书》卷二十四引《庄氏家传》
《圣惠》卷二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柴胡1两(去苗),麦门冬3分(去心),赤茯苓1两,赤芍药3分,桑根白皮3分(锉),五味子半两,紫苏茎叶3分,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木通3分(锉),诃黎勒皮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羸瘦,上焦壅滞,每唾稠粘,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九
《鸡峰》卷七:黄耆散
【处方】 石斛1两半,黄耆1两,补骨脂1两,人参1两,熟干地黄2两,泽泻3两,远志3两,当归3两,桂心3两,牛膝1两,白茯苓1两,龙骨1两,五味子半两,鹿茸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效与作用】 虚劳不足,小便数,四肢少力,不能自持。
【用法用量】 每服用羊肾1对,切去脂膜,以水1盏半,煮取汁1盏,去羊肾入药5钱,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晚食前服,滓再煎之。
【摘录】 《鸡峰》卷七
《嵩崖尊生》卷十二:黄耆散
【处方】 柴胡1钱,黄耆1钱,赤苓1钱,白术1钱,人参3分半,地骨皮3分半,枳壳3分半,桔梗3分半,桑白3分半,赤芍3分半,生地3分半,麦门冬1钱半,甘草3分。
【功效与作用】 热在筋肉,寅卯时甚,便难转筋。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 《嵩崖尊生》卷十二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黄耆散
【处方】 黄耆1钱,黄芩1钱,煨大黄1钱,防风1钱,地骨皮5分,酒远志5分,人参5分,赤苓5分,漏芦5分。
【功效与作用】 漏睛。因患疮出脓血后,大眦头常出脓涎。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活幼口议》卷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蜜炙)、牛黄、人参、天麻蝎(炒)、杏仁(炒)、白茯苓、川当归、生地黄(洗)、熟干地黄(洗)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肾疳腐根候。
【用法用量】 每服小者半钱匕,煎天门冬熟水调服;麦门冬亦得。
【摘录】 《活幼口议》卷十八
《博济》卷二:黄耆散
【处方】 黄耆(去芦,蒸出,擘破,于槐砧上碎锉)1两,甘草半两(炙),柴胡1两(去芦,以布拭去土净,锉,勿犯铁器),人参1两,秦艽1两(须是于脚下左交裂者,以布拭却毛),川升麻半两,山栀子1两(如雀脑者,去皮,以甘草水浸1宿,焙用),黄芩1两,地骨皮半两,茯苓(赤者,以水中澄去浮者,炒用)1两。
【制法】 上为末,以瓷器内盛贮。
【功效与作用】 肺脏壅塞咳嗽,涕唾稠粘,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同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博济》卷二
《养老奉亲》: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防风1两半,甘草1两(炙)。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上焦风热毒疮肿及发背热毒。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如茶点眼。
【摘录】 《养老奉亲》
《医方类聚》卷一三四引《隐居效验方》:黄耆散
【处方】 黄耆10分,桂心2分。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男子精血出。
【用法用量】 酒服方寸匕,日3次。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三四引《隐居效验方》
《圣惠》卷七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地骨皮1两,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3分(去芦头),赤芍药1两,生干地黄1两,柴胡1两半(去苗),黄芩3分,当归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妇人热劳羸瘦,四肢烦疼,口干心躁,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用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
《圣惠》卷三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续断3分,当归3分,熟干地黄1两,白术3分,五味子3分,石斛1两(去根,锉),桂心1两,白芍药1两,诃黎勒皮1两,人参3分(去芦头),木香半两,白茯苓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牛膝1两(去苗),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少气,面色萎黄,四肢羸瘦,腹胁妨闷,吃食减少。日渐虚困。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黄耆汤”。
【摘录】 《圣惠》卷三十
《圣惠》卷二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赤芍药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1两(去芦头),熟干地黄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五加皮半两,牛膝3分(去苗)。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手足烦疼,不欲饮食,四肢少力,睡恒不足。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九
《圣惠》卷十四: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牛膝1两(去苗),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1两(去芦头),白茯苓3分,五味子3分,木香半两,白芍药3分,熟干地黄1两,桂心3分,柴胡1两(去苗),当归半两(锉,微炒),半夏3分(汤浸7遍,去滑),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伤寒后,体气虚羸,四肢黄瘦,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 《圣惠》卷十四
《圣惠》卷七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半两,白茯苓半两,熟干地黄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白术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产后虚报喘促,气力乏少。食饮不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八
《千金翼》卷二十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5分(脓多倍之),小豆1分(热,口干倍之),芎䓖半两(肉不生倍之),芍药2分(痛不止倍之),栝楼2分(渴,小便利倍之),白蔹3分(有脓不合倍之)。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撮脓。主痈疽。发背赤肿,发热疼痛,脓不出。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以酒送下,日3次。
【摘录】 《千金翼》卷二十三
《圣惠》卷五:黄耆散
【处方】 黄耆3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1两,白术1两,熟干地黄1两,人参1两(去芦头),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茯苓1两,当归1两(锉,微炒),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干姜3分(炮裂,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脾胃气虚弱,令人身重,不欲饮食,四肢少力,肌体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注意】 忌生冷、油腻、犬肉。
【摘录】 《圣惠》卷五
《外台》卷三十三引《删繁方》:黄耆散
【别名】 熟干地黄散、干地黄散
【处方】 黄耆2两,吴茱萸2两,干姜2两,人参2两,甘草2两(炙),芎䓖2两,白术2两,当归2两,干地黄2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妇人怀胎,数落而不结实。
【用法用量】 熟干地黄散(《圣惠》卷七十七)、干地黄散(《普济方》卷三四三)。方中干地黄,《圣惠》作熟干地黄。
【注意】 忌海藻、菘菜、芜荑、桃、李、雀肉等。
【摘录】 《外台》卷三十三引《删繁方》
《圣惠》卷三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钟乳粉1两半,白茯苓1两,云母粉1两半,远志1两(去心),细辛1两。
【制法】 上为细散,入钟乳粉等,更都研令匀。
【功效与作用】 益肝明目。主虚劳目暗。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日2-3服。
【摘录】 《圣惠》卷三十
《肘后方》卷五:黄耆散
【处方】 闾茹、黄耆。
【功效与作用】 一切恶肉;痈疽生臭恶肉,敷诸膏药仍不生肉者。
【用法用量】 外敷。
【摘录】 《肘后方》卷五
《圣惠》卷七十五:黄耆散
【别名】 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半(锉),桑寄生1两,地榆1两(锉),艾叶3分(微炒),龙骨3分,熟干地黄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妊娠5-6月,下血不止,名曰漏胎。
【用法用量】 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摘录】 《圣惠》卷七十五
《圣惠》卷六十二: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半(锉),赤茯苓1两,地骨皮1两,麦门冬1两(去心),生干地黄1两,黄芩1两,川升麻1两,射干1两,赤芍药1两,玄参1两,甘草1两(生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发脑。肿痛烦热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4钱,用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六十二
《圣惠》卷七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赤芍药半两,生干地黄1两,桂心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焙),牡蛎粉1两,黄芩半两,石膏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产后虚热头痛,四肢烦疼.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八
《圣惠》卷五十五:黄耆散
【别名】 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锉),赤芍药2两,茵陈1两,石膏4两,麦门冬1两(去心),豉2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黄汗病。身体重,汗出而不渴,其汗沾衣,黄如柏染。黄汗身肿,发热不渴。
【用法用量】 黄耆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摘录】 《圣惠》卷五十五
《圣惠》卷四: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龙骨1两,防风1两(去芦头),远志1两(去心),茯神1两,麦门冬1两(去心),牡蛎1两半(烧为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心风虚烦,神思恍惚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
《圣惠》卷五: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诃黎勒1两半(煨,用皮),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五味子半两,白茯苓1两,丁香半两,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脾气不足,腹胁胀满,四肢无力,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注意】 忌生冷、油腻、湿面。
【摘录】 《圣惠》卷五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半两(锉),鸡膍胵1两(微炙),五味子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效与作用】 消肾。小便滑数白浊,令人羸瘦。
【用法用量】 以水3大盏,煎至1盏半,去滓,食前分3次温服。
【摘录】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八○
《千金》卷二十五:黄耆散
【处方】 黄耆3两,芍药3两,当归2两,干地黄2两,附子2两,续断2两,桂心2两,干姜2两,通草2两,大黄1两,蜀椒1合,乌头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坠车落马,碗折筋伤骨碎,瘀肿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分匕,食前以酒送服,日3次。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桂、附、椒归加耆,芍、地黄以和营血,干姜、乌头以助温散,续断以续绝伤,通草以通滞气,大黄以开瘀血之去路也。
【摘录】 《千金》卷二十五
《圣惠》卷三十二: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锉),甘草2两(炙微赤,锉),旋覆花2两,甘菊花2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枳壳(麸炒微黄,去瓤)2两,荠苨3两,石膏3两,羚羊角屑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风热所攻,眉骨及眼睛鼻颊偏疼,眼生赤脉及翳晕。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二
《圣惠》卷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白茯苓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诃黎勒1两(煨,用皮),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1两,五味子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热病后,脾胃气虚,四肢乏力,骨节烦疼,口苦舌干,不思食饮。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十八
《圣惠》卷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半两(锉),麦门冬半两(去心),黄芩半两,葛根半两(锉),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栀子仁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茯苓半两,柴胡半两(去苗),赤芍药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伤寒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
《圣惠》卷十四:黄耆散
【处方】 黄耆3分(锉),木通半两(锉),赤茯苓3分,桔梗3分(去芦头),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桑根白皮半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伤寒后,肺蒌劳嗽,涎唾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四
《圣惠》卷十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大腹皮1两(锉),黄连3分(去须微炒),赤茯苓1两,赤芍药1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伤寒下痢,烦热不止,每有所注,涩滞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三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去心),茯神1两,龙骨1两,栝楼根1两,熟干地黄1两,泽泻1两,白石脂1两,桑螵蛸1两(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消肾。心神烦闷,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十四: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白芍药3分,桂心3分,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五味子3分,白术半两,当归3分(锉,微炒),牛膝1两(去苗)。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伤寒后,虚羸乏力,肢体疼痛,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 《圣惠》卷十四
《圣惠》卷二十一: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汉防已3分,桑根白皮1两(锉),赤茯苓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蒺藜2两(微炒,去刺),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防风1两(去芦头),羚羊角屑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热毒风上攻,头面微肿,时有烦热。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一
《圣惠》卷七十五:黄耆散
【别名】 黄耆汤
【处方】 黄耆3分(锉),白术3分,人参3分(去芦头),麦门冬3分(去心),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芎䓖半两,白茯苓3分,前相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安胎和气,思食,利四肢。主妊娠胎不长。
【用法用量】 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各家论述】 《济阴纲目》:此方悉以补气为主,而前胡散结气,川芎行结血,皆所助其生长也。
【摘录】 《圣惠》卷七十五
《圣惠》卷三十六: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当归2两(锉,微炒),桂心2两,芎䓖2两,杏仁2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白术2两,石菖蒲1两,蔓荆子1两,白鲜皮2两,白芍药2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风虚耳聋啾啾。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纳羊肾1只,去脂膜,切开,入生姜1分,同煎至6分,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六
《圣惠》卷七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鬼箭羽半两,当归2分(锉,微炒),芎䓖半两,桂心半两,牡丹半两,赤芍药3分,牛膝3分(去苗),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茯苓3分,鳖甲1两(涂醋,炙微黄,去裙襕)。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产后乍寒乍热,骨节疼痛,四肢无力,面色痿黄。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八
《圣惠》卷二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人参3分(去芦头),牡蛎粉3分,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熟干地黄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皱皮脐),石南3分,防风半两(去芦头),五味子半两,白茯苓1两,白芍药半两,桂心半两,石斛1两(去根,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磁石1两(捣碎,水淘去赤汁)。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虚劳损,小便余沥,阴蒌湿痒,四肢羸弱,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二十九
《圣惠》卷十七: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去心),栝楼根1两,甘草半两(锉,生用)。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热病烦渴,日夜吃水。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七
《圣惠》卷六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酸枣仁3分(微炒),麦门冬3分(去心),枸杞子3分,熟干地黄1两,人参1两(去芦头),柴胡1两(去苗),白茯苓1两,防风半两(去芦头),白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肠风痔疾,失血后虚损,皮肤干燥,四肢黄瘦,心神虚烦,少得眠卧,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六十
《圣惠》卷七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生干地黄1两,犀角屑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茯神3分,栝楼子仁半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效与作用】 妇人客热,心胸壅闷,肢节烦疼,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
《圣惠》卷六十七: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赤芍药1两,熟干地黄1两,干姜1分(炮裂,锉),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续断半两,桂心1两,当归1两(锉,微炒),木通半两(锉)。
【制法】 上为细散。
【功效与作用】 止痛生肌。主伤折疼痛,腹脏内伤损,毒气不散。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日3-4次。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七
《圣惠》卷八十:黄耆散
【别名】 黄耆煮散
【处方】 黄耆1两(锉),桂心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桑寄生半两,白茯苓半两,白芍药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牛膝3分(去苗),熟干地黄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焙),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产后蓐劳,或增寒壮热,四肢酸疼,头痛心烦。
【用法用量】 黄耆煮散(《圣济总录》卷一六四)。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黄耆炙散”。
【摘录】 《圣惠》卷八十
《圣惠》卷五十一: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人参3分(去芦头),桂心半两,赤茯苓3分,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白术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诃黎勒皮3分,芎䓖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和胃思食,调利五脏。主痰上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一
《圣惠》卷四十七: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桂心1两,人参1两(去芦头),桔梗1两(去芦头),干姜1两(炮裂,锉),五味子1两,白茯苓1两,甘草2两(炙微赤,锉),芎䓖1两,杏仁2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上焦虚寒,胸膈短气,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七
《圣惠》卷六十一: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白蒺藜3分,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紫苏茎叶1两,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茯苓1两,桑根白皮1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天门冬1两(去心),生干地黄1两,当归半两,甘草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肩背烦闷,小便赤黄,大便多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一
《圣惠》卷八十一: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白术半两,续断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熟干地黄1两,茯神半两,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当归半两(锉,微炒),肉桂3分(去皱皮),五味子半两,白芍药半两,赤石脂半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麦门冬1两(去心,焙),甘草1分(炙微赤,锉),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产后体虚乏力。四肢羸瘦,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八十一
《圣惠》卷三十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锉),防风2两(去芦头),子芩2两,川大黄(锉碎,微炒)2两,地骨皮1两,远志1两(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漏芦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眼脓漏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临卧再服。
【注意】 忌炙煿、油腻、毒滑鱼肉。
【摘录】 《圣惠》卷三十三
《圣惠》卷三十五:黄耆散
【处方】 黄耆半两(锉),甘草半两(生锉),栀子仁半两,黄芩3分,玄参1两,赤茯苓半两,槟榔半两,川升麻3分,紫菀半两(洗去苗土),麦门冬1两(去心,焙),牛蒡子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咽喉内生疮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五
《圣惠》卷六: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赤茯苓1两,人参1两(去芦头),麦门冬1两(去心),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升麻1两,前胡1两(去芦头),百合1两,赤芍药1两,紫菀1两(洗去苗土),甘草1两(炙微赤,锉),沙参1两,知母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肺脏壅热,心胸不利,吃食全少,四肢烦疼。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六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茯神1两,地骨皮1两,栝楼根1两,麦门冬1两(去心),黄芩1两,生干地黄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脾胃中热,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淡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三
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外台》卷四: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木兰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效与作用】 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
【用法用量】 酒服方寸匕,日3服。
【摘录】 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外台》卷四
《圣惠》卷二十七: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露蜂房1两(微炒),川楝子3分(微炒),白蒺藜半两,桑根白皮3分(锉),阿胶2两(捣碎,炒令黄燥),薯蓣1两,麝香2两(细研)。
【制法】 上为细散,入麝香,研令匀。
【功效与作用】 补肺气,止吐血。主虚劳吐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糯米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七
《圣惠》卷七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3两(锉),地榆2两(锉),紫参3两,黄柏2两(涂蜜,微炙,锉),厚朴3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黄连1两(去顶,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产后赤白痢,日夜数十行,腹中 (疒丂)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薤白3茎,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七十九
《圣惠》卷三十二: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半(锉),茺蔚子1两半,麦门冬(去心)1两半,地骨皮1两,玄参1两,黄芩1两,知母1两,犀角屑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眼睑硬赤肿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半,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注意】 忌炙煿热面。
【摘录】 《圣惠》卷三十二
《圣惠》卷四十六: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桂心1两,熟干地黄1两,赤茯苓1两,紫菀1两(去苗土),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当归1两,五味子1两,麦门冬1两(去心),甘草1两(炙微赤,锉),白前1两,桑根白皮1两半(锉),人参1两(去芦头),鹿角胶2两(捣碎,炒令黄燥)。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咳嗽唾脓血,胸满痛,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六
《圣惠》卷三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茜根3分,黄柏3分,地榆1两,犀角屑半两,当归1两(锉,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乳石发动,热毒伤肠胃,下痢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分为3服,日3-4服。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八
《圣惠》卷三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犀角屑2分,地榆2分(微炙),玄参3分,赤茯苓3分,当归3分,川芒消1两半,木香半两,连翘半分,甘草3分(生,锉),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部),栀子仁3分,川升麻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黄芩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乳石发动,生痈肿,烦疼壮热,口干心燥,大小便涩滞。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3-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服。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八
《圣惠》卷三十八:黄耆散
【处方】 黄耆3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地骨皮3分,人参1两(去芦头),前胡1两(去芦头)。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乳石发动,头面虚热,心胸痰饮,呕逆,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八
《圣惠》卷六十一: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山茱萸半两,五味子半两,白茯苓3分,当归半两(锉碎微炒),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石斛3分(去皮),地脉半两,远志2两(去心),巴戟两,肉苁蓉1两(酒浸1宿,锉,去皱皮,炙令干),人参3分(去芦3分),菟丝子半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麦冬1两(去心),石斛半两(去心),白芍药3分,芎䓖半两,熟干地黄1两,甘草。
【制法】 上为细散。
【功效与作用】 痈。内虚不足,脓水不绝,四肢乏弱,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荆芥汤调下,日3-4次。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一
《圣惠》卷三十七: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白芍药1两,芎䓖1两,当归1两,桂心1两,黄芩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脏气虚气上冲所致吐血。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竹茹1鸡子大,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圣惠》卷三十七
《圣惠》卷六十一: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锉),知母1两,石膏2两,白芍药1两,麦门冬1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茯苓1两,桂心1两,川升麻1两,熟干地黄1两,人参1两(去芦头)。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补虚去客热。主痈溃后,客热。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一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去心),芦根1两(锉),栝楼根1两,紫苏茎叶1两,生干地黄半两(锉),桑根白皮半两(锉),泽泻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消中烦闷,热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七十九: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麦门冬半两(去心),生干地黄1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人参3分(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白茯苓1两,桑寄生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产后体虚烦渴,吃食减少,乏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九
《圣惠》卷六十二: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黄芩1两,远志1两(去心),麦门冬1两(去心),生干地黄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芎䓖半两,赤芍药半两,当归半两,犀角屑半两,甘草半两(生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发背。热毒肿痛,四肢烦疼。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六十二
《圣惠》卷六十一: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半(锉),生干地黄1两,赤芍药半两,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赤茯苓1两,知母1两,柴胡1两(去苗),川升麻1两,当归半两,木通1两(锉),甘草半两(生锉),羚羊角屑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痈肿。体热烦渴,肢节拘急,肩背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小麦10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一
《圣惠》卷六十一: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半(锉),白蔹1两,赤芍药1两,芎䓖1两,赤小豆1两,附子半两,羊桃根半两(锉),闾茹半两,牡蒙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效与作用】 排脓主痈肿恶疮。
【用法用量】 用鸡子白调贴,干即易之。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一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栝楼根1两,麦门冬2两(去心,焙),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细散。
【功效与作用】 消渴。饮水过多,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黄耆汤”。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川升麻1两,黄芩1两,前胡1两(去芦头),栝楼根1两,知母1两,麦门冬1两(去心),赤芍药1两,生干地黄2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渴利后,皮肤生热毒疮疼痛,寒热,口干心烦。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竹叶2-7片,小麦10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六十二: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川升麻1两,犀角屑1两,赤茯苓3分,麦门冬3分(去心),人参3分(去芦头),赤芍药3分,生干地黄3分,石膏2两,蓝叶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发背。热毒气盛,作寒热往来,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六十二
《圣惠》卷二十七: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续断1两,人参3分(去芦头),茯神1两,五味子3分,羌活半两,芎䓖半两,桂心半两,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防风1两(去芦头),牛膝半两(去苗),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甘草3两(炙微赤,锉),当归半两(锉,微炒),沉香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风劳。脏腑气虚,体瘦无力,不思饮食,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二十七
《圣惠》卷三十七: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半(锉),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生干地黄1两,当归1两,桂心1两半,远志1两(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大麻仁1两,桑根白皮1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劳伤所致伤中胸里挛痛,咳呕血出,时作寒热,小便赤黄。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 《圣惠》卷三十七
《圣惠》卷二十六: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锉),白茯苓1两,泽泻1两,磁石2两(捣碎,水淘去赤汁),薯蓣1两,牛膝1两(去苗),鳖甲1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羚羊角屑1两,杜仲1两(去粗皮,炙令微黄,锉),熟干地黄1两,沉香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肾劳虚损,耳听无声,四肢满急,腰背转动强难。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注意】 忌生冷、油腻,苋菜。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圣惠》卷六十一:黄耆散
【别名】 黄耆茯苓汤
【处方】 黄耆1两(锉),川升麻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黄芩1两,远志1两(去心),赤茯苓1两,赤芍药1两,生干地黄2两,当归半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生,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痈肿。热气大盛,寒热进退。
【用法用量】 黄耆茯苓汤(《集验方">仙传外科集验方》)。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一
《圣惠》卷六十二:黄耆散
【别名】 黄耆汤
【处方】 黄耆3分(锉),沉香3分,熏陆香3分,鸡舌香半两,羚羊角屑1两,漏芦半两,黄芩半两,栀子6半两,甘草半两(生锉),栝楼根半两,汉防己3分,防风半两(去芦头),连翘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缓疽及诸痈肿,脓血结聚,皮肉坚厚,日久不溃,疼痛。
【用法用量】 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摘录】 《圣惠》卷六十二
《圣惠》卷六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锉),赤芍药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当归1两(锉,微炒),桑鸡1两(微炒),槐子仁1两(微炒),乌蛇1两(酒浸,去皮骨,涂酥,炙令黄)。
【制法】 上为细散。
【功效与作用】 酒痔。肛肠肿痛,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煎黄耆汤调下。
【摘录】 《圣惠》卷六十
《圣惠》卷六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锉),赤小豆1两(炒熟),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白蔹1两,桂心1两,黄芩3分,赤芍药3分,槐木子1两(微炒),枳壳1两(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细散。
【功效与作用】 痔。下部生疮肿痛,脓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温粥饮调下。
【摘录】 《圣惠》卷六十
《圣惠》卷二十六: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锉),酸枣仁2两(微炒),桂心2两,石膏3两,木通2两(锉),赤芍药2两,黄芩1两,柏(柘)白皮1两(锉),羚羊角屑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调脉解烦。主筋极。筋急多怒,口干,烦热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圣惠》卷十:黄耆散
【处方】 黄耆3分(锉),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人参3分(去芦头),柴胡3分(去苗),赤茯苓3分,桑根白皮3分(锉),木通3分(锉),羚羊角屑3分,知母3分,麦门冬3分(去心),地骨皮3分,甘草(炙微赤,锉)3分,赤芍药1两,白术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伤寒得汗后,热不除,发歇身热,肢节烦疼。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
《圣惠》卷二十六:黄耆散
【处方】 黄耆2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1两,紫菀1两(洗去苗土),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五味子1两,柴胡1两(去苗),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1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气极。虚热,皮毛干焦,津液不通,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圣惠》卷二十六:黄耆散
【处方】 黄耆1两半(锉),防风1两(去芦头),芎䓖1两,白术1两,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山茱萸1两,当归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五味子1两,熟干地黄1两,桂心1两,白茯苓2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强肾气,补不足。主虚损羸弱,肾气不足。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圣惠》卷六十二:黄耆散
【别名】 当归汤、止痛当归汤、止痛当归散
【处方】 黄耆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3分,当归半两,赤芍药1两,甘草3分(生锉),生干地黄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托里止痛。主脑疽、发背,穿溃疼痛。
【用法用量】 当归汤(《圣济总录》卷一三○)、止痛当归汤(《外科精义》卷下)、止痛当归散(《袖珍》卷三)。
【摘录】 《圣惠》卷六十二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黄耆散
【拼音名】 huangqisan
【处方】 黄耆1两(锉),白茯苓1两(去黑皮),人参1两,白术1两,牡蛎(烧)1两半,麦门冬半两(去心,焙),陈橘皮(去白,切,焙)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伤寒后,虚劣不思饮食,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