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个故事——关于疫苗,我想说点什么?
朋友圈这几天确实是被“疫苗之殇”这个话题刷屏了,各类公众号纷纷推送相关文章,有思考的,也有讨伐的,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推广手段,话题营销。
从当下的鸡汤文学上看起来,不管是二更食堂,或是真知灼见,我们总自夸着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歌和远方,这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愿我们一往如常安好相待,也是事实;现在是既要有诗歌和远方,也要有苟且偷生,一味的渲染故事的小众文学,怀古伤今的以为喝几口烈酒,饮一阵大风,就是脱了裤子的尿性-——却也是事实。
瞧见没有,这么多年来,我们为之奋斗的所谓的“青春”和“梦想”,几乎都是陈腔滥调;这么多年来,我们为之存活的所谓的“自由”和“理想”,从来都是纸上谈兵。我们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事实上,人们的忘性很大,一件事情的持续性不过半个月,但那些真正受到伤害的人却是一辈子。即使事故有不幸者,关注点也只顾歌咏那一群孤儿烈女。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但是呢,除了怀疑,就是质疑。
我们开始不信任大多数,彼此猜忌,用揣度之心,小心之心,口蜜腹剑。各类行业的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公共交通,卫生医疗……在每次问题发生之后,我们才开始扪心自问,口号式的问。
伤害不是一个安静的动词,社会之殇,国人之痛,不是一天两天。很多伤口敷衍着将就过去,然后生疮,生蛆。刮骨疗毒,剥的是皮,抽出的是一条又一条的利益虫。我们看到的浮于表面的真相远不及那层看似死水微澜底下的深刻,我们看不到,也不愿意。
我们更愿意看那些诗歌和远方,听别人讲故事。但哪里又都不一样呢?讲故事的人无情,听故事的人假正经。最深不过夜半,最凉不过半夜,好似无关风月的东西,扯起来就能成篇了。好好活不代表可以好好活着,话说一半是真理,话说全了才是无理取闹。
当然可以认定的是,如果我们对一件事麻木不仁或无所畏惧,可怕的不是事情,是我们本身。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的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可笑的是,我们的皮肉,远比精神更坚固。
没有喝过毒奶粉,吃过毒胶囊,打过毒疫苗,祖国的花朵该开得多鲜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