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城中最独特的存在

本文2318字 图片7幅 阅读约需6分钟
雪山顶的大祭司-唐卡-No.03
一、 传说与“原人曼荼罗”
“梵天实在曼荼罗”(Vastu Purusha Mandala,又称“原人实在曼荼罗”),简称为“原人曼荼罗”,是在古代印度出现的一种将男性人体画在方形中的图(如下图)。与被称为“方形人”的“维特鲁威人”相比较而言,我们也可以将其通俗地称为“印度方形人”。这种图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有关,反映了古代印度文化中的哲学观、宇宙观,对其佛教文化、建筑文化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达芬奇作维特鲁威人
根据吴庆洲先生的考证,“生殖崇拜渊源说”、“原人渊源说”、“图腾崇拜渊源说”是曼荼罗的三种文化渊源。他曾经这样写道:“原人(purusha)是印度哲学中的灵魂或自我。在《吠陀经》中原人是一位大神。《梨俱吠陀》中有一首《原人歌》,说它有千头、千眼、千足,是'现在、过去、未来的一切’和'不朽的主宰’。从他的头上的双唇产生了婆罗门(祭司),双手产生了刹帝利(武士),大腿产生了吠舍(农夫),双腿产生了首陀罗,从心中生出月亮,从眼睛里生出太阳,从气息中产生风,从肚脐上生成空气,他的头形成天,脚上生成地。在这一创世神话中,宇宙是由原人身体的各部分创造出来的。”“《吠陀经》中叙述了曼茶罗产生的神话:在远古,存在着一种叫以太之物,无形而充满天地,无处不在。天神们把它压到地上,脸朝下躺着。大神梵天坐在它上面的中央,众神环绕着大梵天。它被压在地上的图式称为“原人实在”,因大梵天居于中央,是一种有序的现象世界,称为'梵天实在曼陀罗’(Vastu Purusha Mandala)。”
印度原人
原人曼荼罗
现在,我们无法考证最早的“原人曼荼罗”图出现在何时、由谁绘制。据说,如图所示的这幅著名的插图是源自“梵天”诸神传说,但其本质上是古代吠陀教(印度教前身)人祭的写照。
二、 “原人曼荼罗”的画法
从画法上来说,“原人曼荼罗”图是将一个男性人体画在一个被划分为网格状的正方形中,采用小正方形作为基本的模数单位。
1、网格:“原人曼荼罗”图的网格有许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从1格一直到1024格”。我们引用的这幅插图是将边长分为9等份的81格的正方形中,其中包括三种正方形和一种矩形,即:小正方形——基本模数单元;中正方形——小正方形大小的四倍;矩形——小正方形大小的六倍;大正方形——小正方形大小的九倍。方形、矩形的大小由外向内逐渐放大,呈现出明显的秩序和主次关系。
2、人体:“原人曼荼罗”图采用的是以正方形的对角线为对称轴斜向安排人体,大臂和小腿沿正方形的四边布置,四肢呈紧缩的弯曲状态。其身体各部位所在的位置如图所示,头、脚各占一角,其它两角则是两侧的肘和膝;中央部分是腹部,肚脐靠近中心位置。由此图,我们确实可以联想到一个双手被绑在背后、躺倒在地、全身的各部位将被分割献给诸神的“人祭”的形象。
三、“原人曼荼罗”的意义与作用
“原人曼荼罗”在哲学、宗教、文化、社会、心理、建筑与城市的模数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仅从模数制这方面来说,“原人曼荼罗”作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较早的与模数制有关的人体图形,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该图中包含的模数关系十分适合于设计建筑单体、建筑群、城市之间的和谐的尺度比例关系。
阿克萨达姆印度教神庙(新德里)
正如吴庆洲先生所说:“古印度的吠陀时代,人们就已用曼荼罗图式进行单体建筑、建筑群乃至村镇、城市的规划设计,并以此表达对宇宙的看法,使建筑、村镇、城市具有各种符号、图式和象征意义。”“佛教继承了印度这一传统文化,建筑采用曼荼罗图式,以表达佛教的宇宙观和哲理。”
据有的研究者分析,图中的'原人’通过一个男性的形体来表达一种精神的力量。这个图案的中心代表'空无’,对应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庭院,在神庙中,这常常是中央圣殿。网格“完整地代表了宇宙的模式”,“它们产生的序列形成了决定方位的矩阵——不管是神庙里的神。或是在城市中最重要的建筑,它们清晰地建筑形式的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状态,反过来又对社会起到加强和稳定的作用。”
四、“原人曼荼罗”与其它几幅图的比较
与历史上先后出现的西泽里亚诺版本的“维特鲁威人”(“方形人”)、达芬奇绘制的“维特鲁威人”、柯布西耶绘制的“模度人”相比较而言,历史较为悠久的印度“原人曼荼罗”图具有如下异同点:
1、“原人曼荼罗”图是画在方形里。西泽里亚诺版本的“维特鲁威人”(“方形人”)中首先出现了两个方形与一个圆形。达芬奇绘制的“维特鲁威人”延续了“方形人”的特点,但减少了一个外边的大正方形,将方形和圆形置于同等的地位。柯布西耶绘制的“模度人”虽然是画在方形里,但只是绘制了人体的举手高等于方形的边长,方形的其它部分则画了数列、红兰尺等内容。
2、 “原人曼荼罗”图中的斜向、紧缩的人体形态,与西泽里亚诺版本的“维特鲁威人”(“方形人”)、达芬奇绘制的“维特鲁威人”、柯布西耶绘制的“模度人”等均为直立、伸展或放松的人体形态有显著的区别。这似乎也反映了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本质差别。
3、尽管人体形态不同,但在划分网格、利用人体来反映宇宙模式及其秩序这一点上,“原人曼荼罗”图与西泽里亚诺版本的“维特鲁威人”(“方形人”)有着惊人的相同;其不同点在于前者中的方格有大小的变化,后者没有大小的变化。达芬奇绘制的“维特鲁威人”中没有网格,表达的是宏观的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模度人”中是采用数列形成的矩形网格,适合于形成建筑及其室内的和谐的尺度比例关系,具有很强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实际应用意义与价值。
-End-
创作团队
撰稿/设计:郑勇平
审稿:大祭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