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六导”
语文教学中利用“六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导谈、导练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六导”是当前培养创新思维,促进素质教育所必须关注和回答的重要问题。
兴趣是入门的动力。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会积极展开,才容易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才容易突破教学的难点。例如:学习《五彩池》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看一段录象,通过看五彩池的美丽景色,学生便急于知道五彩池神奇、美丽的原因,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然后让学生结合录象上所描绘的景色来理解课文,教师此时再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五彩池的神奇、美丽,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总之,只有把兴趣贯穿于教学始终,把学生的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
二、导向——使学生学有方向
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可从难理解的词语、句子方面提出问题。如:某词某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为什么这句要这样表达等等。2、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方面提出问题。如: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说明了什么道理,作者写这些有什么意义等等。3、可从文章的表达方式方面提出问题。如:文章是怎样记事的,怎样写人的,怎样说明道理的,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4、可从课文延伸开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课堂时间是有限制的。教师必须精简讲授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为学生活动提供更多的空间。课堂主要把重点讲清,难点讲透,疑点讲明。
其次,引导学生多看教材以外的书籍。在阅读课上,老师对学生读书要加以指导。例如:哪些该精读,哪些该泛读,怎样做好读书笔记。还可以进行专题指导,如:确定读书目标,推荐阅读篇目,布置阅读要求,把阅读中的精华摘录下来,渐渐消化吸收,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导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上每一堂新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老师指的学习方向自己去读课文,去猎取文中的内容,然后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质疑—老师引思—学生解疑”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哪里不明白,然后教师就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正确引导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课堂中,学生对回答的问题意见不一致,必要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如果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提出了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师应该不失时机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以带动和激发全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即便是有的学生所发表的意见离题较远,教师也不要横加干涉,使其失去自信心,而是给予鼓励,让其大胆想,大胆说。这时教师再指出问题的要点,及时点拨导向,引导学生思维上路。这样做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还培养了学生自觉地质疑问难,设法解疑的能力。
四、导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而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才能,才能将知识学得牢,记得深,才能将其转化为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带有鲜明的具体性、形象性,他们往往以具体的形象做支柱,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实践活动,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学生在思维上有创新性信息的火花是很微弱的,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一旦发现,马上激发他们继续去动脑思考,要敢于去想,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让其懂得创新与思维的关系。
五、导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对于一些有思考价值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同位讨论或者前后位讨论的形式进行,使教学信息不仅在师生之间,而且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传递。学生在讨论时,面对的是同龄人,就不会有所顾忌,因而能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很好的组织、指导,使讨论的话题紧紧围绕着问题有序的展开,对不同的意见要做出正确的评价,并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讨论的内容很多,可以就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消化,对精彩的段落进行评议,特定专题进行讨论等等。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六、导练——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创造能力。
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必须通过课堂上的阅读、思考、设疑、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比较具体、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习题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整个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