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救灾英雄刘建秋,为打通汶川与外界的通信联系,壮烈牺牲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突发里氏8.0级地震。强震猝然袭来,一时间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一座座房屋轰然坍塌,措不及防下成千上万来不及躲避的大人和孩子们被压在倒塌的废墟之下,生死未知。
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消息传来,一时间举国震惊,全国人民都陷入悲痛之中。
此时,13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与灾区人民携手共进,积极响应国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十几万解放军、武警和消防战士,及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们,他们将个人安危抛之脑后,义无反顾地赶赴灾区,英勇无畏地投入到了灾区抗震救灾中。
时间就是生命,被压在废墟下的群众越快被救出来,他们活下来的机会就越大。
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内救出被困的灾民,无数位救灾英雄不分昼夜,不惧生死,日夜奋战在废墟之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人。
抗震救灾期间,有许许多多的救灾英雄因体力严重透支累倒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甚至还有些救灾英雄更是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英勇牺牲,让人无比心痛。
在牺牲的救灾英烈中,有这么一位救灾英烈,他为了能尽快打通汶川与外界的通信联系,让外界能快速准确获悉汶川受灾情况,不惧随时可能发生余震的危险,将个人安危抛之脑后,毅然前往十分危险的地方修复被震坏的光缆,最后不幸壮烈牺牲,用自己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中国人民无私无畏抗震救灾的英雄颂歌。
这位英雄,名叫刘建秋,牺牲时仅36岁,是中国移动企业历史上首位革命烈士。
刘建秋,1972年出生,四川双流县人,父母都是纯朴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自己的辛勤劳作,养活着一家大小,日子虽然过得很平凡却很充实。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建秋从小就很懂事,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烧饭、洗碗、抬水、劈柴、跑腿,只要是自己能干的事,刘建秋都会抢着干,尽量不让父母操劳。
在邻居眼里,刘建秋就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懂事孝顺,乐于助人。只要在家,邻居有什么事情要找到他帮忙,他都会热情地跑过去帮忙,从不计较。
工作后,因为刘建秋的家离机场近,每次坐飞机出差回来的同事,回来的晚,都会去他家里借宿或休息。对于同事的请求,无论亲疏,刘建秋都会热情款待,视同亲人,从不会拒绝。
刘建秋烈士
1998年,26岁的刘建秋应聘至成都通讯建设工程局一处工作,成为一名通信线路施工员,先后在杭州、广州、汕头等地从事通信线路架设工作。
至2008年英勇牺牲那刻,10年工作生涯,刘建秋对待工作从未没有过一丝松懈,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上级交代的任务,刘建秋从来都是以百分之百的态度和热情去完成,务求验收时万无一失,没有丝毫的纰漏。
通信线路架设工作看似简单,可却事关一个地区的通信顺畅与否,线路架设不好,整个地区的通信就会瘫痪。因此,工作时刘建秋时时刻刻都处在高度的专注之中。刘建秋深知一个地区线路弄不好,那个地区的通信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他从来不敢松懈,也从不会松懈。
正因刘建秋对工作高度认真,所以上级对刘建秋很是看重,不但让他负责一个施工团队,且一些特别重大的通信线路施工工程也会交给他负责,对他很是信任。
2005年,中国移动准备在川藏高原修建第一条进藏光缆,为接下来在2008年举行的北京奥运会的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提供移动通信保障。此前中国移动公司从来没有在如此高的海拔修建过光缆,这是从没有过的事情,可以说是毫无经验。
不但是施工毫无经验,川藏高原恶劣的天气更是会给施工队带来无尽的麻烦,可以说任务很是艰巨。为了能够尽快攻克难关,顺利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完成进藏光缆的布置工作,上级就将这个艰巨的工作交给了刘建秋和其带领的工程队。
北京奥运会
2005年6月,刘建秋率工程队20余人来到西藏,任务就是架设拉孜到定日珠峰大本营的光缆,为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提供移动通信保障。
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后,刘建秋没有丝毫的退缩之心,迎难而上。
在刘建秋看来,无论这个任务有多艰巨,会面临着怎样的困难,这是上级对他的信任,所以才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他,因此他没有理由退缩,能做的只有圆满完成这个任务,才能不负上级对他的信任。
工作中,施工队住在海拔5200米的定日县杨柏村几间老乡废弃的房屋里,睡得是稻草,吃得是粗茶淡饭,就连喝水都需要去几公里外背回来,条件很是艰苦。再加上这里的海拔又高,别说是干活,走路都得大喘气。因此,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困难,刘建秋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为了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勇攀高峰,圆满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刘建秋身先士卒,早上比谁都起得早,晚上比谁都睡得晚,工作中流的汗比谁都多,施工中最重最累的活抢着干,总之施工时刘建秋永远都抢在最前面干。
在刘建秋的以身作则下,施工队工人们不但没有被困难吓退,反而士气很是旺盛,他们跟着自己的队长刘建秋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击败一个又一个难关。
就这样,从拉孜到定日近百公里的光缆架设任务原定45天完成,在刘建秋和工人们的日夜奋战下,不到40天就以超高质量提前完成光缆架设工作,并创造了工程局高原施工一个工作日立杆150根的高原施工纪录。
北京奥运火炬
进藏光缆架设工作超预期完成后,还没等刘建秋好好休息,任务又来了!
2005年7月,四川移动村村通工程启动后,刚下西藏的刘建秋和其团队继续被委以重任,前往甘孜,负责甘孜地区的通线路线架设。
接到任务后,刘建秋没有一丝不满,欣然接受上级委派的任务,立刻就带着施工队,兵不卸甲,马不离鞍火速转战四川甘孜。
施工期间,刘建秋不但带领着工人们热火朝天,加班加点的工作,还带头让大家要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尊重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由于刘建秋团队的施工地点多处在藏族居住地,而刘建秋的工程队工人们大多是汉族,所以难免会出现与藏族习惯相冲突的地方。
一旦出现冲突,这时刘建秋就会站出来,教导工人们要遵守藏族同胞的习惯。
当时,刘建秋施工地点多在偏远山区,交通很是不便,补给很是苦难,经常是几个星期才能获得一次补给,所以当时工人们经常好几十天别说是吃肉,连肉沫都吃不到。
这时,就有工人提议去河里打点鱼吃。汉族人吃鱼很正常,但是对于藏族人来说却是坚决不可以的,因为藏族人民坚信鱼是自己先祖灵魂的寄生处,所以他们是不允许吃鱼的。
刘建秋知晓藏族人民的这个传统,所以当听到他们要去抓鱼吃时,是坚决劝阻,他耐心地告诉大家:“我们到藏族地区施工,是为了造福当地藏族人民,所以一定要遵守民族政策,尊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在他的制止下,工人们也明白,之后就不再提要去河里捕鱼吃。
刘建秋雕像
刘建秋和施工队尊重藏族人民生活习惯的行为,很快就赢得到了藏族人民的尊重。之后,在施工中藏族老乡经常不要任何报酬,主动到工地帮忙立杆架设。
基站建成后,藏族同胞载歌载舞,为刘建秋和施工队送来了酥油、精杷和风干的耗牛肉,称赞他们:“像当年的文成公主进藏和亲一样,为我们带来了吉祥。”。
完成甘孜地区通线线路架构后,刘建秋又先后前往广元、阿坝等地担任施工队队长,负责带团队进行通信线路架构工作。
2008年1月3日,一场波及半个中国的特大冰雪灾害突然爆发,江西地区受灾最严重,一时间江西断电、断水,断路,大雪也同时压垮了通信线路,通线也中断。
当时,刘建秋正准备春节休假,听到局里要派人去江西支援灾区抢修通信线路,刘建秋没怎么考虑,就决定放弃春节休假,向局里主动请缨,赶赴江西支援灾区。
刘建秋是骨干,原本上级就想让他去支援江西,只是见他好不容易有休息假期,不好意思开口。见刘建秋主动请缨,上级自然欣然应允,让其带领抢修队驰援江西。
大年初三,刘建秋便告别家人整装出发,与队友们一同奔赴江西灾区,抗雪救灾。
来到江西后,刘建秋和抢修队受命负责抢修被大雪损毁的江西吉安至湖南郴州的干线通信光缆。在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寒天气,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抢修队不但抢修困难,更是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因为大雪覆盖下谁也不知道脚下的是路,还是悬崖,是树,还是荆棘。
此时,刘建秋站了出来,以经验丰富为由自告奋勇要求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替大家披荆斩棘,破冰踏雪,打通前进的道路。开路途中,因情况未知,刘建秋时不时就摔倒,更是被荆棘不知道刺伤几次,几公里走下来他的手脸不知被划破多少口子,血迹斑斑。
但是,刘建秋丝毫不惧,别人劝说他退下来,由其他顶上时,他是毅然拒绝,坚称自己还行。最后,在刘建秋带领下,抢修队成功到达抢修地点,并完成抢修工作。
在江西抗雪救灾中,刘建秋总是冲在最前线,替队员们遮风挡雨,遇到危险的事情,也总是自告奋勇,第一个抢着上。
在一次抢修光缆的施工中,刘建秋发现一根电线杆发生了严重倾斜,而要想将其扶正,就需要有人爬上去,先将电杆上的钢绞线取下,然后重新立杆架缆。
这个工作,放在平时都是有些危险的,毕竟电线杆高十几米,且已经有了倾斜,随时都有可能倒下来,如果在爬到中途,突然倒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平时都危险,更别说现在还是雪灾,天气极度寒冷之时。
面对着随时都有可能会有危险的情况下,刘建秋二话没说,徒手就爬上已严重倾斜的电杆,最后虽然有惊无险地爬了上去,可是在取钢绞线时,刘建秋的右手指却不慎卡在钢绞线里,顿时就是血流不止。
从电线杆上下来时,队友们见刘建秋手上都是血,让他赶紧回去治疗。
可是,刘建秋却丝毫不介意,坚持不去治疗,仅仅只是用了几张卫生纸草草包扎了下受伤的拇指,就又继续投入到线路的抢修之中。
抗雪救灾,刘建秋表现得十分优秀,在他的带领下,江西吉安至湖南郴州的干线通信光缆顺利恢复,有效地保障了吉安与外界的联系。刘建秋优异的表现,不但受到了江西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同时也被单位授予了抗雪救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时,刘建秋正在四川阿坝州负责村通工程施工工作。
13日9时,上级命令刘建秋和其所率36人的工程队立即就地转为抗震抢险突击队,此时早有抗震救灾之心的刘建秋没有丝毫犹豫,马上组织全队进入临战状态。
5月14日下午6点,刘建秋接到命令,迅速带领抗震抢险突击队抢修马尔康经理县至汶川的通信光缆,尽快恢复已中断两天的汶川、理县及107个乡镇的通信。
接到任务后,刘建秋带领突击队火速出发奔赴汶川,务求在最快时间恢复通信。
15日6时,刘建秋和突击队冒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余震的危险,经过一夜的奋战,成功抢通了马尔康至理县90多公里的通信光缆线路。然而,正当奋战一夜的突击队准备休息吃饭时,前方又传来他们抢通的光缆又被余震破坏的消息。
此时,上级考虑到刘建秋和其突击队奋战了一夜,体力已严重透支,就打算派另外一支突击队去抢修。刘建秋闻讯后主动找到上级,说:“前方情况我熟悉,让我去吧!”在刘建秋坚定请战下,上级只能答应他的请求,让他带领另外一支突击队抢修。
就这样,一口饭没顾上吃,一个觉都没睡的刘建秋又带着突击队上了最前线。
16日2点30分,再次经过一夜的奋战,光缆通信得以恢复,刘建秋这才有时间去休息,去吃一口饭。可是还没休息多久,天微微亮时,上级又传来任务,刘建秋再次带着突击队赶赴最前线抗震救灾。
这次刘建秋和突击队的任务,就是抢修古尔沟至理县县城之间高家庄路段被震坏的光缆。这段路线的光缆抢修工作很是危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段光缆的上方有着一大片位于高150米处的裸露悬崖,要想抢修这段光缆,就得随时注意防范可能掉下来的岩石,这放到平时都是很危险的,更别说此时余震不断。
此时,地震让悬崖上的岩石变得很是疏松,疏松的岩石时不时就从石壁上往下掉落,很是凶险,别说是亲身经历,就是看看都是让人胆战心惊的。
面对这样凶险的局面,刘建秋与20余位突击队员没有一人退缩,更没有一人后退,他们置险情于不顾,勇而无畏地在随时可能被余震震落下来的岩石底下快速抢修着损坏光缆。
此时,在他们的心中“时间就是生命,尽快修复中断的光缆,打通汶川与外界通信联系,让国家可以及时、准确地布置妥当的救灾方案,继而让更多灾民可以被救出”。抢修光缆,救出更多的人这是他们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事情,生死早已被他们抛之脑后。
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下午1点25分,理县突发5.9级强烈余震,余震引起了高家庄段山体大面积滑坡,此时刘建秋突击队所在地也同时发生山体滑坡事件,疏松的岩石不断从悬崖边滑落,很是凶险。
事发突然,刘建秋和队员还没反应过来,就有几位队员被飞石砸伤。
见此,刘建秋急忙冲着正在布放光缆的队员拼命大喊:“快!快!快往安全的地方跑”话音刚落,一块飞石突然击中刘建秋右臂,顿时血流如注,刘建秋一头栽倒在地。
看到刘建秋倒地,突击队员冒着被石头击中的危险,将他抬出危险地段。
刘建秋烈士墓
此时,恰巧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路过此地,见刘建秋受伤,就立刻对其进行紧急手术,包扎止血。手术完成后,突击队员火速将刘建秋送往理县救治。然而,刘建秋的伤势实在太重,5月17日9时,刘建秋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36岁。
刘建秋本来是可以跑的,但是为了救当时20余位还在布置光缆的队友,他放弃了逃跑的机会,转过头指挥着队员往安全的地方撤退,如果不是刘建秋大声的喊叫与指挥,可能这20余位队友都会牺牲。刘建秋用自己一个人的命,换来了20余位队友的重生,实在是功德无量。
刘建秋壮烈牺牲后,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与此同时,其所在的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也授予刘建秋“抗震灾抢通信一等功” 荣誉称号。
5月19日凌晨,刘建秋烈士的遗体被送回家乡双流县东升镇双桂村。刘建秋烈士回家后,双桂村1000多位乡亲父老,手拉一白底黑字横幅:“沉痛迎接抗震救灾英雄刘建秋魂归故里。”自发地聚集在村口,用最崇高的礼节,迎接英雄的归来。
刘建秋烈士走了,但是却有很多的人因为他活了下来。
5月19日18点30分,刘建秋的队友们连续奋战三天,终于将光缆铺到理县。
至此,马尔康至汶川的光缆再次全线贯通。
马尔康至汶川光缆的全线贯通,为国家抗震救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挽救了许多受灾群众。
英雄,这就是英雄,他大公无私,他舍己为人。
刘建秋烈士,注定会被世人永世铭记,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