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愈奇病集成【53】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53】2014-02-24  晚晴999   阅 1052  转 157神经性头痛[病案]李某,女,52岁,四年来患后头痛,痛连颈项,一天痛几次,痛时要服解热止痛散才能缓解。[治则]疏通经络,活血逐瘀。[治法]在颈椎两旁可找到多个凸出皮上,略带光泽、摸之碍手、压之不退的灰白色、淡红色的反应小点,经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每次挑三个。经第一次挑后,头痛次数已从每天发作2~3次减到2~4天才发作一次,且疼痛程度大减。一个多月后经第二次挑治,则头颈部轻舒清爽,诸症消失治愈。(见《新中医》1978年第2期)[评析]头为“请阳之会”,气血壅滞,筋脉受邪而致头痛。足太阳经、足少阳经、足阳明经交会于督脉经之大椎穴,故颈椎两旁是个重要区域。“有诸内,必形诸外”,人脏腑病变,必然在体表上有所反应。用针挑治反应点实质上是施行一种良性刺激,以疏通经络,活血逐瘀,通则不痛。医者用该法治疗三十多例,均收到较好的效果。(李祥云)右下颌痛(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病案]焦某,男,71岁。二十月前右侧下颌拔牙,当时并无痛苦,二个月后,该处阵发性疼痛加重如刀割,吃饭、说话、洗脸都剧痛。检查:口唇稍向右侧倾斜,表情痛苦,舌运动自如,口唇呈外翻,闭口时疼痛剧,偶有流涎,右侧下颌牙齿全部脱落:血压24.7/13.3kPa(186/100毫米汞柱)。诊断:高血压、三叉神经痛。予止痛和降压药治疗后血压不稳,口唇疼痛未止。改用针刺治疗。[治则]循经取穴,清热止痛。[取穴]1.内庭、颊车;2.足三里、大迎;3.合谷,听会。以三组穴位交替针刺,每天1次。用强刺激手法,逆时针方向捻转,使酸麻感直达口角疼痛部位为止,并留针30~60分钟。先针远部穴,后针局部穴。如此连续针刺5次后痛除,血压阵至18.6/12.0kPa(140/90毫米汞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12期)[评析]本案经辫证属阳明经郁热。故取穴时,按循经取穴法,着重足阳明经内庭穴,手阳明经合谷穴,再配以局部之颊车、大迎、听会等穴。远隔肢末取穴比单独局部取穴效果为好。针刺入内庭后,用逆时针方向捻转并加强刺激,使酸麻感直达患处为止。(黄宣能)头痛(高山适应不全症)[病案]夏某,男性,24岁。1962,年11月20日由附近山下扛木杆至山顶(海拔4889米),工作一天,傍晚7时许觉头痛、心悸、气紧、上腹部压迫闷胀感。即时给予口服苯巴比妥0.06克,一小时后头痛稍有减轻,其他症状仍然持续,并逐渐增剧。至深夜12时患者诉心慌,气闷难受,呼吸迫促,颜面潮红,心跳加速,六脉洪数,头部又剧烈疼痛。检查:体温38.1℃,脉搏120次(充实有力),心音增强,无杂音,肺呼吸音略粗糙,腹软无压痛,其他部位无异常,诊断为“高山适应不全症”。[治则]镇心安神。[取穴]双侧内关,用针刺泻法。5分钟后症状明显减轻:留针20分钟后,全部症状消失,脉搏和缓。次日已照常工作无恙。(见《中医杂志》1963年第11期)[评析]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属于厥阴心包络经,主治心悸、休克、心绞痛、无脉症、心律不齐、精神病,及胃、脘、胸胁痛,呕吐等症。故本症治之有效。(马荫笃)气厥[病案]焦某,女,22岁。1979年10月15日急诊。代诉,神志不清,抽搐一小时,患者昔日精神抑郁,最忌惊恐刺激,一小时前,正值上班之际,一人从其背后惊叫恐吓,以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胸高气满,四肢握固,抽搐,状如鸡爪,即来院急救。刻见面色潮红,呼吸气粗,舌淡黯、苔白腻,脉弦滑,四肢僵直,不温,瞳孔对光反射存在。[治则]调气散郁,宣窍启闭。[取穴]膻中、内关(双)。以快速进针,泻法。行针半分钟后,患者逐渐苏醒,唯四肢抽搐,僵直不除,留针10分钟后,又行针半分钟,四肢转温,可自行伸屈。前后留针半小时,行针3次,即告痊愈。(见《山西医药杂志》1982年第5期)[评析]本案症属“气厥”。气厥多系情志不遂,气机逆乱所致。本案素由精神抑郁,肝气不舒,突受惊恐后,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阻塞清窍,遂有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固,肝气上逆,气机闭塞,乃致胸高气满,呼吸气粗;阳气被郁,不得通达四末,筋脉失养,乃见四肢不温、抽搐。以取膻中开胸顺气,佐以内关强心理气,和胃降逆。两穴伍用,相得益彰。(黄宣能)气痹[病案]傅某,男,47岁。1980午6月9日诊。素患腰痛,每遇生气、劳累后加重。以胀痛为主,甚则抽掣作痛,痛引左下肢。近日事不遂心,痼疾又发,左髋、腿前外侧作痛抽掣,引及足趾,下肢无力,站立、行走不便。兼见食欲不振,口干,喜热饮,咽喉不爽,胸闷不舒,大便偏干,小便清长,日解十余次。舌红、苔薄黄,脉弦。检查:患肢不能伸屈,抬举不能,血压13.3/9.3kPa(100/70毫米汞柱)。脉症合参,诊为“气痹”。[治则]开胸顺气,宣通闭阻。[取穴]膻中、阳陵泉(双)。以快速进针,泻法。当捻转半分钟后,膻中穴周围(3×3厘米)呈充血状,自感心胸较前舒畅,左下肢亦较轻快,又捻转半分钟,疼痛已除,唯左小腿外侧尚有不适,继针阳陵泉(左),疼痛不适顿除。以原法前后共针3次,病告痊愈。唯感头脑不清,纳差,口干少津,便干,舌淡、苔薄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以善其后。(见《山西医药杂志》1982年第5期)[评析]气痹一症,俗称气串筋。系因七情内伤,累积筋肉,引发肢体痹病而言。气痹一名,导源于华佗《中藏经》,“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而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立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留而不聚则麻。”本案与《中藏经》所述,完全相似。(黄宣能)癫痫[病案]刘某,女,23岁。1983年5月25日就诊。患者六年前因下河拾柴,当即感觉下肢寒冷,周身不适,发生抽搐。以后每日发作,一日发20~30次,每次发作不超过半分钟,大约每隔30分钟抽搐1次,均在白天发,夜间和睡眠时不发,惟清醒之后才发作。发作时感一股凉气从足小趾外侧上行至腿部,两目直瞪,表情淡漠,笑时口眼稍向左歪。每逢阴天或受冷后发作尤甚,脉沉细而濇。数年来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治则]泻阳补阴。[取穴]申脉{双)、后溪(双),均用泻法,照海(双)用补法,至阴(双)、晴明(双)、风府(双)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当天,感觉从足小趾起欲发作但未发起。隔日又针1次未发作,至6月3日仅抽搐2次且症状轻。患者喜,以后又按原穴针刺共针8次,病愈。(见《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评析]癫痫为常病,但不易治愈。患者多方求医未效。今医者根据卫气循行理论施行治疗。固卫气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阳盛阴衰则寤,行于阴,阴盛阳虚则寐,治疗应泻少阴,补足太阳。现患者夜静昼发,系阳盛阴虚,治疗泻阳补阴,故泻申脉补照海。卫气行始于目内眥一睛明,因而下取申脉泻其阳气之盛,上取睛明截其始之根。风府属督脉治癫痫之要穴,后溪属手太阳经,与申脉相配为八脉之交会穴,治癫痫角弓反张有效。患者病发自足小趾外侧起,又选用至阴穴。总之所取诸穴配伍,根据卫气运行的理论,卫气昼行于阳经(主要指足三阳),周而复始,卫气行手三阳经则散而不还,采用泻阳补阴的针法仅治疗八次,使多年顽疾治愈。(李祥云)痉挛[病案]林某,女,46岁。1958年11月间,感冒新愈,休息在家,一日午睡方醒,入厕小解时值天气寒冷,自觉忍受不住,急返室内,左足即发强烈之痉挛,卧床后左足乱跺乱踢,控制不止,使他人强按之,则全身皆动。至晚就诊,经检查未发现其他病变,唯脉象带弦。[治则]舒筋通络。[取穴]刺阳陵泉一穴,稍加捻转,初觉酸麻,继捻时即感筋骨间如闪电般上下乱窜,此后整肢酸麻,痉挛即止。再予捻转数次,留针30分钟后,其病若失。(见《福建中医药》1959年第2期)[评析]由于患者病后初愈,正虚卫外不固,且午睡则醒,即外出登厕,风寒之气直侵筋脉,故发病如此急剧也。吴鞠通云:“风胜则拘引”,即是指此候也。取阳陵泉为筋之会,亦是足少阳经之合也,取穴得当,收效甚捷。(黄宣能)手足抽搦症[病案]刘某,女,30岁。1975年5月20日诊。手足麻木抽筋已二年,多因情绪激动而发。经服钙片、维生素,注射溴化钙,当时症状消失,过后又发。发时伴头晕,眼冒金星,有时感全身麻木。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诊断为手足抽搦症。[治则]循经取穴(取心、肝两经的合穴和原穴)。[取穴]先针合谷、曲池、足三里,数次后症状如故。后经辨证并循经取穴,取曲泽、太冲,平补平泻,有酸、麻、胀时,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捻1次。次日心情畅快,连针6次而愈。(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评析]本案为情绪激动而发,以针刺治之。初诊按一般取穴,数次乏效。后辨证为循经取穴,用手厥阴心包络的合穴—曲泽和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太冲而愈。(吕志连)严重面肌抽搐[病案]于某,女,20岁。1982年2月5日就诊。半年前因精神刺激,致两侧口角时有抽动,开始每日10余次,以后逐渐加重,每分钟达40~50次抽动,流涎,严重影响饮食和睡眠,心烦易怒,腰膝酸软。曾去多家医院诊治,服用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苯妥英钠及中药等均无效,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心肺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舌红,脉细弦。[治则]育阴潜阳,降逆熄风。[取穴]止痉点。该点选穴是在肌肉抽动处用中指依次按压,当压到某一点即可明显抑制抽动时,此为止痉点。从肌肉抽搐处进针至止痉点止,强刺激,每隔10分钟运针1次,同时配穴太冲、合谷、曲泉。针1次明显好转,针3次症状平复,又巩固疗效,针一周。随访八年未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92年第1期)[评析]患者因精神刺激引动肝风,风阳循经少冲扰于面目而致抽搐。止痉点可调节局部经气,消除积聚之邪;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两穴相配平肝熄风,调节本经之经气;曲泉为肝经之母穴,属水,有滋水涵木之意。诸穴配伍育阴潜阳,调达气机,平平肝熄风,故面肌抽搐则止。(李祥云)拘症[病案]何某,男,36岁。1981年9月8日就诊。十天前患感冒,发热头痛,三天后上述症状悉减,但晨起右肘关节突然剧烈疼痛,屈伸不利,服药罔效。右肘关节屈曲成60°角,肱二头肌腱和桡侧腕长肌腱绷紧如弦,肘关节屈伸,转动均受限,触之则痛剧。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象弦滑。[治则]宣导气血,舒筋活络。[取穴]曲池、曲泽、手三里、外关、养老、内关、合谷等穴,经三日治疗,获效甚微。即改用头针疗法,取头部左侧感觉区中2/5,用28号、2.5寸长的毫针,以30°角左右,刺入帽状腱膜下。当针刺达一定长度,将针捻1分针后,患者即觉针感沿颠下项,从颈斜行传入右上肢,过肩、肘、腕部直抵指末,患者骤觉患处轻松。又将针捻转3分钟,肘关节屈伸自如,疼痛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6期)[评析]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的拘症。《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续短,小筋弛长,续短为拘,弛长为痿。”此乃感受湿邪,湿郁化热,阻滞筋脉,故筋脉收缩形成拘挛。本例患者采用头针疗法,针刺感觉刺激区,使针感直达病所,起到宣导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故肘关节的拘孪疼痛得以解除。(马荫笃)痿症(丘脑综合征)[病案]简某,女,13岁。1971年3月初诊。病起于三个月前,因低热,间歇性腹痛、眩晕两周后则渐感右侧上下肢痿软无力,口向左歪斜,语言不利,以致被迫停学。患孩由家人伴扶,神情呆滞,语言不利,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歪,右侧肢体痛、冷、热及深触觉等均已减弱以至消失,震颤位置觉消失,右上下肢肌力均减弱,腱反射不明显,眩晕,舌淡、苔薄黄腻,脉濡数。某院神经科诊断为“丘脑(左)综合征,可能波及内囊锥体经。未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或其他炎症”,治疗未见好转,要求针灸治疗。[治则]疏通阳明,清热除湿。[取穴]针刺足三里、曲池、三阴交、内关、肾俞。梅花针叩刺大肠俞、脊中。隔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针刺后病势渐减,患侧肢体感觉逐渐恢复,手能上举有力,下肢可步行数十米。但易疲劳,故再调养肝肾,健脾补胃。取穴:太冲、太溪、肝俞、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曲池,用补法,并配用左侧头计运动区及艾条温灸有关背俞,每周针灸两次,针灸10次后肢体感觉基本恢复,活动障碍解除,面色红润,语言流畅,口角不歪,神情活泼。再针灸10次巩固疗效,诸症消除,上学读书。以后经神经科检查:眼底正常,各对脑神经无特殊,无病理后遗症,排除占位性病变。(见《新中医》1977年第4期)[评析]该患者始于低热,继而口歪,同侧肢体呈不完全性软瘫,发病后无颅内压升高及病理神经反射征,故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不能成立,拟诊为局限性,病毒性感染。根据临床表现,属中医痿症范畴。阳明受病气机凝滞引起宗筋弛缓,筋骨失束出现痿症,病久累及肝肾,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受病则筋骨失养,故眩晕,肌肤不仁,偏痿诸症益甚,内经云:“治痿独取阳明。”针刺阳明经穴能促使脏腑气血通畅,郁邪得祛,宗筋得养,痿症可除。该病例按照脏腑经络病变配伍手、足厥阴、足太阳、足少阳经穴及其背俞,可直接调和心包、肝、脾、肾功能,使脏腑经络阴阳调和,气机调和,故诸症均止。(李祥云)癔病性瘫痪[病案]李某,女,26岁。1980年8月1日入院,患者于二月前因产后生气而头痛失眠,痛引后项,续而两腿发软,但行走活动自如,当时未予治疗。近一月又因打架生气而觉两下肢麻木,不能行走,且站立不稳,但卧床时下肢尚可活功。症见下肢瘫软无力,手指强直,屈伸不利,时而哭笑无常,叹气连声,胸胁胀痛,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脉沉,苔微黄而腻。[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安神。[取穴]大椎、膻中、丰隆(施电针),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神门。加百会、风池以降肝胆上逆之气;加太阳以止头痛;加合谷、外关以疏通局部之经气。针1次后,患者第二天即能下床站立。针5次后,能在走廊行走,但仍觉下肢无力,双手屈伸自如,头痛减轻,食欲增加。1疗程后瘫痪痊愈,为巩固疗效,继续针治1疗程,(见《中医杂志》1981年第12期)[评析]本病系因肝郁气滞所致,所以临床以调理气机为主。故取气会之膻中、肝经原穴之太冲,以解郁宽胸,调畅气机。心主神,故取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治痿独取阳明,辅以胃经之足三里、丰隆,培补气血。筋会阳陵泉,可强壮筋骨。更取诸阳之会的大椎,以振奋一身阳气,疏经通络。此外,本病还需配以暗示疗法,则疗效更佳。(马荫笃)震颤麻痹性瘫痪[病案]张某,男,71岁。1979年11月26日就诊。患帕金森氏病(震颤麻痹)十年余(经多处医院神经科确诊),病情呈缓慢性进行性加重,始时左侧上下肢不自主抖动,无力,行动迟缓,表情淡漠。迭经中西药物如左旋多巴,安坦,中药镇肝熄风,活血化瘀之剂及针灸等治疗,病情未得控制,至1974年起双下肢瘫痪,卧床不起。检查:表情呆板,两下肢凹陷性浮肿,不能站立,语言寋涩,说话、进食时口水溢流,吞咽困难,舌苔薄白腻质润,脉弦滑。[治则]补肾督,调阳明,平肝熄风镇颤。[取穴]百会、曲池、合谷、足三里、治瘫穴(足三里下2寸)、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等。2天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下肢浮肿消退,四肢抖动减少。第三疗程取穴同前去百会,加四神聪(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风池、风府。手法:平补平泻。针1次后自诉两下肢轻松,语言亦觉清楚。如法针完第三疗程,四肢抖动及流口水等症消失,能起床在室内扶杖走动。第四疗程结束,已能走到离家300米的小花园。随访至今二年余,病情虽有轻微反复,但仍能扶杖在室内活动。(见《上海针灸杂志》1983年第1期)[评析]本案病程长,病情重,经中西医治疗无效,且日益加剧,以致瘫痪在床,后经针刺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以调补阳明经脉,四神聪(经外奇穴)配合风府强壮督脉,通调手足六阳经脉的作用,使气血畅行,阴阳平衡,佐以风池穴熄风镇颤,标本兼顾,相得益彰。(黄宣能)下肢瘫痪(蛛网膜粘连)[病案]李某,女,30岁。1977年3月26日就诊。一年前开始腰痛,昼轻夜重,走路轻,休息重,一月后感到下肢麻木,软而无力,二个半月后渐渐形成下肢瘫痪。多方治疗无效,经某医院椎管造影,诊为蛛网膜粘连。[治则]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取穴]主穴,椎旁穴(12~19)。配穴:环跳、环上、殷门、承扶、委中、合阳、三阴交、八风。每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间休三日继针下一个疗程。手法采用雀啄式提插、点刺不留针。针刺3个疗程后,双腿已能伸展,平卧时右腿能抬高40厘米,左腿能抬高10厘米。7个疗程后,患者坐卧自理,并能站立,加以搀扶可行走3~5米。9个疗程后可扶持拐杖走半里路。共针20个疗程,完全恢复正常功能。1978年12月追访,双下肢运动功能正常,愈后无不良反应。(见《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第4期)[评析]蛛网膜粘连引起的下肢瘫痪症,主要是气血瘀阻,经络不通,阳气不能达于下肢使然。本案用第12胸椎棘穴下凹陷处旁开1寸至19椎旁穴,每侧取8个穴位,双侧共16个(环上穴位于新环中穴上2寸外开5分),具有温阳化瘀通经的作用。穴位虽不在经络上,但介于督脉与膀胱经两经之经气,以通脊达于下肢。针刺时,患者腰骶及下肢均产生较强的触电样感和灼热感,再配以下肢穴位加强通络,渐渐促使被瘀遏的经气疏通,瘀血得化,气血得运,上下阴阳调和,下肢功能就可得以恢复。(马荫笃)“1059”农药引起瘫痪[病案]邓某,女,42岁。1964年8月1日入院。患者于十天前洗涤污染“1059”农药的衣服时,发生两手麻木,渐延及两下肢酸痛麻木,二天后头晕头痛,全身阵发性剧痛麻木,四肢活动困难,大汗淋漓,口渴等,继则面部及四肢完全瘫痪。检查:面部浮肿,说话不清,神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显著减弱或消失,口角流涎,额纹消失,两眼不能闭合,四肢张力消失。诊断为“1059”农药引起神经炎。经大量维生素B族、维生素C、激素,解磷毒等西药治疗未效。后用维生素B族支持疗法,并针刺治疗。[治则]驱邪扶正,疏通经脉。[取穴]以足阳明胃经及督脉两经取穴。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伏兔、下关、地仓、颊车,手阳明大肠经:舌谷,曲池,足太阳膀胱经:肾俞、次髎、攒竹、环中(奇),足少阳胆经:阳陵、风池、阳白、听会,足太阴脾经: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督脉、风府、大椎。主要经脉每次取穴2个以上,辅助经脉每次取穴4~5个,手法后留针15分钟。先泻后补法施行6次后,运动功能初步改善,诸症亦略好转。平补平泻施治18次后,症状明显改善,出汗、肌痛、酸、麻基本消失,面瘫除,两手能活动,下肢能站立20分钟左右。用热补法施治10次后诸症除,运动功能恢复正常。(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8期)[评析]“1059”农药侵袭机体,干扰经脉,经气阻滞,筋骨、脉络,肌肤失其濡养,形成瘫痪。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督脉统一身之阳”的理论,以足阳明胃经及督脉为主要经脉针治,并结合经脉广泛受损现象,其他经脉作辅助针治,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黄宣能)煤气中毒后痴呆[病案]王某,男,45岁。1984年4月13日就诊。1984年2月21日夜发生煤气中毒,神志昏迷,次日被人发现送往医院抢救,经十五天治疗脱险出院。十余日后突然步态不稳,行不识途,精神痴呆,不识亲属,二便失禁。检查面色晦黯,肢体强硬,卧不转侧,共济失调,生活不能自理。血压17.3/12.0kPa(130/90毫米汞柱)。苔黄腻,脉弦数。[沿则]疏通督脉,醒脑活络。[取穴]大椎、人中、百会、太渊、太溪、足三里。足三里采用泻法,其他穴均为补法,大椎为主穴,采用补三泻一手法,留针30分钟,每天针1次,7天为1疗程。针1疗程,上肢能运动,已能识人,第二疗程后神识清楚,大小便已能自理。经治二十五天病人痊愈,一切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见《河北中医》1986年第3期)[评析]煤气中毒,又称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后则发生缺氧、烦躁、惊厥、昏迷等症状。由于脑缺氧则心失神明,发生痴呆,步履不稳,二便失禁等中毒后遗症。现用针刺治疗,疏通督脉,活血通络,醒脑开窍,使气血调和,瘀阻得消,神明得复,则痴呆治愈。(李祥云)鸡爪风[病案]刘某,女,43岁。患者两手阵发抽搐,形如鸡爪,历时十余午。病始于产后受惊,两手麻木抽搐,以后兼有疼痛,严重时不能穿脱衣服,需他人协助。曾注射葡萄糖酸钙治疗,每次仅能维持二天不发。患者常食“带壳鸡蛋”,但每吃一个,也只能保持一天不发。每逢急躁、生气或受寒之后,旋即发作,饮食尚可,二便自调,月经正常,面色少华。苔白腻,脉弦细。[治则]益气养血为主。[取穴]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有时兼取太阳经的后溪。每日1次,采用弱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在留针时,用艾条灸3~5分钟,以皮肤潮红、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治疗1次后,1天未见抽搐。复诊时,患者自述病情有所反复,抽搐仍然阵作,但次数较前已有减少。病见少数,继用上穴。合谷、足三里、阳陵泉,重用温针灸,同时又加灸气海、神阙(隔姜灸),如是针治3次后,效果显著,一周未见抽搐。方穴中机,效不更法。共治疗一个多月,抽搐未见发作。三月后随访,疗效巩固。(见《中医杂志》1980年第10期)[评析]本病属抽风之类,系筋脉为病。现代医学认为肢体抽搐与血钙不足有关,祖国医学则责之于产后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本例患者病延十余载,虽经服用钙剂,也只能见效一时。本病采用针灸治疗,短时间竟能达到制止抽搐之目的而获痊愈。就其所采用的穴位来说,合谷,足三里为手足阳明经之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取之可使气血充旺,起到补益气血的作用。阳陵泉乃筋之会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对于手的抽搐挛急等症有较好的疗效。更配艾灸神阙、气海以培元扶本而固益肾气,上述诸穴配合应用,故见效卓著。(马荫笃)夜间胭窝跳动[病案]李某,男,59岁。1977年6月20日就诊。二年前左掴窝不自主跳动或抽动,继则右胴窝亦同样发作,逐渐导致两肘窝刺痒。初发数月一次,后增多每夜数秒钟发作一次,难以入睡,精神萎靡,久治无效。体检无异常,舌质微红,脉细数。[治则]滋肝肾之阴。[取穴]太溪(双)、太冲(双)、委中(双),中刺激,留针20分钟,行针2次。当晚抽动减少,巳入睡4小时。连针5次,抽动消失,睡眠正常。以后曾发作二次,均以上穴为主针刺而愈。随访三年未发。(见《陕西中医》1981年第1期)[评析]该病少见,其因难明。据脉症相参,属肝肾阴虚,治用针刺法滋肝益肾。太溪为肾之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太冲清肝热,委中畅经气,活津液。对症取穴,故收效甚速。(吕志连)肢端红痛症[病案]马某,男,29岁。1979年2月8日就诊。两上肢肘关节以下阵发性疼痛、红肿己三个月,遇冷则痛减,遇热则疼痛加剧,甚则难以忍受,疼痛以夜间为重。某院诊为肢端红痛症,应用理疗后症状减轻。近日来疼痛加重,自服止痛片无效。诊见两肘以下潮红,按之微热,握物时痛剧,并有麻木感,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则]祛风散热,通经活络。[取穴]大椎(拔罐,隔日1次),十宣(放血,隔日1次),针曲池、外关、合谷,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3次后疼痛减轻,7次后基本消失。但有时仍感两手麻木,改用针曲池,外关,合谷,7次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评析]肢端红痛症,也称红斑性肢痛症,临床罕见,尤以上肢发病更少,原因至今不明。中医归入血痹范畴,系寒邪侵袭,阴滞经络致阴阳失调。大椎为督脉和手足三阳经的会穴,散寒退热,曲池、合谷系手阳明经穴,疏利关节,通经止痛,外关清泄三焦经之邪热,十宣泄热邪为最,故单纯针刺法可收全功。(吕志连)红斑性肢痛[病案]强某,男,24岁。1977年5月18日就诊。左手无名指中节红肿灼痛已一月余,起因不明,疼痛烧灼样,跳动性,尤以夜间为甚。经各种检查,均无异常。[治则]疏通气血。[取穴]针刺本经俞穴、络穴。左侧外关、中渚,中度刺激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每日1次。连针7次而愈。(见《陕西新医药》1977年第6期)[评析]本例为植物神经机能障碍所造成的肢端血管扩张,相似于《圣济总录》的“厉节风”。取手少阳三焦经之俞穴中渚和络穴外关,通经络,活气血而迅速收效。(吕志连)

(0)

相关推荐

  • 针灸常用腧穴——太冲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太冲穴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提步抬足,首当其冲,为要冲之穴,穴处脉气充盛,故名."属足厥阴肝经输穴. [定位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54】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54]2014-02-24  晚晴999   阅 877  转 136阵发性循经灼痛症[病案]冯某,男,57岁.1965年10月就诊.三年前春季发现右小腿外侧下部有一拇指大小灼痛点(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

    内科 食入恶寒 [病案]魏某,男,24岁.1975年8月14日初诊.病起于1974年底,初因感冒而胃脘不适(久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下垂),继而每天每餐(尤其午.晚餐)食入未尽即感恶寒,而口干渴,喜热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2】

    顽固低热(二) 病案]利某,女,42岁.1973年8月就诊.患者自1971年开始出现低热,体温约37.4℃- 37.9℃之间,夏季体温较高,头顶胀痛,头晕欲呕,耳呜耳聋,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纳差失眼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8

    目录:133狐惑 135阴躁 135干燥综合征 136口.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 136冬令口干 137怒发上竖 138进食咀嚼流泪 138平旦喷嚏 138心胸内奇痒 139脑痒 139足底奇痒 139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7

    目录:115遗尿怪症 115顽固遗尿 116白日遗尿 116排尿后晕厥 117见水思尿症 117遇风尿频 117黑尿酸症 118乳糜尿 118蓝尿 118尿液白浊 119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119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6

    97手颤99拇指对掌运动 99右肢颤抖 99手足震颤 100四肢沉重定时发作 100不安腿综合征 100肢体震颤 100四肢抖动 101震颤麻痹 101面神经麻痹 102双侧面瘫 102周期性麻痹 1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5

    目录:77无脉症79肌衄 80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 80持续乙型抗原阳性 81急黄(急性肝坏死合并肝昏迷) 81急黄(肝昏迷) 82肝风胁痛 82胆汁过多 82妊娠晚期合并急性胰腺炎 83膈下脓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3

    49癫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 50狂病 50精神失常(愁肠苦心) 50精神分裂症 51脑囊虫病 51癔病 52萎钝病 52笑症 53狂笑 53痴笑 54幻视(挂影) 54幻觉 55幻听 55惊恐症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1

    内科目录:食入恶寒 13夏季恶寒 13冬季食冰 14畏寒重症 14极度寒冷 15午时畏寒 15恶风怕冷 15寒多热少--牝疟 16脐周恶寒 16下腹冷硬痛 16肛冷 17冷水过敏症 17外凉内热--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