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税筹72变19】对一个纳税评估案例的解析

对一个纳税评估案例的解析

汪道平
一、案例
案例为2017年02月中国税务报上的《成本透视:这家房企利润为何锐减》,主要通过成本和毛利率分析,找到成本对象确定、成本分摊和结转等问题。
“其一,销售毛利变动率异常。该企业第二期开发项目销售毛利率为26.8%,与第一期开发项目58.8%的销售毛利率相比,下降幅度达54.3%。
其二,单位工程成本异常。该企业第二期开发项目的成本构成中,建筑安装工程占总成本的比重达80.4%,单位成本为3760.15元/平方米,高于同行业3120元/平方米的建筑安装成本平均值。基础设施费的单位成本为337.2元/平方米,比同行业平均值260/平方米高出29.7%。”
原文附在文后。
二、解析
1、成本对象确定问题
评估人员认为,“根据国税发〔2009〕31号文件第二十六条计税成本核算原则中的功能区分原则、定价差异原则和成本差异原则,房开开发项目中住宅、商铺和地下车库在建筑组成方面相对独立,且具有不同使用功能,三者的建造成本、预期售价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住宅、商铺和地下车库应分别作为独立的成本对象予以核算。”
笔者一直认为,成本对象确定可以说是成本核算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可以直接决定项目的所得税、土增税税负。土增税各地一直折腾的二分法、三分法其实就是在扯皮成本核算对象。相比土增税而言,企业所得税给予企业较大的自主性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一般只要求企业在完工年度汇算清缴时报税局,且一经确定后续不得随意调整。
在本案例中,企业选择按整个二期项目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将二期总土建成本2.1亿元按项目全部可售面积8.4万平方米分摊,单位成本为2593元/平方米,并按已售面积4.76万平方米结转成本1.2亿多元,笔者认为并非不行,只要后续按此原则核算和计税即可。
根据评估人员的调整,将二期一个大的成本对象拆分为住宅、商铺和地下车库三个成本核算对象后,可能因为商铺,特别是地下车库建筑面积更大,而实际售价可能不高,特别是三者“在建筑组成方面相对独立,且具有不同使用功能,三者的建造成本、预期售价均存在较大差异”,如作为三个成本对象归集和分摊成本,可能会造成住宅每平米成本单价低于整个二期成本单价的效果。简而言之,就是全部未售的商铺和地下车库,比住宅部分单方成本更高,占用了更多平均成本。最后的结果就是,
“该企业开发的二期商铺、地下车库全部未售,按规定该企业暂不能结转相应建造成本。因此,该企业应按住宅土建成本1.6亿多元、住宅可售面积7.4万平方米进行计算,单位成本应为2270元/平方米,按已售面积计算可结转成本为1.08亿元。因此,该企业实际上多结转了土建成本1539万元。”
成本核算对象被调整后,结论就是企业多结转了成本,需要补税。(见下表,因案例中很多为估算,以下计算数据有误差)
更极端的情形就是,企业商铺、车库单方成本和后续销售均价甚至会形成倒挂的情形,抑或是无法销售,那么整个项目而言,可能毛利率才10%,企业前期却按住宅结转的20%甚至更高毛利结转了收入,缴纳了企业所得税,那么就会造成前盈后亏的情况,企业亏损后期无法弥补。
本案例中,企业选择了较为保守的做法,即按整个二期作为成本对象,将总成本在可售面积中均摊。笔者认为是比较保守和可以接受的做法,税局硬性调整为三个核算对象,有些吹毛求疵了。
更多的情况时,即使按本案例中企业方法操作,还是会形成车库收入和成本倒挂的情况。因此很多企业反倒是将拆分开作为几个成本对象,特别是车库等增值率低的,另外在成本归集和分摊上做文章,比如有企业这么规定,
“地面车库、架空层车位、地下车库有产权可销售时应作为独立的核算对象,单独计算其主体建安成本,并按售价的50%承担自身成本,其余建安成本作为配套分摊进入住宅等其他产品类型。如其不可售时,其建安成本应作为配套设施费全部摊销。”
甚至更激进,根据31号文第33条规定作为公共配套设施处理:
“第三十三条 企业单独建造的停车场所,应作为成本对象单独核算。利用地下基础设施形成的停车场所,作为公共配套设施进行处理。
具体效果笔者不再阐述,懂的自然懂,比如经验丰富的稽查或评估人员,要动就首选动企业的计税成本核算对象,再不行就动计税成本归集和分摊,基本上可以百发百中,收获巨大……
2、基础设施费用分摊
根据国税发〔2009〕31号文件第二十九条规定,按受益原则和配比原则,项目道路、围墙等基础设施费用应按各期项目的占地面积进行分摊。该企业二期项目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二期、三期和四期项目占地总面积7.9万平方米,因此,二期项目按比例应分摊的道路、围墙等基础设施费用为162万元,当期应结转91万元,该企业多结转基础设施费用235万元。
相关计算如下表:
对此笔者无异议,关于道路成本和室外园林绿化成本,可分两种情况处理,比如以下意见可供参考:

最后,附上案例原文,供参考:

你怎么看呢?

-- END --

【房地产税筹72变之1】变局

【房地产税筹72变之2】购入在建项目再开发能否加计扣除?

【房地产税筹72变之3】增值税销售额、企业所得税收入、土地增值税收入不再傻傻分不清

【房地产税筹72变4】一头雾水的劳务报酬和经营所得?以地产企业全民营销为例

【房地产税筹72变5】营改增后回迁安置房涉税处理的敏感性分析

【房地产税筹72变6】营改增后无偿移交保障房涉税处理的敏感性分析

【房地产税筹72变7】增值税预缴税会处理及超税负率预缴的解决方案(上)

【房地产税筹72变8】增值税超税负率预缴解决方案(下)

【房地产税筹72变9】土增税超税负率预缴解决方案(上)

【房地产税筹72变10】土增税超税负率预缴解决方案(下)

【房地产税筹72变11】计税毛利率对企业所得税税负的敏感性分析

【房地产税筹72变12】计税毛利率对三大税综合税负的敏感性分析

【房地产税筹72变13】期间费用对预售阶段企业所得税以及综合税负率的影响

【房地产税筹72变14】成本核算程序的税会差异

【房地产税筹72变15】成本核算对象的税会差异分析

【房地产税筹72变16】成本项目的税会对比

【房地产税筹72变17】成本归集和分摊的税会差异

【房地产税筹72变18】各项面积指标及土地成本分摊的两种方法

免责申明:本文所述和评论纯属学习探讨,不构成任何财税产品推荐或实际操作建议,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文涉及的信息内容进行操作等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感谢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