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  
  (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肌所致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
  中医学似无特定的病名与本病相对应,临床上仍以病位结合病性或以主症来确立中医诊断。若系急性感染起病者,可从温病论治;若以心律失常为主者,可归属心悸、怔忡范畴;若以胸闷、胸痛为主者,则可按胸痹论治;若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又与心水相仿.此外,还与汗证、虚劳、猝死相关。
  近年来由于病毒感染增多,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已成为小儿常见的心脏疾病,尤其多见于婴幼儿。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预后大多良好,一般于半年至一年可恢复,少数则转为慢性。若治疗不及时,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学习,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早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就已注意到心尖区的搏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说:“心主惊,……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这些论述均与本病有类似之处。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人参败毒散之用人参,加减葳蕤汤之用葳蕤,并非仅仅扶正以资汗源,而寓有护心之意,似可说明本病古人已有所察.
  自1960年《福建中医药》杂志首次报道中西医结合救治病毒性心肌炎获得成功以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报道日趋增多。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入,对本病治疗规律的探讨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面进展较快,增加了本病的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通过对某些药物的药理研究,为中药治疗本病提供了实验依据,并为开发新药提供了新方法。
  (病因病理)
  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可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20余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乙组(1—6型)最为常见。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一是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中医学认为邪毒侵心是致病之因,'气阴虚损是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一、病因
  1.外感因素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固,运化能力薄弱,最易感受邪毒致生本病。
  邪毒侵入多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从鼻咽而受,卫表而入,先犯于肺,继侵心脉,其病邪以温热邪毒为主;二是由口鼻而入,侵犯肠胃,蕴湿生热,阻滞心脉,其病邪以湿热邪毒为多,两者皆可损伤心之气血阴阳.心之气阴虚损,则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从而失去心主血脉的功能而致病。由此可见,西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心肌病变的观点与中医“邪毒侵心”、“毒热伤心”之说是大致相符的。
  2,正虚因素 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大病、热病后气阴两虚,心脉虚损,均为小儿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一旦感受邪毒,侵入血脉,先损心体,继损心用,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心 本病的病变脏腑主要在心,无论是感受邪毒,还是正虚,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是心主血脉功能的失常。邪毒侵及心脉,留滞不去,损及心气、心血,心气不足难以鼓动血脉,心血亏虚则脉难以充盈,阳不能宣其气,阴无以养其心。气血衰微则脉气不相接续,日久脉络瘀阻,气血失调,心脏扩大,心律因而紊乱,脉来不整。
  2.病机属性为本虚标实 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本病的内因,邪毒内侵则为外因。因此本病以正虚为本。气血阴阳亏损,尤其是气阴两虚,心失所养而致心悸、怔仲。以邪毒留伏,痰湿瘀阻为标.外邪侵犯,内舍心脉,气滞血瘀,胸阳痹阻而发为本病。虚实之间常相互兼夹或转化。
  3.病情演变易波及它脏 气血阴阳虚损导致诸脏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波及它脏,上凌心肺则为心阳虚衰诸症;病甚邪陷心包,肝肾阴阳不得维系,或阳气暴脱,或阴精枯竭,或闭塞心窍,或引动肝风,则可出现昏厥、抽搐、心阳暴脱等凶险危象。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依据
  l。从患儿心包穿刺液、心肌或心内膜分离到病毒或特异性萤光抗体检查阳性。
  2.从患儿粪便中,咽拭子或血液分离出病毒,且在病症恢复期血清中同型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二、临床诊断依据
  1.主要指标
  (1)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脑综合征。
  (2)有奔马律或心包摩擦音.
  (3)心脏扩大.
  (4)心电图示明显心律失常(指除偶发及频发早搏以外的异位节律、窦性停搏, Ⅱ度以上房室、窦房、完全、左或右和双、三束支传导阻滞),或明显S7一T改变(除标准Ⅲ导联外的ST—T改变连续3天以上),或运动试验阳性.
  2。次要指标
  (1)发病时或l一3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史。
  (2)有明显乏力、苍白、多汗、心悸、气促、胸闷、头晕、心前区痛、手足凉、肌痛等症状中至少两种;婴儿可有拒食、发绀、四肢凉、双眼凝视等;新生儿可结合母亲流行病学史作出诊断。

  (3)心尖区第一心音明显低钝,或安静时心动过速。
  (4)心电图有轻度异常(指除上述明显心律失常以外的心电图异常)。
  (5)病程早期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G07)或乳酸脱氢酶(LDH)增高,病程中多有抗心肌抗体(AHA或.HRA)增高。
  3.确诊条件 .
  (1)具有主要指标2项或主要指标1项及次要指标2项者可诊断为心肌炎。
  (2)同时具备病原学检查阳性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在发生心肌炎同时,身体其它系统如有明显病毒感染,而无条件进行病毒学检查者,结合病史,临床上可考虑心肌炎也系病毒引起。
  (3)凡不完全具备以上条件,但临床怀疑为心肌炎。可作为“疑似心肌炎”进行长期随访。如有系统的动态变化,亦可考虑为心肌炎,或在随诊中排除。
  三、临床分期
  主要根据病情变化分期,病程长短仅作参考。
  1.急性期 新发病、临床症状明显而多变,病程多在6个月内。
  2。恢复期 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等逐渐好转,但尚未痊愈,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上。
  3.迁延期 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心电图和X线改变迁延不愈,实验室检查有病情活动表现者,病程多在1年以上。
  4.慢性期 进行性心脏增大或反复心力衰竭,病程在1年以上。
  四、鉴别诊断
  1.风湿性心肌炎 在年长儿童中较多见,为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多出现在病程的初期(发病l一2周内)。心率增快与体温不成比例,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常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有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严重者并发心力衰竭。
  2.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多数于l岁以内发病。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电图多呈左心室肥大,可同时出现ST段、T波改变以及房室传导阻滞,X线改变以左心室扩大为明显。左心缘搏动多减弱,肺纹理增多。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不一,证候错杂,辨证论治亦较为复杂。可依据临床表现辨别心阴心阳、心气心血,各司其属,作为辨证的基本点。此外,尚可结合病原是病毒,心律失常是主要临床症状等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将本病分为急性期、恢复期、迁延期、慢性期四期进行辨证论治。急性期为外感邪毒,以邪实为主,但温邪最易耗伤气阴而出现虚实错杂之证,并随时注意心阳虚衰之变化;恢复期外邪渐解,以正虚为主,气阴不足,心失所养多见;迁延期大多由气及血,由心用累及心体,以气阴两虚兼有余邪留伏为其基本特点;慢性期系本病较重的阶段之一,以阴阳两虚为主,尤以阳气不足,水气泛溢多见,可有瘀滞络阻之兼症。
  二、治疗原则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位主要在心,《难经.十四难》说:“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卫主气。营主血,调和气血,扶正祛邪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病初治当清解与护心并用。以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外感渐解,正虚为主,应根据气血阴阳的亏损分别调以益气养阴,补血温阳。在病程中,还常可反复出现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嗽痰多等症,又当急则治标,或标本兼顾,以利于病情的稳定与好转.
  导致邪毒侵心的重要原因是体质虚弱.发病以后,特别是后期将累及其它脏腑,因此应按照五脏相关的理论,“心病”治心而不限于心,调整脏腑的气血阴阳而利于心,即从整体着眼加以调治。此外,由于心主血脉,心肌受损,血脉为之痹阻,故在各阶段的治疗中均应适当增加活血化瘀之药,以通脉养心,利于受损心肌的恢复。
  此外,若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的同时并用中药,要注意到激素使用后出现阴虚火旺证候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脾胃纳运功能的影响等,应综合辨治为要。
  三、分证论治  
  1.急性期  
  (1)风热邪毒内侵心脉
  证候表现 发热、恶风、咳嗽、鼻塞、流涕、头痛、咽痛、全身不适。婴幼儿可有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多汗;较大儿童可述心悸、胸闷、心前区痛。舌红、苔薄、脉浮数无力或促结代。听诊可闻及第一心音低钝或有早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异常,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有改变,或X线片示心脏扩大。
  辨证要点 本证见于疾病初起阶段,是由于风热邪毒袭于肺卫,郁而不解,内侵于心,伤及心脉所致。除有病毒性心肌炎较典型的症状体征外,发热、恶风、咳嗽、头痛、咽痛等风热上袭症状可作为主要辨证依据。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护心复脉。银翘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桔梗、鲜芦根、板蓝根、玄参、半枝莲、苦参、太子参、甘草等。胸闷较著者,加瓜蒌皮、郁金;咳甚者,加前胡;汗多者,加煅牡蛎;早搏频作者,加丹参;热毒甚者,可用竹叶石膏汤清营汤加减。
  本证若邪犯中焦,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时,方用藿朴夏苓汤或藿连汤、葛根芩连汤加减,佐以厚朴、苦参、山楂、丹参等理气化瘀之味。 .
  (2)湿热邪毒内侵心脉
  证候表现 常见寒热起伏,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有心慌、胸闷、憋气、乏力、苔腻、脉濡。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疾病初起阶段,因湿热邪毒内侵肠胃,留滞不去,上犯于心。除见心慌、胸闷、憋气、乏力、脉结代外,还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苔腻、脉濡等典型的湿滞胃肠症状。
  治法主方 清热利湿,解毒透邪,顾护心脉。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半夏、木香、板蓝根、莲子心、竹叶等。胸闷气憋者,加瓜蒌皮、枳壳;心烦者加栀子、茯苓;早搏频作者,加苦参;若以盗汗为主者,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清热之中兼以扶正固表。
  本证若兼有风热表症者,邪客肺卫,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时,可用银翘散加减,酌加玄参、麦冬、丹皮、赤芍等养阴凉血之品。

  (3)心阳虚脱
  证候表现 起病急骤,多在邪毒侵心症状的基础上,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悸不安,心胸憋闷,呼吸困难,冷汗淋漓,四肢不温,脉微欲绝,或舌紫黯,有瘀斑。辨证要点 本证由于心气素虚,复感邪毒,正不敌邪。心阳暴脱,心脉瘀阻所致。常以起病急骤,出现亡阳虚脱之危候及心血瘀阻证为主要辨证依据。
  治法主方 温阳益气,强心复脉,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人参、附子、龙骨、牡蛎、五味子、白芍、甘草等。浮肿尿少者,加五加皮、万年青;血瘀明显者,加参三七、丹参、桂枝;也可频频灌服独参汤参附汤。本证在抢救时须中西医结合,可同时静脉注射强心利尿剂。
  急性期用清热解毒法,目的在于清除原发病灶,以利于心肌功能的恢复。但苦寒伤胃,过用则心阳被遏,痰湿易阻,导致它病。因此,不宜一味驱邪而应适当扶助心之气血。若发病之初,正气已虚,应及早补心气益心阴,辅佐清热解毒之品。扶正与驱邪之孰轻纨重,应根据患儿的禀赋与证候,找出个体差异,因人因证论治。邪盛而正气尚实者,主张重用清热解毒以祛邪;邪气虚而正气已伤者,应清热解毒与补益正气并用;对于虽病在急性期,邪气仍盛而正气已伤,甚至出现阴竭阳绝者,则不可拘泥于邪盛先祛邪之法,应首当顾护心之气阴。
  急性期关系着本病的预后,应特别重视此阶段的辨治,及时清肃肺胃之邪,解毒护心。使患儿迅速进入恢复期。
  2。恢复期
  (1)气阴两虚
  证候表现 心悸,怔忡,气短,胸闷,乏力、多汗,掌心灼热,面色咣白,舌红或淡红,舌体胖或有齿印,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结代,指纹淡。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逐渐正常。
  辨证要点 本证为中后期最为常见的证型。由于小儿阴阳二气稚弱,邪毒侵犯心肺,最易耗伤气阴。临床上以病程超过半年,症状及心电图改变逐渐好转且伴有气短、汗多、面觥白、苔剥等气阴两虚证为主要辨证依据。
  治法主方 补益气阴,养心复脉。生脉散炙甘草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桂枝、生地、阿胶、火麻仁、炒白芍、丹参、炙甘草、大枣、生姜等。阳热有余者去姜、枣、草;五心烦热者,去桂、姜、枣,加玉竹、白薇;夜寐不宁者,加枣仁、柏子仁;早搏、怔仲心悸者加苦参、万年青、甘松、鹿衔草;便秘常可诱发或加重心律不齐,故大便稍干时,应重用火麻仁,加瓜蒌仁、柏子仁、桑椹等养血润便之品。此外,汗多不仅耗伤津液,而且耗散正气,加重气阳两伤,延久不复。故若寐中汗出、淋漓不止,可按“汗证”论治。
  本证若气阴受损而毒热留恋不尽者,治疗上应顾及已伤之气阴外,可酌加连翘、大青叶以清热毒,丹参、赤芍以活血通络;气虚偏重者加黄芪;阴伤为主时加生地、玉竹。
  (2)心脾两虚 .
  证候表现 面色少华,心悸不安,气短胸闷,倦怠乏力,夜寐不安,恶寒肢冷,自汗便溏,纳差厌食,舌淡,苔白而润,脉缓或有结代。各项检查渐趋正常。
  辨证要点 本证由脾胃素虚、心痛及脾而成.临床上以各项检查渐趋正常,且伴有心悸、胸闷、夜寐不安、倦怠乏力、纳差、便溏等心脾两虚之证为主要辨证依据。
  治法主方 调理脾胃,益气复脉。四君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桂枝、炒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当归、黄精、仙鹤草、炙甘草、大枣等。体虚多汗者,加黄芪、浮小麦;心悸、脉结代者,加甘松、万年青;血瘀者加丹参、降香、苏木;夜寐不宁者,加琥珀粉、磁石、酸枣仁;血虚明显者,用归脾汤、人参养荣汤补益心脾气血,脾胃阴虚者,宜养胃汤加减。
  3.迁延期
  (1)痰热痹阻
  证候表现 低热起伏,咳嗽,气粗,痰稠难咯,胸中烦闷,心悸,反复感冒,病情迁延不已,时轻时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结代,各项检查长期不正常。
  辨证要点 本证是由于素体湿盛,邪毒久羁,痰热酿生,内扰心窍所致。常以病情迁延反复不愈,时轻时重,且伴有低热起伏,咳嗽痰稠,胸中烦闷;苔黄腻等痰热症状为主要辨证依据。
  治法主方 清肺化痰,通痹复脉。栀子豉汤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芩、黄连、法半夏、淡干姜、茯苓、远志、瓜蒌皮、郁金、栀子、豆豉、淡竹叶、莱菔子、炙枇杷叶等。胸闷憋气者加薤白、沉香、丹参;大便秘结者,加制大黄;咽喉肿痛者,加生石膏、板蓝根、蝉蜕、白花蛇舌草;早搏频繁者加苦参、万年青.
  (2)气虚血滞
  证候表现 乏力,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心前区刺痛,胸痛掣背,舌青黯或绛,舌边有瘀点瘀斑,脉结代。各项检查长期异常。
  辨证要点 邪毒侵心日久,久病入络,心气受损,心脉痹阻,从而导致本证的发生,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以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各项检查长期异常,且伴有典型的血瘀症状为主要辨证依据。
  治法主方 益气活血,调心复脉。血府逐瘀汤生脉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桔梗、枳壳、赤芍、丹参、参三七、人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等。胸闷痛甚者,加郁金、玄胡、制乳香、制没药、血竭;腹胀肝脾肿大者加川楝子、郁金、降香、莪术;咽红,有滤泡增生者加玄参、蚤休、浙贝。
  本证尚可酌加生黄芪、桂枝、姜黄。以益气通阳化瘀,可用于心律缓慢者。若以心肌供血不足及心脏扩大为主症时,可酌用生山楂、三七、姜黄、降香、当归、赤芍、丹参等治疗。此证病程已久,药须长服方能获效。
  迁延期患儿病程已久,病情复杂,营卫气血化生不足,热毒、痰湿、瘀血留滞,使病情反复不愈或加重。因此,从整体上加以调节,以避免病情反复,有利于正气的恢复和机体抗病能力的提高。
  4.慢性期
  (1)心肾阴虚
  证候表现 心悸阵作.胸闷胸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舌尖红,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

  辨证要点 本证多由病延日久,心阴亏损,累及肾阴而成。临床上除见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外,还可见烦躁易怒、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等阴虚火旺症状。
  治法主方 滋阴清热,益心补肾。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丹加减。 、
  方药运用 常用药:知母、黄柏、生地、丹皮、麦冬、.五味子、龙眼肉、莲子肉、天冬、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口苦苔黄者加黄连;午后低热者加地骨皮,胸痛较甚者加瓜蒌皮,失眠、惊悸者加生龙齿.
  (2)心脾阳虚
  证候表现 心悸,怔仲,气短,乏力,纳少,便溏,下肢微肿,面黄形瘦,反复感冒,舌淡或黯,苔白,脉沉缓或有结代。可反复出现心力衰竭。
  辨证要点 小儿脾常不足,病至后期,心气不足,损及于脾,脾不制水,致生本证。
  临床常以病程在1年以上,反复出现心力衰竭。且伴见心悸、气短、纳少、便溏等心脾阳虚证候作为主要辨证依据。 .
  治法主方 健脾利水,平冲定悸。苓桂术甘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茯苓、桂枝、白术、党参、陈皮、椒目,丹参、炙甘草等。瘀血明显者,酌加郁金、赤芍、当归,阳虚明显者,加附子、淫羊藿,食积有滞者,可加鸡内金、焦神曲等。 '
  (3)心肾阳虚
  证候表现 心悸,怔仲,气短,动则尤剧,精神萎靡,四肢不温,浮肿,面色觥白,小便清频,舌体胖,色黯或淡,脉沉无力或结代。各项检查长期明显异常。
辨证要点 本证多由久病及肾,心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于心所致。临床主要以病程日久,各项检查长期明显异常,且伴精神萎靡,四肢浮肿,面色觥白,小便清频,舌胖,脉沉无力等肾阳虚损证候为辨证依据。 ,
  治法主方 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熟附片、茯苓、赤芍、白术、桂枝、生姜、人参、丹参、泽兰、泽泻、炙甘草等.气虚甚加黄芪,浮肿甚加车前子:防己;气短不能乎卧加葶苈子(包煎);若表里俱寒者,可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但不宜久用.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生脉饮 用于气阴两虚证。
  2.黄芪生脉饮 用于气阴两虚证.
  3.丹参注射液 用于血瘀证。
  4.珠黄散 用于咽喉肿糜,反复感染的心肌炎患儿。有解毒强心作用.
  5.宁心宝胶囊 用于恢复期、迁延期,心律不齐、早搏者。
  6.参麦注射液 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阳气虚脱,血压下降者。
  7。参附注射液 用于心阳虚衰阳气欲脱者。
  二、针灸疗法
  常用穴有内关、列缺、合谷、心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上述穴位交替使用,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7日为工疗程。适用于配合较好的学龄儿童,出现脉结代不整者。

  二、西医疗法
  1.控制心力衰竭 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必须及时控制。根据病情可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洋地黄制剂,如西地兰或地高辛。急性心力衰竭时可加用利尿剂,但应注意预防低钾血症,否则易致心律失常。
  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经一般治疗后,心力衰竭及末梢循环衰竭未能控制及有严重心律失常者可试用。一般可选用氢化考的松、强的松,但在感染早期一般不宜应用。
  3.维生素C的应用 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对心肌炎有一定的疗效。其它促进心肌代谢药物,如三磷酸腺苷、肌苷、辅酶A等也可选用。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感冒、腹泻、劳累等诱因,防止精神刺激。
  二、护理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一般需休息3—6周,重者宜卧床半年到1年。烦躁不安时,给予镇静剂,尽量保持安静,减少活动量,以减轻心肌负担。待体温稳定3—4周后,心衰控制,心律失常好转,心电图异常纠正时,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少量多餐.
  (文献选录)
  《素问.痹论》:“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虚劳惊悸候》:“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温病结胸候》:“凡温热之病,四五日之后,热入里,内热腹满者,宜下之。若热未入里而下之早者,里虚气逆,热结胸上,则胸痞满短气,谓之结胸也.” 、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婴童百问.慢惊》:“心藏神而恶热.小儿体性多热,若感风邪,则风热搏于脏腑,其气郁愤,内乘于心,令儿神志不宁,故发为惊。若惊甚不已,则悸动不宁,是为惊悸之病。”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芮涛等应用常规细胞内微电极技术及实时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心肌细胞电活动参数:静息电位(RP)、动作电位振幅(APA)、超射(0S)、动作电位零相最大除极速率(V。.。)、动作电位时间(APD。。和APD。。)和心肌细胞异常波形动作电位,研究了不同时期使用黄芪对急性实验性小鼠柯萨奇B。病毒(CB,V)性心肌炎模型心肌细胞异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感染病毒同时和感染病毒后3天开始每天给小鼠腹腔注射黄芪(每只0.8g/0.4m1)1周,能使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异常电活动得到部分改善。C\,李亚蕊等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观察其对心脏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西药组采用病毒唑0.1g/次,能量合剂加入lO%葡萄糖1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4天。参麦组采用参麦注射液20ml加入lo%葡萄糖1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4天,同时加用上述常规西药。丹参组用复方丹参液2ml加入10%葡萄糖20ml静脉滴注。每天]次,连用14天,同时加用前述常规西药,检测血清心肌酶及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CPK、CPKb,。).检测心脏功能,心脏指数(C1),射血分数(EF),心室短轴缩短率(FS)。采用间断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CD+、CD。和CD+/CD。。患儿入院当日采血,治疗后1个月复查,健康对照儿童只采血1次。结果参麦组与西药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汁学意义,说明三组治疗对心肌酶的影响无明显不同,参麦注射液对心脏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用西药组和对照组。参麦注射液有改善细胞免疫的作用。
  二、临床研究
  魏佑莲等用康尔心肌丸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232例,治疗组131例,对照组101例。两组病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型及分期方面具有可比性。采用双盲法对照研究。治疗组服用康尔心肌丸(主要成分有麦冬、玉竹、五味子、甘草、丹参、降香、大青叶等),对照组服用生脉饮口服液,在治疗开始前及疗程结束后注意观察记录患儿的证候、体征、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同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证候体征,采用积分法计算。其疗效统计,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X。值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结果两组患儿主要证候、体征、心肌酶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心电图的改善,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
  刘虹等用通脉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后遗早搏30例。处方由当归、姜黄等为主组成,制成口服液,每m]含生药0。3g。4岁以下每次15ml,1日2次;4—7岁每次25ml,1日2次;7一lo岁每次25ml,每日3次;10岁以上每次50ml,每日2次。将疗程在3个月以上者,随访观察不少于6个月,作为统计病例。结果对各型早搏的总有效率为86。7%。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早搏之所以缠绵不愈是由于热毒攻心、耗伤气阴,造成心脉运行不畅,甚至瘀阻。心脉瘀阻反过来又妨碍心气的运行,符合“久病入络”的观点。通脉液的作用机理不单纯是抗心律失常,与其主要成分当归、姜黄等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冠脉流量及心肌代谢、促进心肌细胞再生等综合治疗作用也有密切关系。温广学用养心汤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100例,处方中含红参面、三七面、鳖甲、龟版、黄芪、麦冬、当归、川芎、丹参、砂仁、鸡内金、炙甘草等。心阳虚弱加桂枝、附子;心阴不足加栀子、黄芩、枣仁;气阴两虚加生地、沙参,重用黄芪;气滞血瘀加赤芍、山楂肉、桃仁、红花;邪毒扰心加银花、连翘、栀子、黄芩。疗程6—8周。多数患儿经治疗3--.4周症状消失,6—8周各种理化检验恢复正常,个别延长至l0一12周。如心脉损伤严重,波及心脏传导系统,临床症状可以消失,但早搏不易纠正。
  胡义宝用银翘降香汤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19例,并与用西药常规治疗的18例统计对比,观察表明该方对心肌炎的心悸、胸闷、胸疼、发热、呕恶、头晕、喘息、水肿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对心肌炎的继发性贫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实验室检查,对血液的白细胞计数、血沉、血清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也有一定的调整作用。银翘降香汤由台参6g,丹参9g,降香、青皮、连翘、炒山楂各5g,银花15g,郁金12g,葛根8g组成。肢冷、舌淡、脉退去银花、连翘,加桂枝、熟附子;自汗、疲乏、面色咣白加黄芪、当归;心悸加龙骨、牡蛎;失眠加合欢皮、夜交藤;大便秘结加桃仁、麦冬;头晕加菊花、薄荷;胸疼重加玄胡、三七;胸闷甚加苏梗、石菖蒲;喘息加苏子、沉香;水肿加水蛭,台参改为人参。恢复期取上药碾末,水泛为丸,每日2次,l0岁以下儿童每次服5g,l0岁以上儿童每次服8g。
中药治疗组162项,西药对照组147项,治疗后中药治疗组痊愈149项,占92%。对照组痊愈115项,占78.2%。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两组治愈率亦有显著性差异。
  刘景燕报道用炙甘草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20例。药用黄芪、当归、牡蛎、川芎、赤芍、白芍、远志各10g,炙甘草、干姜、五味子各6g。每日1剂,煎z次,将药液混合分早晚空腹服用.气虚明显加大黄芪剂量,倦怠无力加黄精,多汗加浮小麦,血瘀加丹参。经2周治疗,心前区不适,胸闷气短,长叹气明显改变18例,心电图完全正常12例。治愈最短时间为1个月,一般为2个月左右,最重2例治愈时间为近3个月。
  张栋华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0例,并与常规方法治疗30例作对照组。结果表明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G07)、乳酸脱氢酶(LDH)显著降低,肌磷酸激酶(CPK)变化不明显。对照组上述三项心肌酶谱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孟祥春等为研究丹参对/l~JD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共观察60例患儿,随机分为维生素C加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CoA)组30例(I组),丹参加维生素C、ATP、CoA组30例(丑组),另选择正常儿童30例为对照组。于治疗前和1个疗程后测定血浆过氧化脂质(LPO)、红细胞膜微粘度、心肌酶和心电图.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血浆LPO和红细胞膜微粘度均较正常明显增高,1个疗程后则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提示丹参对病毒性心肌炎有明显治疗作用。
  胡思源等用自制通脉液观察对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左心功能的影响,分别采用心阻抗图(ICG)法和心尖搏动图(ACG)法检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诊前检测心功能以及X线胸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肌酶谱等,然后分别用药。中药组予通脉散(由当归、丹参、川芎、降香、赤芍、姜黄、山楂、三七组成。每m1含生药lg):<7岁每次25ml,每日2次;7一12岁每次25ml,每日3次;>12岁每次50ml,每日2次,连续口服4—6周。西药组予能量合剂(A了P20mg,辅酶A100U、细胞色素C15mg)加维生素C3—6g,溶于lO%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用2—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4天。疗程结束后,复查心功能及其它观察指标,用t检验法统计各项心功能参数的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通脉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优于能量合剂加大剂量维生素C的西药疗法,对患儿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中药组治疗前的比较有显著差异,而西药组无显著性差异。随着左心功能获得改善的同时,其临床症状、心电图、X线胸片、,D、肌酶谱等异常表现也有相应的改善。其作用机理,可能是该药的主要成分丹参、川芎、当归等具有的对病毒感染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以及增强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增强细胞吞噬功能、促进心肌细胞再生等综合治疗作用有关。
  张志敏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29例,西药治疗两组相同,维生素C每日150mg/kg bw静脉滴注,疗程1个月;三氮唑核苷每日lOmg/kg bw静脉滴注,疗程3—5天;频发早搏者,每次心律平3—5mg/kg bw,每日3次口服,并结合休息营养疗法等,共治疗28例。中西医结合组另外采用自拟黄芪合剂(黄芪、党参、白术、麦冬各12g,丹参、苦参、芍药、生地、桂枝各9g)每日1剂,水煎服,疗程1个月。对急性患儿,黄芪与丹参可增至15g,共治疗29例。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治疗中认为黄芪合剂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方中丹参具有钙拮抗作用,抑制Ca2+细胞内流动,可稳定生物膜,与党参、白术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用中药调整全身微循环和提高免疫功能,并大剂量应用维生素C,采用心律平控制心律失常,待症状体征改善后逐步减少抗心律失常西药,直到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恢复。对有心肌炎后遗症的患儿,再巩固治疗l一3个月,可逐步停用中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