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药,“烘干”寒痰!懒中医留下的小方子,撵走肺里白痰

痰是呼吸道分泌出的黏液,通过咳嗽把痰排出,可保持呼吸道自洁和通畅。患慢性气管炎,痰特别多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把痰咳出,否则会诱发呼吸道阻塞而引起肺炎。但是长期咳嗽,痰多就成为一种习惯性病症,不早治疗,也会引起哮喘和气管炎症。

痰多有很多原因:

第一,体质虚弱,中气不足,由于脾虚不运,可以使水湿停留,凝聚为痰。

第二,脾胃薄弱,宿滞逗留,损伤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阳被伤;或因热病饮水过多,脾运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湿停留,聚集为痰。还有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酿湿生热也可以化为痰浊。

第三,外感失治,或体弱屡患外感,肺气被伤,不能输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痰多。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一、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 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O克,银花12克。

3、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黄芩1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用干姜5克,茯苓15克,桂枝3克,粳米100克。先把干姜、茯苓、桂枝一起煎煮取药汁。这个药汁儿拿过来,和粳米一起煮粥。最后加入红糖调味。每日分2次服用。

寒痰阻肺,怎么办啊?得化这个寒痰。

其实,在这方面,中医里头是有相对成形、固定的配伍可用的。比如说麻黄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陈皮12克,半夏10克,胆星10克,紫菀15克,款冬花15克,等等。这些都是固定搭配。

但是呢,范叔没用这样的复杂方剂。他就是给患者出了一个食疗方,用桂枝、茯苓、干姜三味药。为啥?按照范叔的思路,就是患者既然第一次用中药,那一定是对中药敏感。在这个情况下,也许用一点中药,就能见到效果。复杂的方剂,留着以后用。否则,现在就用大方子,搞得身体耐受了,将来在应对复杂情况时,就无药可用了。

这里头的干姜,是君药,入肺经,可以温肺化饮。桂枝,是入心脾二经的,可以温通经脉。干姜属于温阳化湿。桂枝温阳化气而除湿。两者配合,就是给患者的肺里头,安装了人造小太阳,可以通过温散燥湿之法,把肺里的寒痰“烘干”。茯苓呢,健脾利湿,解除脾湿这个寒痰之源。如此,三味药密切搭配,很有特点。

当然,用这样的小方子,前提也是准确辩证。只有确定证属寒痰者,才可以用。要是有痰热了,那就不能用了。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大家来体会吧。眼下这个季节,天气越来越冷。老慢支患者恐怕会难受了。那一天到晚咳嗽,不断咳吐白痰的情景,我闭上眼就能想象到。我希望大家能对此有一点深刻的认识。若辩证准确,适当用文中这个食疗办法,是不错的。

小中药,有智慧。人世间,有真爱。一草一木,皆有情。愿我的这篇文字,能帮到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