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半里路的小街云集常州吃喝玩乐老字号 老街文化(第三趴)
常州宛如一块铺设在太湖流域的画布,纵横交错的河道就是精美画作中清晰的线条。古城的街巷也多有桥梁河道作界,组成了大小不一,朝向各异,长短不同的街坊巷弄,民居古宅就筑于其中。座座石桥,条条街巷构成了河街相映的江南风情画。
今天,那些诉说着众多故事的老街巷没有了,但它们是常州人的面孔,依然让人感怀、眷恋。这些老常州的街巷,就像飘散在人们记忆中的碎片,回望过去那些温馨的岁月,领略了城市昔日的风光。让大家在这些熟悉的画面中回味当年城市的旧梦,体验历史给这座城市积淀下来的情愫。
而后世之人,也不免唏嘘其最终,还是逃不过“草木零落,美人迟暮”。
龙城博客微信公众号【文化常州】专栏,特邀常州文化名人一起来聊一聊常州这座城。本期邀请常州老房子画家、龙城博客资深博主季全保先生,来聊常州老街文化。
阅读延伸
。
。
古城常州总图
6
豆米木业三堡街
古城常州的豆米业和木业均集中于运河入城之西门,即朝京门外文亨桥(新桥)、广济桥(西仓桥)至西大王庙段。在这一地区云集了常州旧时的豆米和其他商贸物资及流通行业。豆市与米市在朝京门外运河两岸隔河相望。
大运河豆市河段
豆市河在运河的北岸,东起怀德桥,西至锁桥段。据有关资料记载,晚清这里的豆市年销售量达三百万至五百万石,豫皖鲁浙苏北等地粮船蚁集河岸,豆积如山,豆市被称旧时常州四大商业(豆、木、钱庄、典当)之首。
米市河在朝京门外运河的南岸,与河北的豆市河遥相呼应,自怀德桥至南运桥段,因为旧时这里米行集中销售而得名。由于豆米的兴旺,使朝京门外的景象一派繁忙,白天千帆竞发,夜晚停泊在岸边的船家绵延不断,成了常州西郊八景之一的“篦梁灯火”。
清代《康熙南巡图》常州卷中,当初运河两岸的繁华景象。
大运河孕育了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使篦梁灯火、文亨穿月、江湖汇秀等,成了西郊的胜境。更有豆市、米市为常州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月奔流不息的大运河,依旧悠淌默流,而《运河盛乾图》却展示了一段古城常州的运河繁盛之景。
《运河盛乾图》局部
从怀德桥西侧到西仓桥北的西圈门大运河段,是常州老西门的名街西直街。从朝京门外的西吊桥至西圈门段,旧称西门直街。
在运河岸边,市民则在码头挑水、洗涤,船家在此上客,卸货,人声鼎沸,十分闹猛,形成了一派江南水乡的市井风情图景。
附近有永宁寺,俗称永宁禅院。随着时代变迁,永宁寺也慢慢败落。1918,奚九如从上海购回车床、刨床,成立了常州最早、最大的厚生机械制造厂。此后改为常州机器厂,解放后改名为常州柴油机厂。
西圈门向西至西仓桥,民国时期称怀北乡卧龙镇。在这里云集了许多店家、饭店、茶馆、混堂、书场,是老百姓市井风俗的集聚区。
过了西仓桥,就是大仓路。西仓路运河南岸,以大仓路为点,向东至南河沿、南运桥称为西仓街。由于西仓名声远扬,百姓还是习称“西仓桥”,西仓街和三堡街也成为西仓桥地区的重要地段。
西仓街景
三堡街,东起西仓桥,西至西大王庙,路长约1公里。旧时这里称三宝街,相传元代三宝奴曾居住此地而得名。由于这里是运河由西入城,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运河就适应了木排的停泊和集散。
1945年抗战胜利后,百业待兴,民用木材大量走俏。当时,开设在西仓街的木行有54家,占全常州140家的26%,可见三堡街称“木业天地”一点不为过。
三堡街 上的木行一条街,由于各家规模不同,营业特色也不一。
在三堡街上,有家天后宫,是当初全闽会馆的福建同乡在这里开设的,也是常州唯一一家妈祖庙。同时,这里还竖有“江湖汇秀”石碑,最后成为了西郊八景之一。当然这里的“江湖”就是指长江和太滆二湖,“汇秀”也是运河水与南运河(西蠡河)二水汇合也。为了调整水流,民国十八年(1929),在这里建造了三孔连续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南运桥。
南运桥
7
青山门外有下街
青山门,俗称大北门,为旧时的北城门。青山门外有吊桥,后改为青山桥。青山门城高2丈5,从青山门上可远眺至江阴(青阳)、海门之山景,并以“青山”命名。
青山门为北乡的重要通道,是连接德泽乡、循理乡和江阴的门户。据《武阳合志》载,北城厢子城北至北城,过玉带桥东大树头,中折而北鼎新坊(北直街)抵青山门止,出青山门即为青山镇。
在青山路(上、中、下街)段,连接的巷、弄、村、沟有20多条,如浴堂弄、杀猪弄、小营盘、殷家弄等。有桥梁14座之多,分别为吊桥、域城桥、青山桥等。
殷家桥(德义桥)
青山桥地区历古以来是城北最有影响的商业集散地。
青山镇平面图
青山桥地区又是大型庙会“节场”的中心,每年四月十六日有北大王庙庙会,五月初一有天地坛庙会,比全市任何地区的规模大、时间长。这一地区,已经成为北门最有代表的百业商贸繁华地、民族工业催生地、资助兴学发起地、慈善机构布施地、中医名家发祥地、官宦重臣祖居地、木业会馆集散地、民俗风情策源地、乡土文化传播地等。
下面就根据青山路的走向,从上、中、下街,坛街来作一巡游。从插图81中我们可见,现在所知道的青山桥,原址其实是青山门吊桥。
青山门吊桥
民国年间由木板桥改建成单孔石拱桥。该桥的铁栏杆,在1958年大炼钢铁年代被拆掉。期间又恢复为木板桥,1965年6月随关河河道改宽,青山桥也同时由木板改为双曲拱桥。
青山桥
青山门吊桥和青山桥其实不是一个概念,出青山门的叫吊桥,是筑在城濠(护城河上的),而青山桥是筑在关河上的。
青山桥与青山街(上街)成丁字形状,这里店铺、茶馆、洒肆、店家比肩而立,形成了大北门特有的商圈。从上街到中街(通江桥段)、店家也是一间接一间。较有名气的要数“乾丰泰烟店”。清末至民国常州的第一支卷烟,也是由下街徐氏生产的白底红字“红梅牌”卷烟。
在青山门外的西北向有条小巷,叫“斗巷”。此巷原名为“沟巷”,是与天祥桥相通的一条石板路小巷。由“屠源丰木行”在此开设木行后,生意兴隆,日进斗金,而将“沟巷”改称为“斗巷”,并建斗巷圈门。
从通江桥至殷家桥段为中街,据《武阳合志》载:通江桥至青山门外,跨通江河,通申、利港,青山、通江二桥。康熙年间(1622),姚之麟重修为条石板桥。
通江桥
至通江桥北另有德义桥,俗称殷家桥,跨殷家浜、单孔石拱桥。中街为南北走向,店家林立于东西两边。
刘纶的故居在常州分别位于婆罗巷与十子街东端及青山路,后为刘文定祠。中街的姚宅为刘纶母亲的娘家,刘纶从小在此成长。
姚宅砖雕门楼
姚氏后人与刘纶故属
姚润身是位民国传奇人物,直到直鲁军退出常州时,才回家继续开业做郎中。“姚润身诊所”方脉兼理、内外科、喉科字号。
说到青山桥一带的中医郎中,真是名家辈出,名不虚传,是当时老常州名医荟萃之地。
上街有:
吴卓耀、盛寿南、屠恭先、屠揆先;
中街、下街有:
吴秉森、吴铁华、沈子卿等20多位名医名家。
整个青山门下街,更是常州旧时名中医的集聚地,可能与临近北乡的孟河医派有密切关系。
青山、盛莲两镇即合并成了青莲镇,从中走出了盛宣怀、朱雅竹、王吉仁、孟秋江等等。这些青山镇的时代精英们为家乡、为祖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的英名将同古城常州青山镇悠久的历史一样流芳千古。
青山桥一条街上真是藏龙卧虎,不但有书香门第、官宦重臣、新闻先驱,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大户人家。在下街中段的袁宅,就有这样一户人家。
袁乃立父母合影
袁宅的祖上是清中期从河南项城乔迁至常的,其家族史与中国最后一位大总统袁世凯,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殷家桥至黄泥坝(北圈门)被称为下街,是整条青山路最长的一段,也是巷弄最多,店家最密的。
青山路下街
在青山桥这一地区云集了学校、诊所、银楼、典当、庙宇等多家,民国至解放初有364家之多。其中有混堂弄、杀猪弄、小营盘、竹行巷、炒米浜(会馆弄)、殷家弄、暗弄堂、牛巷场、孟家弄、孟家村、桑园村、三官堂弄、大圩沟、黄泥坝、卜家谭、小桥头等,其中每条巷弄都演绎了一段故事。
殷家弄是一条沿北塘河的河浜,位于殷家桥旁而得名。殷家弄俗称河滩头,这里有多个码头,供人们淘米、洗菜、洗衣。在河浜处有武进发电厂,时常放出发电机的冷凝水,冬暖夏凉,十分受孩子们喜爱。
孟家村、桑园村,旧时都以农田为主,种植蔬菜和桑树。据说,孟家弄、孟家村与儒家之道的孟子后裔居住在此有关。常州历史上悠久的“青山书院”,其实就是一家如私塾一样的教书场地,到了民国年间曾被命名为“私立红十字会”义小。解放后,由青山镇国民中心学校与“私立庆麟小学”、“青山书院”合并为“青山二小”。
临清木业公所,是原青山路下街唯一保存下来的民国建筑,为民国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中西合壁回形转楼。分上下二层,大门为石库门,门楣上有砖刻“临清木业公所”。
在临清会馆北向,有建于民国二年(1913)的武进振生电灯公司,由本邑有识之士吴树棠等人发起创办。常州北门下街、中街、上街也是全市最早用上电灯作路灯照明的。
在下街与坛街的接合部,有一座北圈门,是连接城乡的屏障。在圈门上方南北向都有砖雕字体:“树谷”(北向) 、“瞻泽”(南向),“树”与“瞻”指高远,青山门上登高远望。“谷”指“五谷”,“泽”为“德泽”,德泽乡下五谷丰登。寥寥四个字,将青山门内外的人文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北圈门
紧靠北圈门西向就是黄泥坝的弄口了。黄泥坝曾用名“小桥头”,因河上有小桥得名,又称“老鸦弄”。在黄泥坝的东头有一个保福庵,弄口还有家“潘德记棉花店”,从民国年间开始一直到老街拆迁,都在为人们鞠躬尽瘁地弹棉花,给人们带来温暖。
原来的坛街是出北圈门,一直延伸至蔡家村。在社稷坛的北首,另有清宁观,亦称天地坛,供奉天、地神灵,与府学相望,街因此而得名。
从坛街向北,有青山庄。至太平天国时期,这里的西域头村(后称范家塘)在原青山庄园的水池内,因种植红菱这一特产出了名,改称“红菱塘”。
1902年10月24日,父亲盛康病逝故里。当初盛宣怀带着丧父之悲痛修筑沪宁铁路,所以宁可在建造沪宁铁路常州段时,刻意向北绕了个弯。不但避免了在祖坟上动土,还保存了常州府衙、府学和青山门的完整性。
沪宁线常州段
从沪宁铁路在北门下街绕弯的现状中可以看到,盛宣怀当时是多么体恤乡情和民情。铁路建好后,专门在下街与坛街连接处设一道班,关注过往行人的安危。
青山路,更是我们常州民族工业的起源地。不但有给常州人民带来光明的武进电灯公司,还有毛巾厂、织布厂、造纸厂(杨祥凯纸坊),卷烟厂(常州最早的红梅牌香烟)等等,所以这里既是居民集住区,更是民族工业的发祥地。
青山路中街
这一条纯美且原生态的常州老街巷、老建筑,终因挺不住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的洪流,于2008年被拆除,被名为“青山湾”的新型住宅区所替代。古人曾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今日拆了青山路,如再造青山湾,那满目的青山佳景,也只能留在昔日的记忆中。
8
闲情逸致县直街
县直街,南接惠民桥通千秋坊(后改为东大街、延陵西路),北达县巷、县横街(后改为局前街);因街北有武进县衙前的直街而成名。这是城内一段不足半里路的小街,但在这条街上却云集了常州城众多闲情逸致的老字号,有吃、有看、有玩、有住,真是一饱口福,一乐眼福的一块乐土。
街北原有照壁一座,从县巷(县横街)入内分为二路,南端惠民桥通柴行街、马山埠,中段有东官保巷,西官保巷通临川里、半山亭,进入北大街。县直街旧时店家林立,酒肆娱乐业兴旺。
街北东向有家民国年间从上海过来的老大房茶食分店,专卖江南特色的茶食糖果、罐头食品和四时鲜果,也有少量饮料供应。在老大房茶食店与大光明戏院的中间,有一家很不显眼,藏在夹弄中的,但又颇负盛名的百年老店绿杨饭店。
绿杨饭店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最早有扬州人,叫俞小和尚的厨师来常创办,取名“绿扬菜馆”。在弘扬淮扬菜品的风味上又结合地方特点,创出特色菜肴,如琥珀莲子、大煮干丝、清蒸翡翠狮子头、虾仁豆腐,还有点心加蟹小笼馒头、网油卷、三丁包等点心菜肴,选料精、制作考究,深受人们的喜爱。
邑人来此喝酒把欢,此处环境幽雅,推窗见景,边品佳肴,边闻后河橹声,一时成为时尚。绿杨饭店一直经营到1989年6月因东大街拆迁为延陵西路,这百年老店也在城市的图版上、百姓的记忆中消逝了。
县直街上还有一家“大光明戏院”,后改成“大光明电影院”。始建时为戏院,一度由京剧名票来此演出,童芷苓、李慧芳、荀慧生、唐韵笙、马连良等均来此登台亮相。后来有声电影流行,这里上演了与时代同步的有声电影,成为时尚的娱乐总汇。
在大光明电影院的南隔壁,有一家常州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店,德泰恒菜馆。该菜馆为旧时城内最为名闻遐迩、装修豪华的菜馆。
在德泰恒斜对面还有一家“朱柏记”馄饨店。那里的菜肉、三鲜馄饨博得了大家的称赞。
在县直街与西官保巷内有一砖楼建筑为半山亭,此处原为后河沿,与县直街临川里相连。
北宋嘉祐二年(1057),王安石(号半山),任常州知州时建的上岸码头,他在任时为百姓兴修水利,关心地方疾苦。王安石离开常州后,后人在此巷内原为他上岸码头的北间,建有“半山亭”,并将这三个字镌刻在圈门之上供人们瞻仰,以示纪念。
现亭毁基拆,地名亦已不复存在了,在原址上建新世纪商城,即在现在的府前楼西,常州糕团店门前。半山亭也只能成为老常州人记忆中的历史了。
半山亭后河上岸码头旧址
半山亭门楼
在县直街的南端,有一座始建于明代成化十年(1474)的单孔石拱桥,惠民桥。
跨子城河上,连接县直街与千秋坊(东大街)。在甘棠桥东,大浮桥西。旧时疏浚河道时,发现该桥桥基采用反拱形制桥底,在全市境内实属少见,在江南石桥中也属凤毛麟角,1971年建造人防工程时拆除。
如今的县直街,县衙及政府的中心北移而拆迁,随之而被高耸入云的新住宅群“京城豪苑”所取代,昔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中心也不见踪影。
来源:龙城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