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伤寒论

《伤寒论》在传统中医临床中的位置。

《伤寒论》在古代中医临床上的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自晋代以后备受医家关注,宋元时期,伤寒学已趋成熟,明清时期伤寒学派崛起,各门户林立,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伤寒学的各方面齐头并进,取得了显著成果。就伤寒学的著作而言,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共有880种伤寒学著作,其数字惊人。《伤寒论》类著作书目截止1999年已达1604种之多(李顺保统计),在日本亦达297种(李顺保统计),其数量之多,实属罕见。很多非专门研究伤寒论的医书中也大量的涉及伤寒论的条文或方药。如《医学心悟》、《温病条辨》等。

《伤寒论》在传统中医临床中的位置是很突出的,因而讨论的人多,注解的医家多,自然流派也多,注释伤寒论的角度不同大概有以下几种,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张志聪《伤寒论集注》、黄元御从《伤寒悬解》、刘世桢《伤寒杂病论义疏》,以五运六气来解释伤寒论。徐灵胎《论伤寒类方》、日本的皇汉医学、胡希恕《伤寒论解说》等,从方症对应等角度来研究。 刘渡舟及现在中医学院的统编教材则按六经辨证来解释《伤寒论》,其他,如刘绍武先生创立的三部六病学说、刘东军《易演伤寒论》等。

总之,对于伤寒论各家学说,当保持一个谨慎的态度,不盲目崇拜,也不反对,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才是完整的伤寒论。

伤寒论的版本问题

《伤寒论》自问世后,不久就散佚,千百年来,经学者、收藏家不断发现、整理和刊行,其版本日趋增多,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伤寒论》版本如下:

《敦煌本伤寒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伤寒论》抄本残卷。

《康治本伤寒论》:日本康治二年(1143年)沙门了纯抄本。

《康平本伤寒论》:日本康平三年(1060年)国医丹波雅忠藏本。

《金匮玉函经》: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校正医书局校正本。

《高继冲本伤寒论》:荆南国节度使高继冲藏本,于淳化三年(992年)收编入《太平圣惠方》中。

《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收编于《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

《宋本伤寒论》: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局校正本,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影刻本(《仲景全书》)。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影刻本(《仲景全书》)。

以上八种《伤寒论》版本,《伤寒论》学者和专家取得共识,一致认为是《伤寒论》的原始古传版本。此外,《伤寒论》无系统、散见于《脉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医藉中,今不作《伤寒论》版本论而搜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在国内尚陆续发现《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又名《白云阁本》)、《长沙本伤寒杂病论》(又名《刘昆湘本》)、《涪陵本伤寒论》三种,众学者皆言为“伪书”、“赝品”,证据不足,尚难定论。由于明清以来,重订错简派的兴起,《宋本伤寒论》逐渐被推崇为标准本和通行本,而视其他《伤寒论》版本出自“旁门”,因而削弱了研究和考证其他《伤寒论》版本的力度,造成“目不邪视”的局面,失之颇偏。不管是“真本”还是“伪书”,只要言之合情合理,能够有益于临床,则无所谓真伪。

伤寒论的读法。 

关于《伤寒论》读法,便是多读,理解作者的用意,有精力则各派伤寒论注解均可读,而非死记条文,如此才能融会贯通,有所突破。正如吴鞠通在其书《温病条辨》所言:再按前贤制方,与集书者选方,不过示学人知法度,为学人立模范而已,未能预测后来之病证,其变幻若何?其兼证若何?其年岁又若何?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至于奇巧绝伦之处,不能传,亦不可传,可遇而不可求,可暂而不可常者也。学人当心领神会,先务识其所以然之故,而后增减古方之药品分量,宜重宜轻,宜多宜寡,自有准的,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伤寒论》的整体框架。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开头还包括平脉法、六气主客、伤寒例、杂病例、辨温病脉证并治、伤暑脉症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内容。有一个完整的结构框架,这也是研究伤寒的导论,而大部分讲伤寒论者,往往从太阳病条文开始,只是研究伤寒论的零砖碎瓦,而忽略整体框架,无法知道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致病的整个体系的系统性,因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往往穿插里风、寒、湿、燥、火等病邪因素在里面。

五、《伤寒论》里的一些问题。

(1)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名词,不是指经,不是指腑,而是一个归类,如太阳在天为寒水,在主气时间为终之气,在经为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为足太阴,寒化为太阳寒症,热化为少阴热症。

(2)之为病,的之为,有人认为是虚词,无意义。并非如此,当是导致的意思,太阳之为病,就是太阳寒水之邪导致的病症的意思。

(3)传经:见症为传,未见症为不传,不一定几日就传到哪经

(4)合病与并病:“合病”和“并病”,都是不能单独用一经来归纳的复杂证候。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有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和三阳合病四种。凡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者,称为“并病”,有太阳阳明并病和太阳少阳并病两种。

(5)欲解时:是疾病到此时有向好的倾向。这个倾向可能是解,不解,也有可能是加重。加重的理解,为正气与邪气相争,祛邪过程中症状加重。

(6)《伤寒论》里有些张仲景家乡南阳的方言词汇,如瘥。

(7)《伤寒论》不是只讲伤寒病的专书,而是中医病症的全书,不能把伤寒论定义为狭义的用来治疗伤寒病专著。宋本伤寒论把杂病部分摘录出来另订一本。而桂本、湘本《伤寒杂病论》便是完整统一的体系。其八法齐备,六气、五脏六腑俱全。有研究温病的学者认为伤寒论中的方,不适合温病,。并非如此,《温病条辨》中有三分之一的处方来之《伤寒论》。如治疗阳明、少阴热证都是清热法、泻下法、存阴法等。

(8)学习伤寒论,当机圆法活,临症随机应变,剂量与方药根据实际情况加减变化,经方与时方并用也并非不可。

(9)《伤寒杂病论》是用六气理论写成的,五运六气理论贯穿始终。

责任编辑:陈越

冯门中医工作室师训:

慧心治病,良心做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疗效至上,医德永存。

(0)

相关推荐

  •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5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上面说的是开始,一日.这个说过了两天三天的时间.那么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它由表往里传 ...

  • 病脉证治与辨证论治的前世今生

    原创 一得斋主 岐黄发微 昨天 说中医是辨证论治的学问,估计是最没争议的一句话.几乎每个中医人都骄傲的认为,这是中医有别于其他医学的医疗特色. 近代中医人为了区别于西医,重点强调中医辨证,西医辨病.以 ...

  •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0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0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个风家就指的太阳中风者.表已经解了,那么有些余证,犹不了了啊,大概就是在十二日愈了,这也是约略之词了.有的样 ...

  • 《国语》漫谈

    在先秦典籍中,受责难最多的,恐怕要数<国语>了.唐代柳宗元写<非国语>,一写就是六十七篇,清人崔述在他的<洙泗考信录余录>里,给<国语>下了个" ...

  • 【视频】“影音吹水间”录播节目特别版(国语版) 漫谈MQA

    由影音中国/<家庭影院技术>杂志共同举办的抖音直播节目"影音吹水间"自今年3月正式上线之后,受到了行业与影音爱好者的关注,几乎每个星期都会邀请行业内资深人士针对产品.技 ...

  • 中药漫谈|赤芍与白芍,不易说清楚的芍药

    芍药是可以媲美牡丹的传统名花,而今天我要说的药用芍药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现代中药学将芍药分为白芍与赤芍,二者功效有别,然而古代并无赤白之分,如<神农本草经>只言芍药,<伤 ...

  • 北京记忆丨北京东安市场旧闻漫谈

    编者按:本文是由张子华 李雅轩 白玉晨 莫文通.常玉奎 刘鸿印 丁德贵 康耀庭八名原东安市场摊贩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回忆资料,写成于1966年2月.现在作者除李雅轩.莫文通.常玉奎外都已逝世.这篇文章是 ...

  • 站桩 | 漫谈蹲猴桩三要

    漫谈就是胡扯 在我练过的桩里,最喜爱蹲猴桩,练起来不至于枯燥,而且有三要六艺作导向,慢慢练慢慢悟,就像青梅煮酒,小火慢烹,有滋有味. 蹲猴桩是戴氏心意六合拳独有的内功修炼桩法,全名叫"先天一 ...

  • 高建忠—血府逐瘀汤漫谈

    拾伍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血府逐淤汤漫谈 (一)明白气血和辨病位用方不读书,不足以临证.每一位临床大家都应该是饱学之士.不临证,也不容易读懂书(中医书). 中医书中很多内容必须经临证体悟才能真正明 ...

  • 张廷模:漫谈附子

    附子和前面祛风湿散寒药当中的川乌或者乌头,是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川乌头是种下去的母根,依附在母根旁边长出来的就叫做附子,依附在母根旁边,如子之附母,属于同一种植物.它的整个块根称为附子,但是在商品药材当 ...

  • 中医治疮疡(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中医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者常结合应用.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初 ...

  • 沈谦益:中医源流漫谈

    录音原文翻译稿: 各位好,今天我把曾经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有些内容也是道听途说的,毕竟年代久远,不好考证,希望大家能够谅解.这次主要是讲中医源流方面的内容,分为几块展开. 一.中医的概念 我 ...

  • 漫谈“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有些愚蠢之人,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