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风物·柴火灶
吃灶饭,拜灶公。过年灶火烧得旺旺的,福旺、财旺、事事旺。
我们用来烧火做饭的柴火灶历史悠久。
《说文解字》中说:灶,炊穴也。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祖发明钻木取火后,慢慢学会了用土将火围起来煮食,这就是最初的灶,也是汉字象形文字“灶”的来源。
新石器时代(大约一万多年前),先祖们由采集狩猎转向农业种植生活,灶具成了家中必备。汉·班固《白虎通·五祀》曰: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
从出土文物来看,这时的灶主要是火塘(凹下地面的灶坑)和单体陶灶,煮食多为谷物,燃料为草木,已具现代灶食的雏形。
由于灶是熟食的主要来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使人产生敬畏。为求他的保佑、赐福,夏朝时便有了灶神崇拜。
周时祭拜灶神成为“五祀”之一。《礼记·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五祀,户、灶、中溜、门、行也。”
灶君是谁,有很多说法,广泛被认同的是炎帝和火官祝融。
《淮南子·泛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东汉校勘学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
《周礼》:'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人们认为灶神就是火神。而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灶具已基本定型。这个时期出土的灶具大都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有些已具备了近现代灶具的主要特征(如:下图1958年北京平谷县汉墓出土的陶灶)。此后的灶具都是在此基础上改良而成。
追根溯源,千万年来,我们华夏民族皆以柴火灶烧火做饭,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饮食风俗习惯。而这些习惯代代相传,流传了下来。同为华夏子孙的尤溪人自然也不例外,至今吃灶饭,拜灶君。
我记忆中最早的柴火灶是奶奶的土灶。灶体由田土夯成,八十公分高,有些年月了,表面斑驳。灶台抹了水泥,光滑油亮,油盐酱醋摆在一角。两口大鼎(土话,大铁锅的意思)置于灶膛上,前鼎煮食,后鼎烧水。
奶奶的土灶,灶膛很大,可容纳半捆柴火,灶膛前用砖石砌一个半米高的灰塘(土话:zao lu kou),装着灶膛里扫出来的草木灰和烧火工具:火钳、灰铲。
灰塘前,我们叫灶门处,这里靠墙放一条矮条凳,给烧火的人坐,条凳右手边墙角码一堆干柴火,有松木、杂木、毛竹。烟囱也是靠墙而上,穿过木楼瓦顶,露天送烟。
以前没有鼓风机,奶奶的土灶加氧助燃全靠吹火筒,它是一截两尺长的竹筒,有三个竹节,前两个节打通,第三个钻一个小孔,一头吹气一头通气。母亲说我小时候很喜欢吹火筒,鼓着腮帮使力吹,涨得满脸通红。
奶奶的土灶三餐煮食,每餐做十几人的饭菜。大锅饭肯定好吃,但那时候太穷了,只有干重活的大男人可以吃捞饭,小孩主妇们只能喝粥。
我五岁那年,叔伯们分家,各自起了新灶。我们家的灶,砖石砌成,安了鼓风机,灶膛比奶奶土灶小些,其他一样。这个灶伴随了我长大。
生活中,我们常用“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形容过日子,而这七项全都归于灶上。灶就是我们日子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母亲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烧火做饭,让我们吃饱吃好,是她最重要的事。
每天清晨,天未亮,她便起床烧火做捞饭、煮汤、炒菜、烧茶水。父亲吃完饭去干活,我们小孩上学。
中午,母亲煮菜,热好饭甑里的饭,等我们来吃。
晚上,我们放学回来,远远就能看到家里的烟囱在冒烟,母亲已在张罗晚饭,夏天吃稀饭、冬天吃捞饭。
这样的三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
管好全家人的三餐,母亲还需照顾孩子们的馋嘴。雨天打米浆煮鼎边糊,闷糯米饭。热天炒凉糕、煮绿豆汤。冷天炸油饼、煎糍饼。
节日则有各种不同的美食。正月廿九熬粥。二月十九、三月三做艾粿。五月端午裹粽子。七月中元节炊金粿。八月中秋炖草根汤。十月立冬打糍粑。十一月冬至酿酒、煮糍丸。这些美食全是母亲用柴火灶做成的。
过年是我们最大的节日。这时的柴火灶美食更多。年糕、白粿、菜头粿、大条面、油饼、麻糍、虾片、荔枝肉,以及一年中最多的鸡鸭鱼肉。
过年时,村里有各种活动,放电影、唱戏、摸奖、体育比赛等等。我们小孩玩得不亦乐乎。
中午,母亲炖好一大盆鸭肉热在鼎里,父亲坐灶门处烧火,边添柴火边和母亲说着话。见我们回来,他们便端起鼎里的鸭肉,开始炒菜、煮大条面,全家吃午饭。
就这样,柴火灶上的点点滴滴汇成了我们的日子。
在我们的感觉中,他就像一位可敬可亲的长者,带给我们食物和温暖。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灶公”,祭拜他是情之所至。
拜灶公全年都有。家里办喜事,我们会点香烛拜灶公,感谢他赐福。许愿还愿时,拜灶公,祈求他的保佑。过节时也会拜灶公,感谢他的守护。
十二月廿三,俗称“小年”。是灶公上天,向天皇人帝汇报工作的日子。这天,全家人吃过晚饭,母亲忙完家务,开始拜送灶公。
母亲在灶台上摆好灶公糖、水果、斋菜、红酒、茶叶、香纸烛等供品。
点蜡烛,燃香,对着灶门三拜,祈求灶公“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到厅前放鞭炮。
放过鞭炮,灶公享用供品,约摸过半个钟头,母亲往酒杯里添点酒。少时,拿供品里的纸钱在灰塘里烧了。
这样拜送灶公的仪式就完成了。拜过的供品,全家人分享,可保平安。
除夕夜,灶公已回来和我们一起过年。全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开始拜灶公。灶台摆三礼(鸭子、猪肉、鸡蛋)、水果、斋菜、茶酒、糖饼、香纸烛等供品,焚香祷告,祈求灶公保佑、赐福。
春节期间,每天早晚点香烛火拜灶公祈福。并全天烧火煮食,用杨梅树、茶籽树这些火籽多的硬木,把灶火烧得旺旺的,祝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福旺、财旺、事事旺。
— END —
作者:小月,福建尤溪人。一个用朴实语言描绘家乡风土人情、地方美食、生活印记的女子。微信公众号:尤溪风情,ID:youxifengqin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