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香港中西区文物径
漫步文物径,串起香港的历史遗珠。假如你准备一次香港旅行,不为购物、不为美食、不为迪斯尼、不为海洋公园……只是想去拾起那些散落在街边的香港历史,听那些古物古迹诉述香港的往事,那么漫步香港文物径就是最好的选择。所谓香港文物径,实际是指连接一系列古物古迹的路径,当然这些路径并不是专用的,只是在原有道路上增加一些指示牌,方便游客按照路牌寻找古物古迹。
根据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古物古迹办事处的资料显示,香港共有6条文物径,分别是屏山文物径、龙跃头文物径、中西区文物径、大潭水务文物径、湾仔历史文物径和圣士提反书院文物径。位于新界的屏山文物径是香港第一条文物径,1993年12月12日开幕,而位于港岛的中西区文物径则是香港最有代表性的一条文物径,因为这里串联起来的香港中心地带的诸多遗迹,这条文物径又分为中区线、上环线、西区及山顶线,走马观花点到为止地走完,估计也差不多要一天时间,我行走的只是其中的中区线。中区位于香港的中心地带,包括中环一带,中区线涵盖42座历史建筑及旧址,包括一些已拆卸的重要建筑物原址及几年碑石,是了解港岛历史的绝佳去处。
我的起点是香港中环的和平纪念碑,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和平纪念碑显得如此不起眼,1923年,石碑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阵亡的军人树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纪念碑用以纪念两次大战殉难者,97之前,这里每天进行升降旗仪式。
立法会大楼,这是座著名的建筑,也是香港的旧最高法院,1900年动工兴建,1912年才得以完成。
立法会旁边的遮打花园有一处香港木球会会所及球场旧址,木球这个项目貌似冷门,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据说被称作“草根高尔夫”,现在的香港有钱人都去打“草地高尔夫”了,估计“草根高尔夫”也过时了。
走过马路,花园道一号是中国银行大厦,这里也是如今被整体搬迁至赤柱海边的美利楼的旧址。
向前走几步,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集团的总部——长江集团中心就在眼前,法国“蜘蛛侠”阿兰·罗贝尔曾以45分钟时间成功攀上长江集团中心62层顶楼。
长江集团中心上去一点点就是圣约翰座堂,1849年落成,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会建筑物。
圣约翰座堂是香港较古旧的维多利亚时期歌德式建筑物之一,香港日治时期曾被作为日军总部。
这里既是文物又是景点,更是教堂,每天均有崇拜,崇拜的语言有英语、广东话、国语及菲律宾语,崇拜的人来自世界各地,是一所国际性的座堂。
圣约翰座堂的斜对面就是花园道33号的山顶缆车总站,这里是香港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之一。
缆车总站对面又是香港公园,在中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难得的保留了这么一大块绿地。
香港公园内娥英军持枪雕塑。
雕像的简介。
这座1846年建成的建筑,原是域多利兵房三军司令官邸,最早是当时驻港英军司令德己立少将居住,1981年,改建为茶具博物馆,成为专门收藏及展览各款茶具的文物馆。
这幢林荫间的建筑又叫罗连信楼,是当年驻港英军副司令官邸,如今是红棉路婚姻登记处,月下老人住的地方。
麦当劳道33号的圣保罗男女中学是历史悠久的港岛名校,创立于1915年,校友包括李泽楷、李泽钜、陈百强等。
充满中世纪风格的佑宁堂,成立于1844年,是香港一座英语传道跨宗派基督教教堂。
具有120多年历史的山顶缆车从头顶经过,静止的是历史,移动的也是历史。
石屎森林之中有座尖顶的建筑,我估计也是文物径中的历史建筑,没有走过去近看。
门楣上写着1914字样的是域多利监狱,最早建于1841年,是香港首座监狱,2006年正式完结使命。
这座历史悠久的监狱关押过满清罪犯、江洋大盗、抗日志士、越南偷渡客……写下《雨巷》的诗人戴望舒因为宣传抗日,1942年在香港日治时期,被日本人关押在这里,并留下了他的名句《狱中题壁》。
域多利监狱前面就是香港中区警署,1864年初建,是当时的香港警察总部。
中区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三组建筑群,1995年已被香港政府列入为法定古迹,是香港百多年的珍贵文化遗产。
这一带已经是香港历史遗迹最丰富的地方了,再走几步就是石板街,正名砵甸乍街,以香港第一任总督命名,这条充满老香港味道的石板街是影视剧青睐的地方,《无间道》、《花样年华》等诸多电影均在此取景。
士丹利街24号的《中国日报社》,这个报社旧址还属于孙中山史迹径,除了文物径,在香港岛还有一条当年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遗迹串联起来的孙中山史迹径。
会督府,就是香港圣公会会督的府邸,圣公会是基督教在香港的一大宗派,历史悠久。
这幢红白相间的小楼是香港外国记者会,简称FCC,1943年在重庆成立,旨在联系香港境外记者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1949年后迁移香港。
终于来到了著名的都爹利街,这条只有一端可以通车小街本来平淡无奇,但四盏香港仅存的煤气路灯使得这里成为香港著名的法定古迹,这条小小街道也经常吸引慕名而来的游客。
这就是1979年8月15日即被香港政府列为法定古迹的都爹利街石阶与煤气路灯,石阶约建于1875年至1889年间,其上装有的4支煤气灯安装年份不详,最早有这几盏灯的记录则是在1922年。
全香港的其他煤气路灯已于1960年代左右被电灯所取代,仅剩下这四盏,不仅仅是摆设哦,每晚6时至早上6时会亮灯,由自动开关控制,难以想象吧,香港这么现代化的城市,居然还有煤气路灯这种古老的东西存在。
皇后大道与毕打街交界的地方,这里是毕打钟楼旧址,这里原有一座毕打街钟楼,建于1861年,十九世纪时曾是港岛中区的标记,1913年拆除。
1843至1865年海旁填海纪念牌匾,香港多次填海,中区文物径包括1843至1865年、1890至1904年两块填海纪念牌匾,都是钉在大厦或者天桥的外墙上。
香港的历史并不长,1841年开埠,现今的香港历史才正式开始,怎么算来也才170多年,100多年的历史遗迹放在大陆比比皆是,根本都算不上是个古迹,所以在内陆拆除一幢100年以上历史的老房子那是很随便的事情,但在香港,那是难上加难的事情。香港有自然径,有文物径,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和游客感受香港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这种方法非常可取,游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和路程内欣赏最好的自然景观,了解到最多的历史。有机会,我还会去香港进行这样的旅行,不为购物、不为美食、不为迪斯尼、不为海洋公园……花钱少,方式环保,穷游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