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别再催孩子了,越催越慢的孩子,根源在家长自己身上

你会责怪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吗?

你对孩子说过他写作业像老牛拉磨一样,效率太低吗?

“别看电视了,早点睡觉”

“快点吃啊,都快迟到了”.....

似乎孩子的身后总是有个家长在各种催促,各种提醒爱之深,责之切,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觉得孩子太小,没有时间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孩子需要催促,约束,不然就彻底放飞自我了。但是家长们不知,正是这种喋喋不休的催促,反倒在扼杀孩子的自控力,结果适得其反

汐子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最害怕的就是每天妈妈陪她写作业。“妈妈像个失控的大狮子,她越吼我,我就越不会做”。

而妈妈说 “这孩子是听话,但是就是有个坏毛病,要我跟在后面,说一句做一步。每次放学回家,翻开作业本就六神无主似的。

看到这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后面做题就是我在旁边陪着盯着,每天晚上作业都要写到九点多甚至十点以后……”

其实,催促,嫌弃,嘶吼…家长的24小时监管就像一把双刃剑,刺痛孩子脆弱的心灵同时也击溃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爱的桥梁。想要改善这种局面,让孩子不再像提线木偶,首先家长得意识到,总催孩子,对孩子百害而无一益。

1、没有时间观念。

总是在催促的状态下,孩子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极度依赖,对时间没有掌控力,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在父母安排,催促,盯着的情况下完成。这类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何谈掌控和合理安排时间。而另外一类孩子,长期忍受父母的嫌弃和批评,他们出现极度叛逆,“你越催我越不做”。时间对这类孩子来说,无足轻重

2、失去主观能动性。

爱催的妈妈总是觉得,孩子不催就不会吃饭,上学肯定迟到,作业绝对做不完…殊不知,妈妈的这种催促实际在摧毁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习惯了被催,学习中稍微遇到难点的问题就自动放弃,等着别人来教或者就放在一边,没有积极性去探索和求知。

这种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习得性无助”。

3、专注力变差。

孩子正在玩积木,妈妈看着时间不早了,连忙收拾积木并指使孩子快点进屋写作业。孩子的活跃思维被强制打断,久而久之,大脑的专注力和持久力也可能会日益衰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喜欢去打扰别的孩子。

4、亲子关系紧张。

不少家长打趣道,“教孩子写作业这个过程就是考验父母的人性”。不催不动,越催又越慢。家长控制不住情绪,说出“你怎么这么笨,脑子里装的都是浆糊吗,怎么教都教不会…”

孩子战战兢兢不知所措,家长事后多半也自愧后悔,但是没有找到问题做出改变,下次还是一样。如此恶性循环,家长和孩子都寸步难行,亲子关系陷入紧张。

看到这些危害,家长们还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对的吗?

美国家庭教育家,艾里姆说“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家长可以适当放手,借鉴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做出改变和尝试:

①、找到问题的根源

比如,唐唐早上起床总是拖拖拉拉,妈妈越催越慢。每晚唐唐都是写完作业就回房间。因为孩子总是迟到,老师探其究竟后才知道。原来是孩子玩心重,每次都玩ipad直到11点左右才睡,白天当然起不来。

②、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情绪的关怀

孩子总是迟到,家长也难免被老师点名批评。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先试着关心孩子“今天迟到又被老师批评了,心里也不高兴吧。现在问题找到了,我们一起尝试做些改变可以吗”。家长多些包容和信任,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可以允许改正的。唐唐和妈妈交流过后,主动要求妈妈以后帮忙监督自己,每晚最迟九点要熄灯睡觉。

③、不强势介入,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

唐唐妈妈对孩子的坦白和主动要求自己约束感到非常欣慰。而妈妈也提醒孩子,如果早上催促一次起床不听,那再迟到后果就自己承担。孩子欣然接受,和妈妈沟通说“我真不想再迟到了,太丢脸了。妈妈,以后早上你帮我多设几个闹钟吧,5分钟一个”。这以后,唐唐果然信守承诺不再迟到了,也更愿意和妈妈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了。

枕边育儿寄语:

赵东华曾说“当孩子情绪波动时,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

人无完人,何况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孩子多些的包容和犯错的机会,总是催促和指责孩子,结果反倒是不尽人意,甚至诱发孩子出现极度叛逆。孩子身心健康的培养比对孩子学业的关心更为重要,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有可能走向人生更高点,未来更美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