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龙民:歌词创作散论(三)
歌词创作散论(三)
善避为能
创新是本
歌词创作与其它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一样,最忌“模仿”、“雷同”与“撞车”,俗话说,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蠢才。
清代小说批评家毛宗岗说过:“作文者以善避为能”。
这是文艺创作包括歌词创作的一个最起码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说起来很容易,似乎大家都知道,但是,做起来却是很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滑入“模仿”、“雷同”与“撞车”的误区。其原因也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的歌词创作者缺少生活,缺少应该有的生活感悟,不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还有就是知识面过窄,信息不灵,自以为很新鲜的东西,其实别人已经写过了,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只是你没有见过或听过。因此,提出“善避为能”,是必要的,而且应该有意识地去“避”。
那么,所谓“善避”,避什么?应该说,在实际创作中,要避的东西很多,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是避前人,二是避同人,三是避自己。前人写过的东西,用过的修辞对象,都是我们应该回避的。比如,唐诗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就不能再把明月当作故乡,至少不能因明月而思念故乡。我们可以因为小树、河流、山梁、田野、老牛、篱笆、儿歌、牧笛等引起对故乡的思念和歌唱,或者是一片树叶、一封家书、一个离家的时刻。这是歌词创作在修辞上的“避”,还有在立意上的“避”。比如,前人的诗词创作,总是脱不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印迹和人生价值取向,脱不了“入世”的无奈和“出世”的空想,也脱不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理论束缚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局限。今天的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套用前人的立意,写什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或是陶潜式的“世外桃园”,还有“忠君思想”、“官本意识”等等。即使是积极健康的思想立意,也因为前人写过了,你又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感悟,也应该采取“避”的技巧。
所谓避同人,即是“避”我们同时代创作者的优秀作品,特别是通过现代传媒流行甚广的优秀作品,无论是它的取材、立意、结构,还是它的角度、修辞、语言,都应该回避,万不能模仿或撞车,否则,再新的创作,也会落入“拾人牙慧”的尴尬。这是歌词创作不可取的。当然,完全的回避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修辞手法,人人可用,人人当用,只是应该注意比喻物的选择和语言的切入角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有借鉴,又有创新。三是避自己,回避自己曾经写过的作品,特别是比较成功的作品,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重复使用自己成功作品中的优秀部分,不存在一个抄袭、侵权的问题,但是,艺术创作是不可再生、不可重复的,否则,也就不是创作,文艺作品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前文所举的优秀歌词实例,没有一首是似曾相识的作品,也没有一首在创作上不采用“避”的技巧的。我曾经写过一首歌词《断线风筝》。在构思的时候,我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避”开了以往写风筝便写放飞青春,放飞理想的思想立意,以“断线”风筝的本质特性,激励人们挣脱旧时代、旧观念的束缚,勇敢自由地去追求新的时代、新的理想。这首《断线风筝》获得了江苏省音舞节优秀作词奖。现摘录一段,供参考:
山那边是什么总想知道
海那边是什么魂牵梦绕
渴望蔚蓝色的自由自在
向往着希望与白云赛跑
感谢风 感谢云 感谢春潮
断线的风筝不再烦恼
乘着风 追着海 吹着口哨
越过了那山那水一路欢笑
飞吧 风筝
永不回头的风筝
既然选择了一生的目标
别在乎月黑风轻路远
云淡天高
…… ……
歌词创作以“善避为能”,目的是创新。一切文艺作品都应该是创新之作,没有创新就没有创作,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歌词创作乃至一切文艺作品的创作,都应该坚守“创新是本”。
文艺创作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无中生有、从无到有“的艰难工作。创新是本。但是,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歌词创作者忘记了创新是本,特别是创作观念、创作手法和语言的风格,十分陈旧,跌入了艺术创作的“俗套”。明明是刚刚写出来的一首歌,那歌词听上去却好像是上个世纪文艺宣传队的作品,立意是勇往直前的,情绪是激昂奋进的,语言是标语口号的,内容是没有人性的。这样的歌词不是创新之作,更谈不上艺术了。其实,创作者不是不懂歌词创作应该“创新”,而是因为他的创作观念停留在他的经验上,甚至是习惯上,对于今天的歌词语言很不熟悉,对于今天的情绪方式很不理解,一出手便是他过去的习惯性创作思维,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其实,经验只对技巧有益,思想感悟和语言表述必须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有一些描写家乡山水、赞美幸福生活、歌唱甜蜜爱情的歌词作品,不是堆满空空的形容词,就是一首矫情做作的赞美诗,既没有创作者新鲜的生活发现,也没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写作时,又没有能够避开一般化的描写和抒情,这样的歌词,同样没有任何新意。
那么,当今的年轻作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作习惯,一出手就是这个时代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吗?是不是就不需要谈创新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年轻的歌词创作者同样存在一个创新问题,那就是,看你是不是能够避开众多的当代流行歌曲对你的影响,如果写出让人似曾相识的歌词,那还能叫做“创新”吗?因此,我们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到生活里去“淘金”,用心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写出前人、同人、自己从来没有写过的好歌词。
歌词创作,创新是本,“避”,是创新的一个技巧,很重要。
歌词的诗化
诗化的歌词
这个小标题,说的好像是一回事。其实不然。歌词的诗化,是要把歌词写成诗,而诗化的歌词,却是把歌词写得具有诗一样的品格。其中一个“化”字了得。
在网上读到一则信息:某地一群作家谈论当今的歌词创作,他们在砍杀了一通之后,提出了歌词创作应该有诗人介入。
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我写过诗,也写歌词。
先说歌词的诗化。歌词能不能诗化,能;歌词能不能写成诗,不能。歌词与诗自古是一家,但歌词不同于诗,更不能代替诗,或者把歌词写成诗。古之不能,今更不能。如前文所述,“乐歌,古以诗,近代以词。如关雎、鹿鸣,皆声出于言也;词则言出于声矣。故词,声学也。”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诗,文学也;词,声学也。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在读,一个在听。
我以为,歌词是不能写成诗的。二者虽有意境、情感、节奏、韵律等文学和音律上的共同之处,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语言的表达方式,在于它“读与听”的接受方式。因此,诗的韵致在于语言的空灵与跳跃,在于意境的想象,在于读后的咀嚼;词则不然,词的美妙在于语言的朴素而直接,在于意境的现场感,在于听者的当场感动。
为什么有人提倡歌词的诗化,其理论的基点是,歌词本该是诗,当今的歌词太白,太直,太水,缺少文学性,不够高雅;写歌词的,文学水平太差,写诗,才是高雅的文学写作。言下之意,歌词是下里巴人,诗才是阳春白雪,要想提高当今歌词的创作水平,只有请高雅的诗人介入。
我们不必说写歌词的与写诗的孰高孰下、孰雅孰俗,我只想说,这是两种不同的写作状态,不可比较,不可替代。歌词的语言是质朴的,甚至是平民的口语,而词的意境恰恰就在这朴素而直接的口语中,在这个口语所描述的意境中,而这个意境就像戏剧的情境一样,是人和事、人和物共同构造的,在这个意境当中,质朴的生活话语应直接打动听歌的人,这就是歌词的现场感。写诗则不一样,即使是当代白话再白话的诗,比如余光中的《乡愁》,它的语言是那么干净,那么凝练,上节与下节的空灵和跳跃,让读者想象,让读者咀嚼,让读者因为想象而永远记住它的诗句。这就是诗的文学魅力。因此,如果把歌词写成了诗,其现场感是很差的,听者听不懂不说,诗的意境也不可能当场感动听者,必须回去翻一下唱词,才能领悟那意境的深远。如果说,诗在语言上的高雅可以提升歌词的文学性,那就更是错上加错了,君不见,在现代话语状态下,一句唱词三个典故的昆曲,高雅是高雅了,但却无法被现代人接受,只好被联合国保护起来,不得不进博物馆了。
再说诗化的歌词。所谓诗化,说的是用诗的意境、诗的品格写成的一首歌词,它的本质仍然是歌词,而不是诗。歌词在坚守了质朴而平实的语言风格,坚守了现场感的时候,它需要诗化,也可以诗化。因为,当质朴与平实的语言失去意境的时候,那个语言是苍白的,甚至是无聊的;当听者的现场感得不到饱满的情感冲击,那个歌词一定是缺少诗的品格的。
注意!这里的诗化,是诗的意境,是诗的品格,而不是诗。
写歌词不能不诗化,诗化不是语言的修辞,而是诗的意境,是意境的构造和情感的抒发。因此,写歌词的人,一定要懂诗,一定会写诗;写诗的人写歌词,也要做好一个“化”字,将诗的意境、诗的品格“化”在一个质朴而平实的生活语言中,这将是一首打动现场听者的好歌词。《白发亲娘》、《常回家看看》的歌词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其平实而质朴的语言所构建的“天伦之爱”的意境,确实打动了所有现场的听者,而且广为流传,由此,我们也许能悟到“诗化的歌词”在创作上运用“双层结构”的重要意义了。
总之,一首好的歌词,一定具有创作者生活的感悟、思想的火花和艺术的智慧,一定是好读,好听,好记,好唱,好品的。(完)
连载于文化艺术类杂志《百姓文化》
作者简介
高龙民
国家一级编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南通市戏剧家协会顾问,南通市流行音乐协会顾问,曾任南通市话剧团团长,南通市文联副主席。
早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创作大型话剧、戏曲、广播剧《大青屋》《月到中秋》《长桥酒家》等30部,多次获得省、国家级奖项。导演大型综艺演出20多台。写戏之余,也写写歌词,有《断线风筝》获第二届江苏省音舞节优秀作词奖。出版著作《高龙民戏剧文集》(上下卷)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