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是种什么样子
6月份开始准备一个讲稿,主题是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我想借助把教育科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东西系统地整理了一遍。稿子修改了三次,尽管在修改中条现逐渐清晰起来,但仍然很不满意。后来发觉缺乏深度认知,查阅文献太少。上周,从知网上搜检了一些论文,并把它们一一打印出来。我想按照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文献综述,从是提炼出重要信息,并提取出自己的观点。我是很认真的,当然,认真的不是公众出场,而是想借助讲稿的整理对自己工作进行回顾,并进行一次规范的学术训练。
周五上午的工作调整,将我整理半途的文献综述搁置了。我将到新的岗位,所有的一切都将如读书一样,轻轻地翻过了一页,但可能再也不会重读了。
所有的一切终将过去。只是有些过得太快,让我们脑筋来不及转弯。
昨天,对面临的一切细细地想了一遍。晚上,休息不是很好。也多少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今天上午,走访了学校,见了新的同事。我简短地讲了三个词,都是说给自己,也与同事共勉。一是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将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二是向上。时间是有记忆的,尽管很多人都看不见,但所有的一切,都将深深地印在时间的隧道里。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活出自己的生命气象。三是自律。严格的自律,才能保证最大限度的自由。
我不敢妄自拿伟人的言词来解读自己,只是想借“我将无我”这四个字来劝告自己。
我想起了古人的两段话,想拿来欲以解读:
庄子说“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无我”的状态一定是不将功名系于心上的状态。功名终将是身外之物,放下得越多,心上的负荷会越小。“至人无己”,如果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及的人,哪里还会把功名放在心上?做到“我将无我”,首先得放下功名,把那声色犬马的世界看个空,然后,才可能舍下这身皮囊。
还有一段话出自《论语》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梁启超曾把这段话讲给当时的大学生们。我认为这三句话仍可自勉。不敢选择,犹豫不决,可能正是因为见识不够。缺乏正念,沉湎过去,担心将来,正是心中缺乏大爱,太过于爱惜自己。而那些没有正视生命历程,没有把人生当作修行的执念,才会左顾右盼。
这样解读“我将无我”,可能有些小家子气。但这两段话已足够平慰我心了。
“无我”就是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己,不把自己看得过高。历史常常惊人的相似,所有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一切也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人生靠的不是机巧和幸运,而靠的是发自内心的本能,在所处的时空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然,也不把自己看得过低,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甚至一棵草,一朵花。人生不易,所有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迅速消失,我们需要对周遭的一切心存敬畏,更要对自己的生命心存敬畏。
“无我”也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界。这里的世界既指我们的同类,也指浩渺的自然。只有放下我执,放下我的观念,以坦城和真实的自己面对他人和世界,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他人,像珍惜生命一样地珍惜所遇的一切,才会更好地把自己与他们联结起来。而这种联结将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正如一滴水融入江河一样,只有这种融入,才会换取生命和能量。
烈火见真金。想得再好的事情,如果不经事实的检验,总是难以见其本性。“行胜于言”,言语积累得越多,越成为前行的包袱;一点点地做,就会一点点地向前走。虽然我不太喜欢说话,但我总认为还是说得太多了,少说一些,可能会更好。
也许,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终结一说。所有的时间都会有新的开始,所有的时间都会有旧的终结。浩浩荡荡的时间场里总是在拉幕和闭幕中上演一出又一出不同的戏剧。是开始,还是终结?决定者在于你自己,只要有愿意沉寂,终结的同时就是新的开始!
为我祝福,愿“我将无我”的信念,让我每天都能安然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