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尚南头村

​怀 仁 尚 南 头 村

2021.5.4

■安孝文

  说起黄花梁,想必大家都知道,梁上植被茂密,风景怡人,是人们采风观光的好去处。梁上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县规格最高的墓葬——汉墓群。其实,黄花梁、汉墓群都与一座村庄紧密相联,因为它就在黄花梁北部,近在咫尺,这座村庄就是尚南头。

  怀仁县域内的村庄大部分是在明、清两代就已经定型,村庄名称的由来虽然名号百出,但大多是以开基始创者的名姓,或者是地理环境、特殊地标、山川、河流等为指代依托而产生的;而以人们日常生活习惯衍生出村庄名称的,唯有“尚南头”这个地方,而且据考证,尚南头还是全县村庄名称发端最早、历史最长的一个村庄名称。

  “传说中的幽州城,实际就是日中城,就是根据这个城,叫了个'尚南头’。”

  据村民讲,尚南头村名的由来还是与古日中城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日中城,考古发现应属东汉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介绍桑干河时就明确记载:“……桑干水又东,左合武州塞水、水出故城东南流出山,东有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在黄瓜阜北曲中。”

  古日中城位于金沙滩镇日中城村南一里处,千百年来,这里至今仍可清晰看到当年古城的轮廓。东西宽约620米,南北长约750米,残高处最高约3米,基宽约10米,墙体夯层清晰,厚约8厘米,夯层面上可见夯窝痕迹。特别是古城以南、以西两面城墙遗迹保留最多。城址内偏西南处还有一几百余平米的高台,考古界认为,此处是城池的中枢机构所在地、俗称“皇城”的遗址。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皇城?据村民讲,大城里面套小城,叫皇城,传说是穆桂英的点将台。据说,在四十多年前,这里还曾发现过一枚古印。

  考古人员曾在古日中城遗址中发现青铜箭镞和一方铜印,还有大量的陶器残片、残瓦,瓦分为板瓦、筒瓦、瓦当。现存于县文物管理所的两个瓦当的图纹,一个是四出如意头,另一个是模印阳文“富贵万岁”纹样。

  “北魏当年在大同建都,大同叫平城,后来史书上说(大同),北魏的皇帝又在平城南面建小平城,有史学家分析,小平城位置在哪,就是在日中城原址上增做的。日中城是东汉时候的,在东汉的夯土城里边发现了北魏的陶片,这个就可以推断北魏的小平城就是在日中城遗址上续建的。”

  此次古城遗址陶片的发现,同时也印证了小平城与古日中城的建筑年代关系,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在世纪之交的几年里,古城外发掘出许多汉墓,其中有两座大型的砖劵多室墓。我们知道,一般平民百姓的墓都是土坑单人葬,只有王侯贵族才能享有砖劵多室多人葬的葬式。

  2009年,考古人员在位于古日中城西、小东庄村南发掘出一座汉墓,汉墓残留长度30余米。除墓道之外,墓室中有甬道、前厅、中室、南北两个耳室、并列两个后室共6个空间,属于多人葬墓葬,共发现4具人骨架。

  墓葬虽早年被盗,墓室大都损毁,但从少量残留的原始青瓷残片,以及红黑两色的彩绘棺椁和大量的陶器皿残片上,可以想见出当年陪葬品的数量之多。墓道口还有一扇高约1.5米的石门和两根40公分的石门框,巨大的石门额也可证明墓葬规格非同一般,该墓葬成为迄今为止怀仁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墓葬。由此,不禁让人想象,这座古墓和它附近的古日中城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同时,进一步联想到,当年古日中城的社会、生活状况,俨然就是如今怀仁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文活动非凡。

  古日中城往南约一公里之处是雁门关外颇有名气的“黄花梁”;过去识字儿人不多,不知道字符只听其音,老百姓多称之为“花花儿梁”;史书上最早的文字记载,则又称作“黄瓜阜”、“黄瓜堆”、“黄花岭”。

  黄花梁在古日中城南,自西而东,如同古城的一道天然屏障。一道道梁连接着山阴、应州地界。梁上曾是古木参天望不到边。在梁下曾发现一座明嘉靖十六年(1537)《黄花寺造立石塔石墓诗文记》的石幢,上面写有“此塔墓石劵,赫照黄花岭高岗,三五处古庙墩台,在岭西南前面滩内海水二池,夏秋两季飞鹅耒湖”等石刻文字,向世人记述了当年黄花岭秀美宜人的风景。此外,梁上森林资源丰富,这里成为古城里的人们郊游散心、拾柴伐木的必选之地。

  通常,人们习惯把向北行称为“上”,如“上大同”,而往南则称为“下”,过去,怀仁去太原就叫“下关南”。但由于黄花梁横亘在古日中城眼前,海拔明显高于古城,这样,一反方向上的称谓习惯,就按照人们行动的态势---登高为上,走低为下的标准来称呼,把去黄花梁叫做“上南头”。

  在怀仁地域里的历史长河中,古日中城风光了多少年,由于怀仁历史文献稀缺,也没有详实的记载,朔同地区考古界推断,至少至唐代时仍有人烟。以后,黄花梁下渐次有了居民点,村庄的名称已悄然约定俗成称为---“上南头”,正德年间成书的《大同府志·堡寨》篇中就记得是“上南头村堡”;后代资料记录时没有按其名称由来准确用字,或者是文人笔下出于对黄花梁有一种无形的尊重、推崇之意,村庄的名称虽然发生了字面上的变化,但一个具有怀仁方言特色的村庄名称“尚南头”却流传至今。

  尚南头村紧挨黄花梁北,清代时,有一个通往候家岭方向的路经小村,名叫陈家庄,因为那里的人畜用水问题难以解决,村庄整体迁移至如今的尚南头村,年深日久,村庄渐成规模,陈姓一族也发展成为旺族。

  “那不是陈家庄的遗址就在那个地方,陈家庄为啥迁到尚南头了,尚南头为啥姓陈的多,陈家庄那会就是姓陈的,因为水最后移到尚南头了。”

  据村民讲,陈姓来到村里后,随着户数人丁的增多,逐渐分成了东户、西户、南户、北户四大门儿;东户和南户虽然分了户,但却是同一个祖宗,北户立祖的本是给东、南人家打长工,东家给其娶妻成家,后来顶起了北户一大门。如今陈姓一族可记的辈分有佳、天、盛、有、世、国、步、礼(光)、继、长、文、耀、武共13辈。“保安堂”、“和为贵”这两个如今仍然保留的砖雕门楼,还在向人们述说着村庄的历史——尚南头村庄不大,但却是一个文化村。

  如今,陈姓一族可记的辈分有佳、天、盛、有、世、国、步、礼(光)、继、长、文、耀、武共13辈。“保安堂”、“和为贵”这两个如今仍然保留的砖雕门楼,还在向人们述说着村庄的历史——尚南头村庄不大,但却是一个文化村。

  为了多出人才、保一方平安,村庄路北头西盖起了文昌阁,紧挨文昌阁又建了一座关帝庙。院落大殿坐北朝南五开间,双坡硬山顶,设前廊,山墙外的砖雕悬鱼和殿的正脊上的砖花,还有墀(chi二声)头砖雕精美。檐头上的一幅封侯挂印砖雕至今保存完好,真切表现了当初人们建庙时的心灵寄托。如今奶奶庙里东西山墙上42幅《封神演义》相关的壁画仍完好如初,有“圣母大战姜子牙”、“子牙岐山禳公明”等,正面是八幅条屏,其整体画作布局和尚希庄关帝庙壁画相似。

  大殿对面寺院南边是乐楼,乐楼前卷棚歇山式后接双坡硬山顶,外观上和县域内的乐楼相似,但是从里看,梁架结构不同寻常,一般的大梁都是顺着开间置放,而这座乐楼只横着放了一根。就此成为朔同地区乐楼梁架构置的孤例。

  有一句成语叫“偷梁换柱”,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这里传说倒成了真。这座乐楼是由建造盐丰营乐楼的木匠贾义造的。传说当年盐丰营乐楼建起后,非常壮观,尚南头村也请来了贾师傅,但是只有一根柁(duo),贾师傅说有办法,于是别出心裁,突破传统的梁架设计支起了大架,人们称奇之余又发现前面四根大柱有些细,贾师傅没做声,人们中午散工回家吃饭。可是起晌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四根柱子,原来是细柱子。怕吃架不住。人家自己给换了,下午人来了,人家都换完了。

  人们吃惊之余,相信这偷梁换柱是可以做到的。

  黄花梁上的林木传说都修了应州木塔,现在,这里已无参天古木,但依然岗峁相连,保留着最原始的地貌。

  夕阳余晖中,几座古代烽燧抹上了一层古铜色,静静地守候在制高点处,似乎感到几丝荒凉,不禁让人体味出传说中金沙滩古战场的意蕴来。

  西边就是传说中与杨家将相关联的两狼山,东面是国营林场的苗木区,现已恢复了当年的林木葱茏。微风乍起,松涛碧浪无边无垠,村庄环境美不胜收。

  “这是黄花梁的五龙岗,五龙岗有黄花寺,那会有句顺口溜,叫“上了黄花梁,两眼泪汪汪”。

  除了五龙岗,梁上原来还有奶奶庙、老汉头、簸箕掌等等,但令人瞩目的还有村西南处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沙滩汉墓群”。汉墓群虽然冠以一个“金沙滩”的姓,但它确实就在尚南头的地界中,为尚南头平添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尚南头村偏西南的坡梁上有几十座硕大的汉墓封土堆,最大的周长有50多米,10余米高。千百年来,这些汉墓默默守候着古日中城“先民上南头”那段历史,也任凭后代民间传说对它进行演义。

  历史发展到今天,汉墓群俨然成为尚南头村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陈光普整整为它守望了二十年。

  虽年过古稀,但每每谈起一幕幕往事,老人依然精气十足,话语不断。陈光普曾任村干部多年。上世纪末,刚刚成立的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来到尚南头村对汉墓群进行调查,找到了时任村支部书记的陈光普,文管所的同志没有做太多工作,陈光普很快就答应,愿意承担起保护汉墓群的工作。

  这份业余的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如今,村里的领导职务早已辞去,但这份业余工作的担子仍在肩上。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夏不避三伏,冬不怯三九,一柄钢叉陪伴着他,一个身影经常出现在墓葬区。就是这个警惕巡查的身影逼退了多少形迹可疑者的鹰视,把一些对古墓窥探幽灵的恶念给吓了回去。

  陈光普心里一直有一个承诺,那就是一个尚南头村民的责任。然而,对汉墓群的保护就是保护了将近两千多年的怀仁文化,也保护了千年古村尚南头的文化传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