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背影

小时候,很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就是《西游记》,但最喜欢的角色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常为孙悟空的机智、勇敢、有本事叫好。那时,就是做梦,想到的也是要成为像孙悟空那样的人。后来,才知道《西游记》的主角应是唐僧玄奘,小说歌颂的也是那种为了取得真经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其实,《西游记》一部分源于民间传说,一部分源于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真实记录了玄奘西行见闻。前段时间,看了电影《玄奘大师》之后,很受感动。电影《玄奘大师》详实地回顾了玄奘波澜壮阔的一生,还原了玄奘真实的一生,我也深深感到大师的伟大!

玄奘大师是河南洛阳人,俗姓名陈祎,家学深厚,聪慧超人,但少年家境变故,十岁时父母早亡,不得已遁入空门。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于洛阳净土寺出家。后四处参学,讲经说法,得众多名师传授,学识渊博。对当时佛教争论不得所经,听闻印度有那烂陀寺《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遂发愿西行求法。但那时的唐朝刚建立,各地并不太平,为了维护和平秩序,唐朝政府严禁老百姓无序流动,更容不得玄奘西行了。无奈之下,公元627年,玄奘跟随逃难的难民走出西门,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西域、翻越葱岭、横穿中亚,历经磨难,远比《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的艰辛,还要真实,残酷!西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坚定的毅力和智慧与现实交锋的过程,四年之后,玄奘终于抵达印度。在印度,玄奘大师刻苦学习,成就非凡,得到了印度佛教界的认可,而后回国,终生沉浸于经卷翻译过程,一直到生命的终结。玄奘大师去世时,长安城百万人远走相送。

很多人评价说,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是空前绝后的一代大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玄奘也是中印两国友好的化身,印度历史学家Ali说,“如果没有玄奘,重建印度史几乎是不可能的。”

透过大师的身后,我看到了伟岸的背影!

活着,就要追寻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根本哲学追问在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终极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无关紧要、漫不经心,但是却关系着人生的根本。有一句话说“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只有认清自己,才会找寻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才会成为自己,成就自己。玄奘在青年时期就认定一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探得人生的究竟,于是终生追寻,百折不挠,不离不弃!记得影片中一个境头,玄奘来到印度佛祖当年成道之日,想到当年佛祖几经挫折,终究悟得真理,学佛之风盛行,弟子遍天下。而今,再访旧地时,印度佛教已渐趋衰微,不由悲从心起,涕泗横流,感叹生不逢时,无缘于佛祖相遇。这种追寻人生究竟的探索精神令人感动,多少人活着只是为了有口饭吃,何曾想过人生的意义?玄奘10岁出家之后,一直为寻求人生真谛而奔波,他的心头只有一个念头,成佛,寻求真理,由此,甚至不惜违背国家法律潜逃出境。而学成之后,又依然回国,传播善知识。他之所以那么坚定,那么果敢,就是心里存在一个目标,追寻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为自己而活,才能活得出彩,活得有意义。

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要左右徘徊,心存顾虑。“人生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玄奘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这样。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不怕苦,连命在不顾惜。为了取得真经,跋涉千山万水,比《西游记》的取经过程还要艰辛。为了求得真经,他想方设法,心存一处,在翻译佛经时,他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得到皇上的支持,这项浩大的工作才能得以完成,于是,他就想法取得皇家的认可。其实,无论是吃苦,还是用心,关键在于心存一处,专心致志,如此,才会取得真经,终成正果。玄奘大师给我的启示是:生命是个过程,有发端,就有结束。活着,就要洗得恣肆,活得妖娆,活出自己的风范,不不能贪图享受,斤斤计较,能无端消耗自己的心血,要把精力全部用在人生的使命上。就像一朵花,绽放自己的应有的色彩;像一颗树,长成自己的样子。

活着,就要活出自己的姿态。读《了凡四训》,懂得“命”和“运”的不同。人生很多是先天注定的,人为几乎无法改变,这就是人生的局限性。但是,也有很多“运”的成份,只要一心向上、向善,很多因缘也会悄然转变。我们活着,就要认识到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然后,尽力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就要安于当下,心存一念,一点点地做下去,最终成为自己。

1802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