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的我们:从“我是谁”开始建立持久的优势

生活中,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谁,但是很多人不清楚在职场中“自己是谁”,更不不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任务”,难免不断碰壁。

一旦切换到职场环境,每个人都需要清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职责,而且这个定位是随着工作范围和接触人员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如果有这样固化不变的认知,在职场中很容易碰壁,最后会自我怀疑:“以前的方法,现在怎么不行了?我得罪谁了?我做错了什么?”

职场的自我定位高于一切

一个职场故事

H是以前部门的一个同事,做宣传工作。

刚开始的两个季度负责论坛的交流,有时候他也参加行业论坛的演讲,要扮演行业大咖的角色。

作为这个方向和领域中的接口人,他工作做得很到位,口碑很好。

到了第四季度,公司的宣传导向变化了,需要更多接触客户,并向客户直接宣传品牌并推动解决方案的落地,原来那种面向媒体的策略要快速调整为面向客户。这个时候,要扮演的是领域专家的角色。

他的定位一直没有调整过来,在客户那里依然采用行业大咖的视角和交流方式,结果被客户认为“不接地气,不在一个频道上。”绩效可想而知。

一次和他闲聊的时候,他说自己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要求了,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

他说:“昨天又被领导批评了,去某省客户那里交流,效果很差,我给出的方案不符合他们的要求。”

“部门的导向变了,你以前搞宣传,主要是讲趋势、讲方向,现在搞方案,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做出定制化的方案出来,确实和你擅长的方向不一样。”

“对啊,感觉自己快走到头了。”

“重新分析一下自己的角色定色吧,尽可能地调整过来,毕竟你在这个行业做了好长时间,如果贸然离开,对自己、对部门都是损失。”

H最后还是申请调到其他部门了,继续去做他擅长的宣传工作。只是需要重新开始积累新部门的业务知识。

他的问题是:前期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变了,后期不清楚如何适应这个岗位,所以离开这个部门就是一个必然选择了。

我是谁?我是职责定义的角色

清晰地明白当前岗位的要求,这是工作的基础,也是职业发展的前提。

  • 如果你是学校的授课老师,那么你的角色就是“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绝不会是“学校未来十五年的规划者”,那是校长的职责。

  • 如果你是运动员,那么你的角色就是不断获得奖项,不用去操心“运动场地的地板有问题了,应该如何修补”,那是运动场管理员的职责。

  • 如果你是公交车司机,那么安全、有序、快速地完成每一次的出车是职责。维护交通规则是交警的工作。

  • 如果你是销售人员,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方案和服务是你的职责,至于如何安装和调试,是维护工程师要考虑的事情。

  • 如果你是CEO,你要考虑公司的战略方向,不用去管某个员工迟到早退的事情,那是考勤部门的工作。

但是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对身边的事情关注太多,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所在。

某公司的技术主管一直对清洁工不满意,每次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到办公区到处转转,如果发现某个地方没有清理好,就将清洁工拉过来训斥一顿。

最后的结果也很清晰,他被降职了,因为公司用技术主管的薪水来雇佣他,不是让他干清洁工的事情,如果他喜欢清洁的工作,就给他发清洁工的工资。

这是典型的“德不配位”,他的内心定位与他的实际岗位配不上,如果他自己不及时调整,一定是岗位被调整。

知道我是谁,才能够正确起步

知道我是谁,就是确定工作边界

可能很多岗位的职责比较模糊,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容易理清自己的职责范围,那么就先从最小集开始,即先确定最小的工作范围,设定一个工作边界。

这样的好处是,确定工作范围后,我们心中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会增加很多,边界的模糊会消耗我们大量的心神去探测和尝试,浪费太多的精力,不利于聚焦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调整这个工作范围,尽可能不要与其他同事的工作重叠,如果出现重叠,就将重叠部分纳入到你的工作范围中来。

有人会说:“我做重叠范围的工作,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吗?”

事实上,职场中的一条明规则就是“做得越多,得到越多”。这与传统认知上的“做得越多,错得越多”是相不同的,企业最欢迎的是有担当、能做事的员工,而不是缩在自己的工位上只做极小范围工作的人。

这样说吧,如果出现“做得越多,惩罚越多”的现象,那么就应该考虑是否换个企业了。

做得越多,收获越多

实际上,如果你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广,那么就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升职、要么加薪。

因为工作范围越来越广,意味着你的绩效是得到认可的,任务的完成都是完美的,否则的话,一定有领导来阻止你、限定你的工作范围,你连扩大工作范围的机会都没有。

职场是一条长跑之路,进入这个跑道后,不用急着上手就干活,而是先了解“我这个岗位应该干什么”,而不是“我这个任务应该干什么”,有了这个认知,一定比别人跑得快

我进华为时,刚开始做的是软件测试的工作,当时抱着“将任务快点搞定,这样才能体现我的价值”的想法,结果自己的工作总是差那么点意思,发现了很多测试问题,但是绩效上不去。

自己也不清楚倒是哪里出问题了,后来在一位老员工的指点之下,才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

重新了解自己的工作背景、责任范围后,我开始学习业务知识,深层次了解业务逻辑,测试出来的问题数减少了,但是发现的问题层级有了很大提高,很多隐藏很深的问题被逐一发现,个人绩效也得到了提升。

知道在职场中自己是谁,知道该做什么,就走上了职业的快车道,而且是不断加速的快车道。

总结

进入职场的正确发展逻辑是“了解自己的定位和职责,然后再在这个宏观格局中完成任务”。

如果工作的范围比较模糊,可以先定义一个最小集,在实践中逐步扩大,秉承“做得越多、得到越多”的理念,职业之路如通天坦途。

你是谁,优于“我该怎么做”。

阅读后的建议:

1、分享一下你的职场故事,你的最初感悟和收获

2、关注镭师兄,更多互动和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