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寫的情书如此瀟灑
书法中少见有写爱情。但少,不能说没有。晚唐时,《张好好诗卷》,便是个中绝品。书者为晚唐大诗人杜牧。
此卷历经宋元明诸家递藏,清入内府,后被溥仪带出宫流落民间,经由大藏家张伯驹先生购得后献给国家。《宣和书谱》说:杜牧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也说: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
行草墨迹《张好好诗》,现藏故宫博物院。杜牧太和八年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是在南昌沈传师的府上认识的。当时的的杜牧尚未成家,风流倜傥,而张好好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参加宴会时两人经常见面,张好好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爱上张好好的色艺双绝。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本应该留下一段佳话,让人没想到的是,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很快纳她为妾。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认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
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
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
张好好出嫁时留下此诗,从此一入侯门。后杜牧在长安抑郁而死,张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瞒了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相爱与别离的万般凄楚,竟自尽于杜牧坟前。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人称杜十三。他喜欢兵法,曾著《孙子》注解,竟然也是十三篇。而他最喜欢的女孩子,也多是像张好好那样十三岁的小萝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张好好诗全文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离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李商隐评价好友杜牧: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张好好诗》虽然是写给一个女孩子的,但其中流露的情感,却适用于每个男人对女人的倾诉。
读《张好好诗》,读到最后不是伤心,而是感动。人终将老去,或必须分离,但我永远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记得你当年最动人的模样。
杜牧《张好好诗》全卷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