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汉纪BC202:巨大利益下一切皆可践踏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五年 前202年
秋,七月,立黥布为淮南王。
八月,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
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
是岁,以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昌,苛从弟也。
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译文】秋季,七月,立英布为淮南王。
八月,北貉燕人赠送勇猛的骑兵帮助汉。
汉王令:士卒不幸战死的,官府提供衣被棺材,转送回家。四方归附。
这一年,以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是周苛的堂弟。
项羽自知缺少帮助;粮食吃完了,韩信又进兵攻打楚国,项羽担忧。汉朝派侯公劝说项羽,请求放回太公。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以鸿沟为楚河汉界。
九月,楚军送回太公、吕后,率兵解围东归。汉王想西归,张良、陈平说:“汉有天下大半,而各诸侯国都依附;楚兵疲粮尽,这是上天要灭亡项羽的时候了。现在不攻击项羽,这就是养虎自留后患啊。”汉王听从了二人的意见。
【解析】七月立英布为淮南王,目的是进一步收拢诸侯的心,告诉彭越、韩信、张耳、臧荼等诸侯王:“汉王对朋友说话算数,说到做到。”
八月,找北貉燕人补充了勇猛的外族骑兵,进一步增强汉骑的战斗力。
同年,下达抚军令,安定人心,鼓励士兵英勇作战。
接着,提拔周苛的堂弟周昌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意在奖赏周苛的功劳,荥阳城破,周苛掩护刘邦逃跑,自己被俘虏,宁死不屈,活活被烧死。提拔周昌,则是为了鼓励将领英勇不屈。
一套操作下来,透露了一个信息:汉王准备打大仗了!这套操作,其实就是在做战前准备。
结果,一套操作下来,刘邦回头就去找项羽议和,要求放回太公、吕后。
项羽粮尽,急着回去种田发育,想存够粮食再回来和刘邦比划比划,也乐意议和,便痛快的答应了,于是双方妥协,以鸿沟为楚河汉界,各回各家。
刘邦好不容易把项羽拖得精疲力尽,缺衣少食,机会难得,刘邦是真想和项羽议和吗?
如果真想和项羽议和,何必在七八月份,做那一套战前准备。准备完了就去找项羽议和?
如果不同意议和,为何要在项羽没粮时,找项羽议和?
如果不同意议和,为何要解兵东归?
如果同意议和,为什么又要同意张良、陈平的建议,追击项羽?
我认为:议和只是借口,偷袭才是目的。利用议和,使项羽放松警惕,趁你病,要你命。
项羽没有军粮就无法坚守城池,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车辆,刘邦打不过时可以跑到坚城里固守待变,因为他有粮食供应系统。
可项羽由于没有粮食,如果打了败仗,不能进城,因为楚地的粮食都被项羽在之前搜刮完了,进了城也是守不了几天就要跑路。这是项羽被刘邦一路追到垓下的原因。
至于刘邦想解兵西归,只是不想让自己的不守信用的嘴脸暴露的那么明显,戏都安排好了,张良、陈平肯定会劝谏的。一个黑脸,一个白脸。
如果战事不利,刘邦可以说受张良陈平蒙蔽,一时糊涂,不是自己的主意,把这两哥们拉出来承担主要责任。
如果战事顺利,那就是一战灭项羽而王天下。拿到失信行为的最终解释权,怎么洗白取决于刘邦。
比如说可以解释为:你不仁,所以我不义。因为项羽曾经在荥阳对话时暗算过刘邦,把失信行为附加一个前提条件,也就显得不那么卑鄙了,最多算是以卑鄙手段对付卑鄙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任何承诺都靠不住,不到万不得已,永远别相信对手的承诺。
要持术不持信,把主动权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