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究竟是怎么读书的?像《弟子规》这类书籍,很少有人会看

很多人小时候都不喜欢上学,认为学校只会限制自己的行动,一点都不好玩。殊不知,相比于古人,我们现代人的读书环境已经好太多了。

古代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读书,因为,男孩子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很多父母会选择让他们去干活。“负薪读书”讲的就是汉代一个叫翁子的人,因为家里穷,没钱读书,但是,因其喜欢读书,只能经常背着柴火,卖柴为生,一边走路,一边读书。 这说明,在古代如果家里太穷是读不起书的,而且,古代可没有什么贫困补助。不过,能去读书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能不能读出个名堂出来。古代的录取率可比现在低得多,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什么也没得到。比如:我们初中课本中熟悉的孔乙己,一辈子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没捞到。 更何况,就算考中秀才,那也只是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后面考举人、贡士更难,至于日后能不能做官光宗耀祖,就得看运气了。

那么,古人究竟是怎么读书的呢? 最近几年突然流行起“国学风”来了,出现了不少“国学学堂”,有的老师就拿出一本《弟子规》让学生诵读,以此作为开蒙读物。其实,并非如此,《弟子规》出现在清代,是清朝一个屡试不中的穷酸秀才李毓秀所写的三言韵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所以,古人根本不会拿它当启蒙书籍。 古代主要的启蒙书是“千三百”。五岁左右进入私塾,先生会要求学生先抄三遍《千字文》,之后再诵读《三字经》、《百家姓》。这算是最基本的“认字”阶段,学完“千三百”再学《声律启蒙》、《千家诗》等等。这才算完成了学习的准备阶段,等开始学习四书五经才算学习真正开始了。

这里,介绍完学什么,我们再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学的。 古人读书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朗读,接着是背诵,随后默写,最后才是训解。 这和我们现在的好像不太一样,因为,现在我们讲究理解记忆,一般会先训解,然后,再默写。不过,不管怎样,反正默写是逃不掉的。 古人背诵的内容量非常大,“三百千”、“四书五经”这些都是背诵的范围,除了这些,《史记》、《汉书》也是必修课,所以,会背书是走向成功的必通之路。这些课程二十岁前就应该完成,不然,你就算是一个年纪大的后生了。 等这些全部搞完,接下来,你就要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是想做官,还是不慕名利,专心治学,成为儒学大师。如果,想做官,就要去考进士,拿到官场的敲门砖;如果,想当大师,就要著书立说,即:古人所说的“立言”。

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始于隋朝,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唐代规定:考试内容以经学为主,诗词为辅。后世逐渐把诗词去掉,只考经学了。并且,在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 当然,有文考也有武考,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等等。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宋徽宗授武状元),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进士)等等。

那么,什么是经学? 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是,在中国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就成了《四书》和《十三经》,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四书五经”。这始于汉武帝建立的太学,以这些儒家经典教育太学生。 “经”本意是指纵线,和经纬度那个“经”的意义差不多,古人由此把“经”引申为“天地法则,人伦纲理”。唐宋时考试侧重于《五经》,明清两代则更青睐《四书》。值得一提的是,经学是特指儒家经典,《道德经》、《南华经》此类道教书籍和一些佛教经书并不属于经学一类。 所以说,“经学”就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其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更是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史料,算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古人读书的途径有两个: 一个是上私塾; 一个是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教书。 《红楼梦》中的贾家,就有自己的私塾供自家子弟学习,一般的乡绅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去私塾读书考取功名。两宋期间,儒学发展为理学,文化发展繁荣,书院开始出现。比如:著名的“岳麓书院”就建于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和张试曾经在这里进行过一场著名的论学,来听讲的人不绝于道。不过,这个时候的书院主要是用来治学,研究学问的,并不以考试为目的。 到了明清时期,书院渐渐的变多了,基本每个省都能有几家。书院的负责人一般由一些出名的儒学家担任,可以是当朝大官,也可以是地方名士。而且明清时期,地位显赫的官员一般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造诣。例如:明代的王阳明、张居正等人。

现在大家都批判高考如同科举制,限制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古代,科举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跃上更高阶级的唯一道路。我们大多数人出生普通,起点比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不知低了多少。而高考算是比较公平的一次比试了,所以,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不被社会淘汰。 参考资料: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

(0)

相关推荐

  • 《经学的转变》

    如果说<十三经注疏>代表了从汉到唐的经学研究成果,是两汉以来传注体和义疏体的结合,是治经学.儒学的必读的基本典籍.那么,宋元人的"四书五经"注释系统,则是以理学治经的成 ...

  • 看看古代学校一一恭城书院

    2019年12月12日随宝中旅游团去通道少数民族风情游.在体验了淳朴热闹的长龙宴.逗逼风趣的名曰<高山流水>的喝酒法,及侗乡特有的竹杆舞后,第二天我们来到会同坪村,这里有粟裕将军的纪念馆. ...

  • 科举时代宁海的读书氛围

    科举时代宁海的读书氛围 ◎应可军 宁海县,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南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和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东临象山县,南界台州市三门县,西靠台州市天台县.绍兴市新昌 ...

  • 读书的三大效用,后两项很少有人提及

    在我看来,读书的作用有三:一是厚植学养,二是强健心灵,三是提高修养. 厚植学养.读书可以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厚植学养.比如教学<乡土中国>,礼俗社会.无讼社会.长老统治是重要概念,如何讲清 ...

  • 弟子规 | 什么叫兄弟?很多人其实没有“做到位”!

    /有奖读书,请从公众号菜单进入/ 生活中,兄弟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很多人为了表示和对方关系亲近,都会喊对方为"兄弟".因为兄弟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子女以外,兄 ...

  • 谦敬词——古人的说话用语,现在很少有人用了!

    印谱印人印讯 谦词 所谓谦词,就是表示谦虚的言辞.所谓敬词,是指敬称他人或与他人有关的人和事时所用的词.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谦词敬语. "拙"字一族: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 拙笔: ...

  • 古人常说:“三妻四妾”,分别指哪三妻?哪四妾?很少有人知道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影视剧还是一些书籍小说所描述的古代男子,是不是都有着三妻四妾的标签,确实!在我国古代,男子一夫多妻是很普遍的一个社会现象.现在国家都施行的一夫一妻制度,并且好多人连这个条件都不 ...

  • 你觉着炽热支配者究竟哪里不如辉月,为什么很少有人愿意出呢

    「炽热支配者」有护盾,有净化,有加速:「辉月」有无敌,有冷却缩减,看起来两件装备是半斤八两. 可事实上愿意出炽热支配者的英雄却没几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炽热支配者究竟输在了哪里? 为啥炽热支配者出的人 ...

  • 古人喝酒时,一喝就是几坛,很少有人会醉,他们的酒到底几度?

    古人有一句话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意思是喝着美酒,畅聊人生,跳舞唱歌,人生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要在这段时间里去建功立业,也指及时行乐.也可以看出古人日常的生活消遣就是喝酒和歌舞. ...

  • 古人究竟爱不爱“汪星人”?

    克勒门 一个在上海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的文化沙龙. 2月10日,我们"克勒门"与上海博物馆第三次牵起了手.这一回,我们从家门口的博物馆里竟然找到了许多"汪星人" ...

  • 《读书》诗词26首:借古人名句,激励读书

    读书时与智者的对话,是与古人的交流,是陶冶情操的良药,是净化心灵的法宝.俗话说,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书籍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绝,才能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下面分享 ...

  • 你有没有想过,究竟为什么而读书?

           古之学者必有师,然今每每阅"央视夜读",令人有悦心之醉,有如醍醐之醒脑.其实读书之用,无外乎充实于自己,作用于社会,服务于家国.     全国大中小学陆续迎来了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