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葡萄红艳艳》,黄准为《苗家儿女》写的歌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1LzAyMTgvMjIxMjczMjM2XzFfMjAyMTA1MDIwNjAwMDg3Njg=.jpg)
周民震
1954年周民震从部队转业到广西文化局。这一时期他在创作小说、散文的同时,开始酝酿电影剧本创作。1956年,他在南宁听了夏衍所作的有关电影创作的报告激动不已。在夏衍的鼓励下,他于当年发表了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政仇记》。不久,他又去广西大苗山深入生活,写出文学剧本《森林之鹰》。这个剧本被电影厂改名为《苗家儿女》,于建国十周年时搬上银幕,成为壮族作家创作的第一部反映广西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
《苗家儿女》是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1957年底开机。之前选定的导演因故未能执导,陶金先生被派来接力。在刚刚的“反右”运动中电影厂派到陶金身边收集他右派言论的汤化达没有“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而且力保陶金不被化成“右派”。不过陶金的太太和女婿入了右派名单,受到了惩处。陶导演在这样的变故下接拍《苗家儿女》,只求别出错儿,其他的也不敢想太多。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1LzAyMTgvMjIxMjczMjM2XzJfMjAyMTA1MDIwNjAwMDg4NjI=.jpg)
陶金
黄准女士当时属于天马厂的作曲家,在完成了本单位的创作任务后方才赶到江南厂。她拿到剧本后发现作者安排了不少插曲,她本是干声乐出身,这样的创作任务她很乐意做。影片中至少有五支插曲,其中的《采香菇》因为片长的缘故被导演剪辑掉了,留在拷贝里的其他歌曲,传唱度属《满山的葡萄红艳艳》最好,现在仍在传唱。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1LzAyMTgvMjIxMjczMjM2XzNfMjAyMTA1MDIwNjAwMDk1MzQ=.jpg)
黄准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1LzAyMTgvMjIxMjczMjM2XzRfMjAyMTA1MDIwNjAwMDk5NDA=.jpg)
《满山葡萄红艳艳》是一首充满着浓郁苗族风味的情歌对唱,它由三段歌词组成。歌词写作参照民歌的写法,以葡萄作为青年男女传情的信物起兴,用“天晴”的“晴”字代表同音的“情”,以表达彼此的感情。歌曲由男女对唱与重唱两部分组成。后半段是男女声重唱,情绪变得开朗明确,表达他们对于爱的期盼。歌曲采用传统的羽调式,柔和抒情,前半段结束的时候,以一个小小的转调,把音域向上挑了一下,造成一个小小的感情激荡,但又很快转回原来的调式,在柔和的情调上结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配唱者 金钟鸣 孙经信的录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影片是在广西苗族聚居地实地取景,有人说这也是第一部对准苗族生活的影片,不过那时候反映少数民族搞建设、抓敌特的电影套路近似。情节搞不好还容易记混了,倒是里面的插曲,由于多数是作曲家实地采风后创作的,个性比较鲜明。很多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影插曲能够传唱到现在也就不难理解了。
张振富、耿莲凤的版本被好多自媒体称作“原唱”
柳石明与鞠敬伟这个版本我记得是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苗家,吹芦笙
这场景在影片中出现过
影片的故事发生地大苗山,当年啥样不知道。国家民委公众号2019年的介绍:
融水苗族自治县俗称“大苗山”,成立于1952年,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13个民族,总人口约52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也是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公众号:国家民委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丨广西“大苗山”打通乡村路 敲开致富门
2020年,这里脱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融水苗族自治县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