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大经典你知道么……

传统中医十大经典著作,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科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十部经典著作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前六部又可以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其中:《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合称《伤寒杂病论》。

《素问》、《灵枢》解  析

《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藏象(解剖生理)、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历病机、诊断、辩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灵枢》与《素问》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俞穴、针灸等。该书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针法原理,成为中医理论和针灸学发展的核心,始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黄帝内经太素》《难经》解  析

《黄帝内经太素》为隋·杨上善撰,共30卷,是首部分类编纂整理、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著作。全书按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19类重新编次注释。

《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神农本草经》《华氏中藏经》解  析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为三卷,书中收载了药物365种,包含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灵芝;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无毒或有毒,斟酌服用,如知母、丹参;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多有毒,不可久服,如巴豆、大黄。

《中藏经》托名华佗所作;是一本脏腑辨证专书。作者不仅对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辨证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而且全书均体现了以脏腑为核心的辨证思想。《中藏经》 对脏腑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它对病的划分上,其以脏腑分证的手法主要有三。而更重要的是该书具体的脏腑辨证方法:脏腑辨证首论阴阳;虚实寒热,脏腑有别;外感内伤,辨从脏腑;以脏气为根本判别预后。《中藏经》上、下两卷共载医论49篇,上卷以内科杂病为主,分论阴阳、寒热、虚实脉法,脏腑辨证,传尸、痹证、中风、痈疽、水肿、诸淋等内容,下卷列诸病治方60首。

《伤寒论》《难经》解  析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共十卷、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论述了伤寒等外感热性病的病理、诊断、治疗及用药。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它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著。共六卷二十五篇,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等四十多种杂病的治疗方法一百三十九条,二百六十二方,以脏腑经络学说作为基本论点,重视内脏间的整体联系性,强调保持人体的正气,同时也不忽视去邪,被古今医家赞誉为“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针灸甲乙经》《脉经》解  析

《针灸甲乙经》全书12卷,共128篇,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瘧、黄胆、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卷一论脏腑、气血津液,卷二论经络,卷三论腧穴,卷四论脉诊,卷五论刺灸法,卷六论病因病机,卷七至卷十二论临床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全书按基础理论、经络腧穴、诊断、刺灸操作、临床治疗的次序编排,系统而有条理。

《脉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第一次把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 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根据形体辨别,阐明其所主病证,结合望、闻、问三诊加以研究。虽然《脉经》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也把它当作必修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