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让人羡慕也是福
那天回学校,走进教研组办公室,一位正在改作业的同事抬头说:“真羡慕你啊,退休的人,可以不必工作了!我们哪一天能像你一样就好了!”他这一羡慕,让我想起头一天远在杭州的金老师打电话过来,问我每天在做什么,我说周一老年大学读书,周二退教协会开会,周三社区里有活动,周四……他就说了一句:“真羡慕你啊,退休了还能那么忙碌!”我就想,工作着的人羡慕我,没工作的人也羡慕我,我居然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了!早就听说过“围城外的人想进去,围城中的人想出来”,莫非“工作”也是一座围城?
前者羡慕我,我非常理解,因为我正是从那无休无止的繁重“工作”中走出来的。想当年,每天清早七点前走进课堂,一直忙碌到五六点钟才回家,冬季天亮得晚、黑得早,每天早上可以“抬头望见启明星”,下班可以欣赏“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如果轮到夜晚下班级管理,那就要等到九点半才算下班。记得有一夜回家半路上,我的汽车出了点小毛病,趴在马路上不肯动弹了。想找个人来帮忙,竟等了半小时才见到一个大哥!如今那些每天还在这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同事,哪一个不想早日回大后方呢?
那么,可以不必工作的人,为什么反而羡慕我的忙碌呢?我怎么也想不出所以然,于是就退一步去设身处地。我想到了即将退休时,我居然神差鬼使地设法去谋了一个“返聘”的岗位,以便可以有继续“上班”的机会。之所以出了这个办公室又走进那个办公室,是因为我适应不了“没事做”的空虚;之所以三年后我离开了那个单位,是因为后来我发现,即使不去上班,我也已经大有事可做。正因为我每天还能忙忙碌碌,才体会到尽管已经近黄昏了,夕阳还是那样的“无限好”。我又来了个假设:如果现在我所有正在忙的事都不必忙了,肩上没有一点压力了,“无债一身轻”,我会怎样?——不必上老年大学、不必去退教协会、不必去爬山看水、甚至也不必赴朋友之约……天哪,那我每天该如何来打发时间呢?难道就坐在太阳下一遍又一遍地数手指?
记得很早很早的时候读过一本小说,是我们浙江的女作家陈学昭写的,书名是《工作着是美丽的》。小说的内容已淡忘,但这书名却一直记在心里。是的,工作,不单单为了谋生,工作着,是美丽的。
不说远的,我的同事中就有这样的人。他家里非常有钱,他完全可以凭此享受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不必来学校挣这一点点工资,不必如此早出晚归劳心费神。可是,他却还和别人一样地争强好胜,一样地写论文、上公开课,一样地批作业、讲试卷,一样地进行家庭访问……非常有钱的他还这样做,不就是因为“工作着是美丽的”吗?
这样想来,那些还奋战在“前线”的人之所以羡慕我,其实不是因为我“不用工作”,而是不必“那么紧张地工作”。我退休以后,毕竟没有了如退休前那样的太大的压力,现在的工作只是使我能从中获取快乐。我做事是做我自己喜欢的行当,我学习是学我想要学的知识,我唱歌是唱我爱唱的曲儿,我写文章是写我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我旅游是去我喜欢去的地方……这才是值得羡慕的。有首歌说“时间都去哪儿了”,无论是谁,你总要能说出一个安放时间的地方。试想,如果真有人完全无所事事,他手上攒着满把的时间没地方花,却每天闲在家里,你会羡慕他吗?
总而言之,退休了的我正被很多人羡慕着。能让人羡慕,我很幸福。
静静地蜷在床角捧着这本书。阿米尔终于有勇气追寻那只折射着人性光辉的风筝。
本栏目编辑:宋蔷
特别提醒:本作品打赏的全部金额都归于作者本人,因无法更换打赏头像,望谅解。
作者简介:张仿治,1949年出生,浙江省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首批学科骨干。已退休。因所学是中文专业,退休后寻思,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动笔写点东西以自娱。于是近几年陆续在报刊发些小说、散文,并出版有散文集《一个榫头一个眼》、《米饭为什么这样香》、《悠然见菜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