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已成难守的孤城,10万守军急于突围,为何高层都不支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编辑搜图
▲辽沈战役形势图
1948年3月上旬,随着交通枢纽四平城的陷落和永吉的放弃,国民党军在吉林省境内已经仅剩省会长春这1座城市,与沈阳和关内陆区的联系也被彻底切断,彻底沦为孤城,周边数百里全都是解放区。如此形势下,连坐镇长春指挥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也心灰意冷,几次借口胃病发作,想要离开长春到北平去养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编辑搜图
▲长春守将郑洞国
长春城内粮尽援绝
对郑洞国养病的请求,蒋介石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都不同意,还硬要他兼任了吉林省主席,并将驻长春的第60军、新7军等部合编为第1兵团,由郑洞国兼任了兵团司令等职,将其和长春紧紧绑在了一起。5月下旬,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集中数十万主力渡过松花江,断绝了长春城的内外交通,城内的粮食等物资补给都只能依靠空中运输。
可惜,当时长春内有50万居民,加上军队、军官眷属及公职人员等将近70万人,每天需要海量的粮食才能勉强维持,而每天投入空运的飞机仅十余架,后来是七八架、两三架,加上空军部队在长春驻防时与守军曾有过矛盾,因此空投时故意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许多粮食被投入居民区引起哄抢,有的还落到了围城的解放军阵地上。落到守军空投场地内的,不过是杯水车薪。
守军内部待遇悬殊
郑洞国命市长尚传道在市内进行了户口清查和余粮登记,发现仅能维持到7月底。军队方面虽然相对充足一些,但却分配不均,导致内部矛盾重重。如:长期驻扎长春的新7军除了原有补给外,从3月下旬到5月下旬之间先后采购300斤军粮,还购买了一批大豆、豆饼来喂马。
刚刚从永吉撤来的第60军就惨了点儿,撤退路上辎重尽失,城内又毫无储备,只能现买现吃,刚开始还能吃上豆饼掺高粱米,后来只能到酒坊去挖陈年酒糟,再后来酒糟也没有了,只能去抢。以至于在60军防区内,一见到哪家居民烟囱冒烟就冲进去抢夺,弄得老百姓有粮食也不敢举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编辑搜图
▲“暂编师”多系“满洲国”伪军改编
一旦脱离城防,部队必定溃散
如此窘境,长春城内上至郑洞国,下至基层官兵,都知道坚守无望,仅突围一途。但他发动各军师长官联名发电报给南京的蒋介石,但蒋考虑长春毕竟曾是伪“满洲国”首都,贸然放弃必定对国际影响很大,而且可以牵制东北野战军,因此下令部队继续坚守,以待他派大军前来救援。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蒋介石下达了“杀民养军”的命令,即将城内百姓一切粮食物资没收,不许私人买卖,然后计口授粮、按人分配,渡过难关。
在沈阳的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也不支持放弃长春,认为当初第60军从永吉撤往长春,区区百余公里,东野主力又在围攻四平,依然让60军辎重尽弃,担任后卫的182师几乎全军覆没。此番,长春10万守军,保安第11、12支队及临时编成的2个骑兵旅等乌合之众就有4万,一旦出城必定溃散;新7军、60军6个师里,有3个师系“满洲国”伪军改编的暂编师,182师刚刚被歼灭重建,仅两个师有些战斗力,根本无法通过数百里解放区赶到沈阳。卫立煌本来就是替陈诚前来当替罪羊的,如果长春守军全军覆灭,其势必无法承担这一责任,因此其对放弃长春的决定也十分谨慎,迟迟难下决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编辑搜图
▲曾泽生军长宣布起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编辑搜图
▲蒋介石与卫立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