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高楼拔地而起,你是否还会记得儿时拐进弄堂,在路边买一串冰糖葫芦的乐趣?如今,越来越多的路边摊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但是“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却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抹记忆。当我们穿越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不仅今天的我们无比怀恋着小时候那种逛路边摊的乐趣,就连古人,也乐道于此。
北宋年间,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在那样一个“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时代里,回想起来,总是诗歌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的盈琦光景,以及鳞次栉比的街道巷尾深处,那纵情声色的沉迷。
地摊经济是北宋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作为当时“魔都”的汴京,到处兴建的商区、购物街、娱乐会所,无疑成为了市民们心驰神往的网红打卡地。传世名卷,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北宋的都市人们逛地摊的日常。大街上,一位僧人装扮的老者,正拍打着响板,招揽生意。大遮阳伞下,是一家名为'香饮子'的店铺。'饮子'是当时风靡北宋的'饮料',商贩正忙着向顾客推荐自家酿的饮子品种。这位头顶货架的男子看起来real奇怪,并且成功引起了旁边男子的注意。但其实他右手提的是一个折叠货物架。拥挤的街道中,他迷茫地寻找着空闲的摊位。这样的小贩在全图中一共被画了四处,可见当时北宋地摊经济的繁荣。酒店门口有个卖花的小摊,一位官家打扮的小姐正在向摊主打听价钱,身旁的女佣抱着幼儿。汴京街头摊位种类的丰富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北宋经济的发展水平。有钱人家的小姐们不仅仅满足于温饱,她们还想要买花买包做网红,打扮自己,提升生活的品味。这可不,这家路边小摊就不负责卖东西,只负责美容。一位娴熟的美容师傅正拿着一把刮胡刀为爱美的男子修面。在北宋专卖收入中,食盐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北宋政府通过变革盐法,以获取最大限度的盐利,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在当时,私人只要像官府缴费,就可以获得批准,在指定的地点摆摊,贩售。但是繁华的地段是禁止售卖食盐的的,因此,这位小贩只能在犄角旮旯里,独自称盐、分装、售卖。不过,从他脸上那一抹迷之微笑,可以看出,北宋的盐商收入应该不错。北宋时期,医药是一个非常赚钱的行当。在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有专为皇家看病的御医。但是北宋末年,由于医官滥授,导致很多“赤脚医生”也开起了医官。图中就是一位“江湖郎中”。他没有营业执照,也无从得知具体的来历。只见他蓄着胡须,盘腿而坐,各式的膏药摆满了他的周边。为了招揽生意,他早已编写好了一套说辞,此时,他正举着手,眉飞色舞,将自己的膏药说地神乎其神,引来市民的纷纷围观。当时人们从医,并不是出于崇高的道德感,因为这是一份救死扶伤的职业。更多的是,他们在从中看到了商机,从而想要谋取更多的利益。这种“唯利是从”的思想,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从前,只有读书考取功名才被认为是正途,而在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社会中,人们的选择也变得多元起来,思想自然更为开放。虹桥是汴梁的CBD商业中心,整座大桥由木材修建而成,雄浑且固,犹如飞虹,就连城市里最大的船舶也能畅行无阻。但是仔细一瞧,已经拥挤不堪的街道,竟然还驻扎着许多的小摊!桥脚下,是一家售卖铁器的小摊,做的买卖都是一些小型的现成工具,比如,古代三十六行、肉肆行、成衣行、铁器行、皮革行等等,这些宋代铁器一般用于农耕和军事。铁摊旁的遮阳伞下是一家鞋摊,鞋的种类有草鞋、布鞋等,分别依料取名。据说宋代也曾流行过皮制鞋,类似现在的皮鞋,伞的旁边依稀可以看到有客人正坐着试鞋。比起前两个摊位暗搓搓地在虹桥边摆摊,这家绳索摊则更加名目张胆,他直接占据了虹桥的主要坡道。来往的车马,行人都要避让他。虹桥作为汴京的交通枢纽,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大波人群,因其本身就狭窄,便造成了拥挤不堪的现象。然而这些小贩们却安然地在旁做生意,他们霸占着公共的街道,全然不顾通行的车马和行人,难怪虹桥每天都要堵车了。《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了北宋城镇,其实并没有良好的城市规划。散落在街角的摊位,五花八门的招牌,推搡的行人以及横冲直撞的马车,甚至给我们一种凌乱之感。
其实,这和当时北宋“坊市分离”的城市制度,有很大的有关系。诗人白居易曾经形容唐朝都城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想象一下,一座有如棋盘和划分好的菜田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这种类似强迫症般的设计,使唐代的城市总是传达给我们一种规整,方正之感。居住区和商业区严谨的划分,也使长安街头绝不会出现像汴京虹桥中“占道经营”的乱象。而到了北宋,街市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在街头摆起摊位,做起小本生意。政府顾虑到底层人们生活不易,并不会对其严惩。唐代严厉的坊市制度在一个新兴的时代已经失效,商业的力量引导着人们往人烟密集处聚集。人们竞相开设店铺,张贴广告牌,地摊经济也成为了城市经济中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让我们将北宋汴京的风光尽收眼底。我们看到人烟不息的街坊,张挂着彩带的店铺,以及那些穿梭在桥门市井之间的小贩,他们有的在辛劳地挑担,有的在卖力地吆喝,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撑起棚伞,支起摊子,笑呵呵地把货物奉到客人的面前。这些售无定所,流动在城市中的地摊,构建了是北宋经济举足轻重的一环,而北宋经济如此繁荣昌盛的原因,也离不开这些小商小贩所积累的原始资本。有人觉得,在当今社会发展“地摊经济”,彰显着一座新生都市独有的活力和魅力,且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无论是街边的小吃店,亦或是小商品店,都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但也有人觉得,“地摊经济”如果一哄而起,各个城市多年积累的精细化管理成效就会功亏一篑,且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