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书院的复兴与纠结
“屋舍如庠序,读书兼教文。来兹望南岳,青似一重云。”这是宋人徐玑笔下的岳麓书院。重温古老的文字,一缕沉香扑面而来。
时至今日,历史长河中被忽视多年的书院,在民间悄然兴起,越来越多人将传统文化中的丰厚哲理视为滋养心灵的源泉。与此同时,名目繁多、鱼龙混杂的国学“总裁班”“儒商班”“女德班”等亦遍地开花……书香,还是铜臭?书院风劲吹,是真热还是虚火?
1
书院复兴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形式,体现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结合。近年来,民间书院回归,大多以诵读经典为主,打开了人们触摸国学的窗口。
天津最早的书院——问津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不幸的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八国联军入侵惨遭毁坏。近年来,问津书院悄然重建,成为天津历史文化学者的精神家园和大众的免费书吧。
书院主持者王振良说,他无意以书院来营利,也没有任何经营团队,书院虽然注册了实体,但更像是一个松散的NGO(非政府组织),宗旨在于推动天津文化交流。
致力于推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著名人士冯骥才曾说过,历史的记忆是城市的魂,而问津书院的存在记录了这座城的魂。
在武汉、长沙、南京、苏州等地,每逢周末,常有国学爱好者和带着孩子的家长来到当地的书院,顶礼圣人、共享经典,有的书院还让读者尝试自己种菜,体验农耕生活。
“书院的免费儒学课堂很受用,教你怎么跟人和谐相处。”67岁的苏州市民李维汉说,民间书院助推了阅读风尚。
图为一家书院的藏书阁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书院是一种灵活的组织或平台,在现代教育发展尚不充分的时候,它是一个重要补充。书院因地制宜、因学制宜,不受标准化形式和规范束缚,成为被大家广泛接受且具有生命力的教育和文化形式。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朱汉民说,民间书院通过讲座、课程及人才培训来复兴国学、复兴传统文化,可以弥补现在大学教育的不足,承担一些社会教化的功能。
2
暗度陈仓
国学热催生了书院经济,在这股风潮下,一些书院以文化之名行敛财之实,有的收费不菲,有的则把国学功利化、庸俗化。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书院的国学班价格昂贵,高者甚至达到四五万元。开设课程不一,包括“国学与商道”“周易智慧总裁高级研修”“传统文化与领导韬略”等。
一位书院负责人坦言,这些班针对企业家,课程更注重人的修为以及修身养性,还经常搬到名山大川去授课,比如讲佛学到峨眉山游学,讲道家则到青城山,一来二去花费自然水涨船高。
市民在一家书院内阅读 邓华 摄
还有一些书院实为青少年教育培训机构。记者在江苏多座城市用百度地图以“书院”为关键词搜索,有的地方方圆3公里内“书院”多达二三十家,实地探访后发现大多为写作、思维等培训班。
一些民间书院办学门槛偏低。在西南某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办起国学培训班。他的教学理念是:对学生的课侧重于适用考试,对成人的课要服务于企业。还有一些企业家也成为书院主讲人,讲座内容往往是如何让孩子践行《弟子规》等。南京一位家长说,曾给孩子报了一个私塾,结果基本就是让孩子们摇头晃脑读《三字经》。还有一些书院的国学培训班主要是教学生穿汉服、行传统礼等,所讲内容空洞乏味。
3
祛邪扶正
“在人心浮躁的当下,的确有人瞅准国学有利可图,大搞名不符实的培训、昂贵的总裁班等,有人甚至通过书院宣扬庸俗的八卦风水,授课质量堪忧。”一位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但令人欣慰的是,仍有国学功底深厚者愿把弘扬国学当成职业。“越来越多人谈到通过书院传承文化的重要性,这就是可喜的进步。”
程方平认为,书院复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到书院的真正价值,就会按照更加综合性的标准来审视和评价当代书院,包括社会性、开放性、学术性、思想性等。“至于那些过于商业化的、挂羊头卖狗肉的书院,需要有个过程来规范和改善。”
朱汉民说,民间书院要在国学教育、传统文化复兴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也要在人的养成方面继续发挥作用。“推动书院多元化发展,尤其要发挥民间公益性组织、社团和企业界的作用,当然学者也要参与进来。”
“书院'活化’,重在坚守书院精神,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解决实际问题,又怀抱远大理想。”程方平说,尽管眼下鱼龙混杂,但是通过深入讨论、认识、探索,未来的书院不仅可以在中国有很好的发展, 还可能走出国门,为世界带来非常好的中国案例。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5期
半月谈记者:刘巍巍 | 编辑:李建发
责编:杨建楠
校对:秦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