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永康//民族英雄一杜天雷(上)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父亲裴永康,1923年农历9月23日出生于稷山县西社镇沙沟村一个耕读之家。2006年古历9月初四驾鹤西归,享年84岁。
父亲一生从教,学博识广,淡泊名利,两袖清风。退居稷师校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每日读书看报,作文习字,赐教后生,应酬社会,难得有片刻偷闲。与其对座,父皆谈兴盎然,警语连珠。国风民俗、古讲今轶、诗趣文理,无所不容。平淡如水中,自然包容着一种品德、一种颖悟、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少壮读书,刻苦自励,品学兼优;从教岁月,爱岗敬业,蜚声河东;赋闲日子,心系社会,笔耕不辍。为后稷故里编审文史,书写县志,应县文联、县老年书协之邀,会书会文,笔耕不辍。撰写评论与研究、碑文与墓志铭、乡梓史话、民俗风情、抗日赞歌、游记散文等等。不少文人志士慕名前来,或让其润笔,或求得一文,或向其讨教。书写沙沟改革奋斗村史,追溯稷师四十年历史之源,伏案疾书,倾其心血。1999年出版十余万字作品专集《偷闲集》。集中之文,真诚、自然、质朴、严谨,笔墨娴熟。其中人物钩沉,古迹探究,民俗描写等等,更是珍贵的文史资料。
——裴海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民族英雄一杜天雷
(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裴永康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当外敌人侵,民族命运处于危急存亡之秋,那些缺骨无筋的软体动物,或屈膝投降,认贼作父;或引狼入室,为虎作伥。其结果只能是遗臭万年,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与之相反,则有成千成万,成千成万的英雄儿女,高举反侵略的正义大旗,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或冲锋陷阵、前仆而后继;或巧于周旋、智斗以歼敌,为保家卫国立下赫赫战功。这些天之骄子,民族的“脊梁”,将会永垂史册,流芳千古。
回顾抗战伊始,敌强我弱,敌进我退,日本侵略军的气焰极为嚣张,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就在这烽火狼烟燃遍三晋大地之时,我后稷故里、稷山军民却开全国战场之先河,导演了全歼守敌,收复县城的壮烈一幕,大长我军民守土抗战的志气,大灭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这一战的决策、指挥者——当年的县长陈捷弟(中共地下党员)功绩业已彪炳史册,深入人心;而这一仗的合作者,内应者杜天雷的英雄事迹,却少有记载,至今已鲜为人知。为了历史的真实与公正,为了不使这位抗日功臣被历史所湮没,有必要对杜天雷其人其事作一约略叙述。
一、习文练武
杜天雷是稷山县太杜村人,生于1887年,卒于1947年,享年60岁。他原系稷山范家庄村人,从小就到太杜村为人做养子。他在幼年时就爱玩棍弄棒,抑强扶弱,还爱习文识字,苦练书法。但因社会、家族、家庭各种关系的困扰,未能上学读书,后来只念过四个月小学。学贵有恒,知识与技能的大门对于失学者来说,并不永远是紧闭着的。不能上学就自学,杜天雷的文化全是自学来的,他写的一手好毛笔字也是苦练来的,自己用驴毛做笔,以泥水为墨,坚持不懈地在砖墙上、砖地上练,据说胶泥土就写了三十余大筐,所以日后经常有人请他写对联、写影壁等,他也乐意为大家服务。尤其他题写一副自勉互勉的对联,至今还被人传诵,联曰:“只要一直二公正;那怕七嘴八舌头。”足见他不仅要自己,也要别人都做一个公正无私不怕闲言碎语的强者。他一生的确是光明磊落,为人正直,深得大家的赞许。
杜天雷的一身精湛武艺,那是远近闻名的。但他却没有请过教练,没有入过拳场,全是偷学和苦练来的。这“偷”字怎讲?原来村中有人设馆,请拳师授徒,但因他来自外村,又非同族,不许其进馆。那好吧,不让进馆,我就在一旁偷着看,偷着学。由于天资聪敏,正式学徒尚未学会,而他这个旁观者早已心领神会,加上不间断地苦练,终于功成名就,成为武艺高强的一代拳师。太极、八卦、徒手散打刀枪剑戟等武林器械,他不仅门门精通,而且功夫到家,别说三五个彪形大汉敌不过他,就是十个八个他也对付得了。他虽个头不高,但却粗而壮实,形似铁铸,人们所说的:¨坐如钟、站如松、声如雷、行如风”,便是他的写照。据说杜天雷年轻时曾在镖局干过事,当过有钱有势人的保镖。这也是旧社会武林强手的一种谋生手段。虽如此,却从未听说他欺凌或侵害过别人,相反,人们却交口称赞他和蔼可亲,忠厚善良。不久,他也在家设馆授徒,周围爱好武术的纷纷慕名而来,他总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一招一式耐心传授。“强将手下无弱兵。”他的门徒有的也驰名乡里曾跟随他立过战功。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妄图三个月亡我中华,当日寇铁蹄尚未踏到晋南一带时,每日炮声隆隆,人心慌慌。此时的北国男女,纷纷揭竿而起,什么红枪会,大刀队相继成立,几乎各大村庄都有。中共那时在山西各地也广泛开展着统一战线工作,许多地下工作者鲜为人知,但公开的有决死队,牺盟会,牺盟会还发动组织起农、青、妇、儿各救国会,形成全民抗战的局面。在这种形势影响下,那些红枪会,大刀队也由封建帮会性质而逐渐成为抗日的武装力量。杜天雷当时在太杜镇拉起的那队三五十号人马,就是要抗日救国保家乡。
1938年农历二月初三,日寇侵占了稷山县城,接着就物色和组织能为它们效命的皇协军、警备队,武林英雄首先成了其笼络的对象,于是把点子就打在杜天雷身上。敌人惯用的办法一是威逼,一是利诱,声言不来就烧房子、杀全家,应了就高官厚禄,享受荣华富贵,满以为这就可使杜天雷就范。岂料,这种伎俩只会使那些可怜虫俯首贴耳,在具有民族大节的爱国者身上,只能是枉费心机。杜天雷正是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华夏赤子,面对日伪多次威逼利诱,他灵机一动有了自己的特别应对。“不人虎穴,焉得虎子。”东汉班超这句名言,此时在杜天雷的脑海一直闪现;“将计就计”,这一兵家常用之计,此时在杜天雷的心中翻江倒海。经过深思熟虑,他已成竹在胸,马上起身到北山马家沟去见稷山抗日县长陈捷弟,首先汇报了敌人请他进城干事的情况,然后慷慨陈词,说明:“我是中国人,我要爱中国,决不卖国求荣当汉奸。鬼子找上门来,是自取灭亡。我想将计就计,深入虎穴,明为鬼子干事,暗与我方合作,咱们伺机歼灭敌人,收复县城 . . . ”。在陈县长沉思的一刹那,他又补充了一句:“如果信不过我,愿把妻儿老小作为人质,押在县府,如稷山得以收复,请还我妻子儿女;若中途有变,请杀我全家。”经过两次长谈,陈县长深为他的忠肝义胆所感动,决定让他答应进城,钻入敌人腹部。至于人质陈县长根本不需要。通过一番密谋,陈县长便送他起程。杜天雷满怀壮志,毅然走上了与敌周旋的艰辛道路,以施展他那机智勇敢,胆大心细的文武全才。
杜天雷进城当了警备队长,就象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那样,日每思谋着自己心中的大事,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除了虚与敌人应付外,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招收壮士好汉,壮大自己的队伍,经与敌酋商量,把自己的得意门徒、拳坛好手叫来三二十人,以此作为成大事的基本力量,每天仍教他们强身练武。
诡计多端的敌人,一方面要利用警备队为其卖命,一方面又防范警备队怕生事端,所以城门全是日本兵把守,根本不要警备队,就连城墙之上警备队也不准脚踏一步。这无疑是里应外合攻占县城的一道难关。当务之急就是想方设法能使自己的人马接近城门、登上城墙。
忽一日,敌人一个头目带上杜天雷到城墙上巡视。时值春夏之交,城墙上又久无人至,所以杂草丛生,没膝齐腰,正如杜甫《春望》诗里描绘的那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天雷触景伤情,感慨万千。但他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便对敌“献计”道;“太君,你看这城墙上蒿粗草高,不仅观之不雅,而且有碍防务,可让我带上队员给咱清除这些蒿草吧!”那头目觉得杜队长是个有心之人,不仅立即答应,而且连声道好。从此,他就每日带上几员得力助手上城拔草,一面应付敌人,观察地形,一面派人同陈县长联系,面商破敌之计,因为敌人的这道防线,这个难以接近的城门关口已被足智多谋的杜天雷一举攻破。陈县长接到情报,不胜欣喜,认为攻城歼敌的壮举已是指日可待,便马上联络友军、召集游击队,公安局等有关人员,做出大胆决策,做好周密部署,要大家迅速而充分地去准备,单等一声令下,一定要马到成功,大获全胜。
后
稷
文
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裴海涛,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山西省稷山师范副校长、运城学院稷山师范分院副院长。先后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运城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为河东教育、公安、环保、煤炭等系统采写报告文学达上百万字,出书四本。其中《平平淡淡才是真》荣获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流金岁月》荣获“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