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迎春,为什么选鄱阳湖?

南宋时期,鄱阳湖畔的庐山白鹿洞书院,著名思想家朱熹曾在这里收徒讲学。

有感于“候鸟低飞、渔歌唱晚”的鄱湖美景,朱熹在传播儒家思想的同时,提出了“天地万物一理”的理论,将人类与世间万物视为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

千年沧海变桑田,不变的是人们对天人合一理念的传承发扬和对鄱阳湖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守护。

在这里,我们可以倾听白鹤羽翼下北冰洋远来的风,可以目睹江豚最纯真灿烂的笑容,处处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交融。

山与水的磨合
——鄱阳湖的形成

鄱阳湖位于长江南岸、江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它的形成是亿万年来山与水磨合的结果。

从一亿多年前的燕山运动开始,江西省的地貌构造格局基本显现,地势南髙北低,边缘群山环绕,如一个马蹄形的口袋,唯独在北面的盆地留下一个与长江相连的缺口。

▲ 江西九江湖口县的鞋山,近鄱阳湖入长江口

山如筋骨肌肉,水似柳叶细刀

在山川分水岭的阻隔之下,发源于江西境内的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5条河流(简称五河)及其他区间来水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往北面的袋口汇聚,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江河北出,在鄱阳湖盆地划刻出一片河网交织的洼地泽国,并最终形成了一片泱泱大湖——鄱阳湖

▲ 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中,枯水期则为草洲

山水磨合,为鄱阳湖带来了丰富的水源、土壤、营养物质、种质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水润万物,生命在鄱阳湖繁盛蓬勃。

这里是有名的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养育着一代代的赣鄱子民,更因其特殊的水文节律成为了长江流域的生态明珠

江与河的消长
——鄱阳湖的水文节律

鄱阳湖南宽北窄,好似悬挂在长江这条常青藤上的宝葫芦。这个“宝葫芦”可不一般,像太上老君的紫金红葫芦一样忽大忽小。这是因为鄱阳湖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湖泊,一年内的水位高低和湖体面积变化很大。

▲ 鄱阳湖及江西省内主要河流示意图
鄱阳湖水系水资源丰富,“五河”入湖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73亿立方米,其中汛期4—7月的径流量超过全年的60%。而这段时间正好与长江汛期部分重叠,导致湖水宣流不畅,长江水甚至常常倒灌鄱阳湖。

在“五河”来水和长江干流的碰撞之下,鄱阳湖水位快速升高。彼时的鄱阳湖一望无际,浩瀚如海,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约为19米,通江水体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洪水凶猛,大湖以广阔的胸襟吸纳调蓄。

▲ 江西省庐山市落星墩,丰水期的鄱阳湖。

另一方面,鄱阳湖以无限柔情滋养下游地区。鄱阳湖流入长江的多年平均出湖径流量为1487亿立方米,大致相当于黄河、淮河、海河的年平均径流量总和,约占长江下游径流总量的17%

不断的反哺长江,导致鄱阳湖的水位快速下降,于9—10月进入枯水期,并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份。此时的鄱阳湖变成蜿蜒曲折的河道,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约为8米,通江水体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

▲ 江西省庐山市落星墩,枯水期的鄱阳湖。

水无常形,吞吐有序,独特的水文节律让鄱阳湖呈现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景观,造就了水道、洲滩、岛屿、碟形湖、汊港等多样的湖区地貌,也成为了亿万生灵欣欣向荣的物种伊甸园。

植物与动物的依存
——鄱阳湖的生物多样性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生活在鄱阳湖的湿地植物们已经适应了“平水、丰水、枯水”有序转变的特殊水文节律,形成了中生、湿生、沼生、挺水、漂浮、浮叶和沉水等生活型植物群落镶嵌分布的特殊格局。

▲ 枯水期的鄱阳湖,水道蜿蜒,植被茂盛。

鄱阳湖因此成为了中国湖泊湿地植被类型最齐全和面积最大的区域,甚至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湿地植物物种基因库。

据鄱阳湖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统计,鄱阳湖湿地共有浮游植物132种、高等植物551种。

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水生植物8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2种:水韭、莼菜;II级保护植物6种:水蕨、粗梗水蕨、野生稻、乌苏里狐尾藻、野生红莲、野菱。

▲ 鄱阳湖芦花

植物随着水位的变化枯荣交替,与微生物一起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初级生产力,为鄱阳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金字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相关资料显示,鄱阳湖湿地共有浮游动物超过100种、底栖动物83种、虾蟹16种、鱼类134种、两栖动物30余种、爬行动物50余种、昆虫200余种、兽类50余种以及鸟类462种。

▲ 候鸟天堂鄱阳湖,代表物种白鹤。

鄱阳湖不仅是生命沃土,也是众多珍稀物种的基因库。

在水中,鄱阳湖有国家I级保护鱼类中华鲟和白鲟、国家II级保护鱼类胭脂鱼,被纳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濒危和易危的种类有鲥鱼、刀鲚、鳗鲡等16种。

同时,这里还生活着长江流域中现存的唯一淡水豚类——长江江豚。江豚为哺乳动物,它们活泼好动,常成群出没于鱼群聚集水域围猎,尤以憨态可掬的“江豚微笑”闻名于世。

▲ 长江江豚,江豚的微笑。

由于数量的锐减,江豚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鄱阳湖的江豚数量约为450头,约占该物种总数量的45%,这里是它们最重要的避难所。

在岸边,鄱阳湖时常可以发现两种珍稀兽类的足迹。一种是高大威猛的国家I级保护动物麋鹿,另一种是小巧灵动的国家II级保护动物河麂。

在天空,鄱阳湖飞翔着的462种鸟类中珍稀濒危种类之多也为国内外罕见。据今年2月1日公布的新版名录,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白鹤、白头鹤、丹顶鹤、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遗鸥、白颈长尾雉、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等25种;

▲ 遗鸥

国家II级保护动物89种,如灰鹤、白枕鹤、沙丘鹤、蓑羽鹤、小天鹅、白额雁、鸳鸯、白鹇等;中国特有种9种,如灰胸竹鸡、黄腹山雀、宝兴歌鸫等;

▲ 宝兴歌鸫

IUCN极危物种4种,分别是白鹤、青头潜鸭、勺嘴鹬、黄胸鹀;IUCN濒危物种有7种,分别是丹顶鹤、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大杓鹬、小青脚鹬、大滨鹬,另外还有IUCN易危物种20种。

▲ 东方白鹳

从居留型分析,有冬候鸟162种,留鸟132种,夏候鸟109种,旅鸟48种,迷鸟11种。

单单就冬候鸟而言,鄱阳湖越冬水鸟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高峰期可达50万~70万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鹤东方白鹳,在此越冬的白鹤和东方白鹳数量分别超过其全球总数量的98%和80%。同时,鄱阳湖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小天鹅种群和鸿雁种群的越冬地,数量分别超过6万和8万只。

湖泊与候鸟的誓约
——鄱
阳湖候鸟天堂

每年冬季,水位下降湖面收缩,鄱阳湖与“五河”尾闾相接的天然盆状凹地出现星罗棋布的“碟形湖”。这是一种只有在枯水季节才显露于湖盆中的季节性子湖泊,因形似汤碟而得名,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水文特性、复杂多变的湿地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鄱阳湖地区碟形湖分布图

依高程的不同,“碟形湖”内各类型的生境如同梯田一般层次分明,候鸟在这里获得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场所。

最靠近岸边的是裸露出来的洲滩,新长出来的苔草嫩叶成为了豆雁、白额雁等大雁的口粮。

临近的泥滩地里,有环颈鸻、青脚鹬等鸻鹬类在寻觅着水生昆虫和底栖动物。

▲ 环颈鸻

高程更低的区域尚有浅水,白鹤、白头鹤等鹤类和小天鹅、鸿雁正在埋头挖掘淤泥中的苦草冬芽和其他沉水植物的根茎。

从不远处的深水区,时常有反嘴鹬、白琵鹭列队而过,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野鸭们游弋而来。而水最深的地方鱼虾集中,黑鹳、东方白鹳和鹭类等以鱼为食的高大涉禽发挥着腿长、嘴长、脖子长的优势,享受着美味佳肴。

▲ 反嘴鹬

因为偏爱的食物各有不同,且食物量异常丰富,在鄱阳湖越冬的候鸟们都能各取所需和谐相处,共同度过寒冷的冬天。
候鸟钟情鄱阳湖,正因如此,1992年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指定为中国首批“国际重要湿地”。

▲ 候鸟飞越鄱阳湖,远处为著名的鞋山。

2013年,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保护秘书处对整个迁徙路线近万块湿地的评估表明:鄱阳湖湿地是整个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鄱阳湖湿地具有全球候鸟生境保护的不可替代性。作为鄱阳湖旗舰物种的白鹤正为这种不可替代性代言。

从1980年鄱阳湖首次发现91只的白鹤越冬种群开始,这一场湖与鹤的冬日恋歌就从未间断,而且越爱越深。目前每年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数量达到4000余只。白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

▲ 低飞的白鹤

2019年,江西省将白鹤确定为“省鸟”。这是赣鄱子民对白鹤的钟爱,也是对湖鹤之恋的守护。

名声虽大,白鹤的生存却异常的艰辛。它们的繁殖地远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北极苔原沼泽湿地。为了获得充足的食物、适宜的生境和维持物种的繁衍,每年它们都需要进行3个多月的春秋两季长途迁徙,跨越两万里山河,往返于西伯利亚与鄱阳湖之间。每年9月,白鹤跟随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开启命中注定的秋季大迁徙,风中传来同伴们的高歌——到南方去,到鄱阳湖去。

▲ 白鹤迁徙路线示意图

征途万里,白鹤要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飞行五千多公里,于11月左右陆续抵达鄱阳湖。它们在鄱阳湖的越冬期从第一年的深秋到第二年的初春,长达5个月左右。3月下旬,白鹤陆续进行春季迁徙。它们同样要用一个多月,飞行五千多公里,于5月下旬回到西伯利亚。整整一个年度里,白鹤的秋春两季迁徙,几乎贯穿东亚大陆南北。

与白鹤一起来到鄱阳湖越冬的数十万候鸟们也同样经历着类似的生命苦旅。一场场史诗般的运动年复一年,鄱阳湖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更是撑起候鸟种群延续的生命支点。

▲ 白鹤一家(黄褐色为幼鸟)

行走在草木萧条的冬日寒风中,候鸟们唱响了鄱阳湖的生命赞歌,用脚印与鄱阳湖签订永不背弃的誓约,将生的希望托付。

水退鸟来,鸟去水涨。因为遵守了与候鸟的誓约,鄱阳湖在养育着长江中下游地区数亿人口的同时,还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万千候鸟提供栖身之所。

湿地滋润赣鄱,候鸟连通世界。无论鸟儿来自何方,你来我在,你走我等,是鄱阳湖的誓言;让候鸟常来,让候鸟常住,是江西人民的承诺。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鄱阳湖在调节江河水位、涵养水源、防洪减灾、改善气候、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为了呵护母亲湖,江西人民从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物种多样性保护等多个方面采取了许多的有效措施,全方位的提升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 湖口县的石钟山,苏轼作有《石钟山记》

以水资源保护为目的,针对整个鄱阳湖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整治工程初见成效。全面开展污染防治工作,降低了入湖污染物总量,让鄱阳湖的水质向好发展。

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江西在鄱阳湖区建立了湿地生态、野生动物、鱼类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0多个,有效遏制了破坏湿地资源、围湖围堰围垦、捕杀候鸟及其他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同时,江西积极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政策,促进了渔业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

▲ 候鸟天堂鄱阳湖

山与水的磨合,让鄱阳湖成为了江西的聚宝盆,
江与河的消长,让鄱阳湖成为水资源的调节器,
植物与动物的依存,
让鄱阳湖成为了包罗万象的物种伊甸园,
湖泊与候鸟的誓约,
让鄱阳湖成为连通世界的候鸟天堂,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让鄱阳湖成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中最靓丽的风景线。
本文首发于《地球》2021年第1期,有删节修订
作者:聂旸 徐志文 刘观华
作者单位: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