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补阳明为主,怎生升阳益胃之变?
我最初见到通补胃阳法是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后来潜心学习研究,渐渐领略到此法是治疗胃病的不二法门。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本就以降为顺,胃为阳腑,有“实而不能满”的特点,自然是以通为用。所以通降胃腑,而不伤阳甚至强健胃阳的方法,可谓是治疗胃病的理想治法。
患者,男性,六十八岁,从外地赶过来治病的,主要想用中医治疗,经人介绍收治到了我管的病床。患者形态稍瘦,面容暗黄,缺少光泽,主要的疾病是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经当地医院给予美西律治疗,已得控制,心慌不作。除此之外就是颈动脉右侧闭塞,左侧存在狭窄,伴有头晕头胀症状。尚有高血压病史,但是血压控制尚可。患者急求解决的问题是恶心呕吐,据诉恶心呕吐已经有十余天了,当地医院给予对症治疗处理,也未见明显疗效,反倒是逐渐加重了。伴有腹胀,胃脘部不适,尤厌油腻,近三天来,纳后即吐。精神尚可,睡眠不佳,小便调,大便干燥,多日一行。舌黯稍淡,苔薄黄,脉弦软。查腹底力尚可,无胸胁苦满和其他压痛体征。
显然患者是以恶心呕吐为主症,定位很容易就是胃的问题,因为大多跟肝胆相关,所以先得除外肝木克伐的问题。很显然患者没有肝木过旺,木克土的表现,因为并无口苦、胁胀、反酸等症。那只能是胃本身的问题了。如果是因为食积阻滞,胃气不降,肯定能见到腐败苔,或者沉滑脉、酸腐味,患者并无此类表现。所以我考虑胃阳虚衰,胃气不降,所以选用了通补胃阳的方法。
主要是叶天士通补胃阳案中的参苓薏夏诸药,因脉见弦软,面见暗黄无泽,提示血虚,为防肝木受燥补而激惹,故而加用了枸杞子、沙苑子柔补肝血。加酒大黄一为通降阳明,一为通便之使;蝉蜕轻清祛风利肺,以降肺气辅降阳明;莪术配党参以助消化;伏龙肝和胃降逆,伏藏肝木冲逆,焦神曲和胃运脾消食。
刚开始,患者和家属还担心会不会吃药后吐得更厉害,打算先查查,先给点西药止吐看看。我反复告知患者和家属药要对症,中药止吐效果不弱于任何西药。即便如此,中午那顿饭,因为颗粒尚未配好,给予了甲氧氯普胺处理,但是患者依旧是呕吐频频。只能寄希望于晚上的中药了,我再三嘱咐,药小口小口服用,如不吐药就是佳兆。
当日傍晚服药以后,确实未吐,但是晚餐还是吐了。次日继续服药以后,呕吐反应较前明显轻了,餐后只是轻微吐了几口,并未全吐。此前不进食的时候吐黄绿色黏液,进食之后立马吐出。十几日来,未见此效,自然是喜笑颜开了。关键是接下来继续服药后,呕吐全止,大便因为胃气的顺降,津液也自然下降了,肠腑当然通了。仍感腹胀,食欲缺乏,头晕头胀。考虑通补胃阳既效,去酒大黄、蝉蜕,余药增量继服,但冲逆之头晕头胀未除,应与肝木有关,加柴胡、枳壳疏肝横散,代赭石、沉香潜降,浙贝母和胃化痰,玉竹益胃阴以培养燥土之体,肉桂温肾培元暖土以培养燥土之用。
经横散潜降,升降出入处理,肝木冲逆得平,头晕头胀缓解,腹胀明显好转,纳谷已香,呕吐未反复,同意带药出院。查舌脉同前,转方去沉香、代赭石、柴胡、枳壳调肝升降之品,増焦山楂、荆芥穗炭、防风,以风药升阳,取升阳益胃之法。或有人问,方以通补阳明为主,怎生升阳益胃之变?
其实分而言之脾升胃降,自然之理;合而言之,二者皆土,升降相因,不离不弃。未有胃降不顺,脾升不受其影响的,同样也没有脾升不足,胃降不受其影响的。同样案中伏龙肝之燥和玉竹之润,这种燥润相配的方法也是脾胃治法中的不可或缺的。至于案中党参配莪术增进饮食之法,实得益于前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