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后动------11
谋定而后动是一个汉语诗句,后半句为知止而有得,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目的地才能够有所收获。曾被引用于《孙子·计篇》。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谋定而后动
类别
典故
意思
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
释义
全句: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意思,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目的地才能够有所收获。知止:知道目的地。
典故
典故:在孙子兵法中:
引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部署则是企业的灵魂,是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心轴,对孕育并带动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企业的决策如同作战用兵,必须做到三思而后行,从而实现"未战而庙算胜"。
二、
“先谋而后动”,做事要先订好计划然后再行动。事先有准备,才不会陷入窘迫之中。所以,不要等待危机出现时才启动理智,而应该充分利用理智来预测和防范可能出现的危机。与其事到临头辗转难眠,不如有备无患,高枕安卧。
鬼谷子说:“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意思是,做事前,一定要预先谋划、分析、设定范围,然后再运用对立与顺和的方法,相背为忤、相向为合,即灵活应变的谋略。古之成大事者,莫不是先谋而后动。谋,既可称之为谋略,亦可称其为想法,若无谋略。即使是力拔山兮,都只能被称为勇夫;先谋而后动,不但容易成功,还会留下千古美名。
三、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出自:“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有典故,是从《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演化而来的。
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目的地才能够有所收获。
原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扩展资料:
“谋定而动”善抓善成
谋定而动,好似行船,重在航向。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方向若对,事半功倍。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干部之于单位和组织就好比船长之于船只,其价值观好比船长手中的罗盘,政绩观好比船舵。
领导干部只有校准价值观的“罗盘”,把稳政绩观的“船舵”,方能带领单位“直挂云帆济沧海”。
现实中有的新任领导干部“罗盘”失灵,上任伊始就培养自己的小圈子、打上自己的“小九九”;有的“掌舵”不稳,急于树立自己的权威,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有的“航线”不熟,工作思路不清,重局部轻全局,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新官上任谋定而动,需好好想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真正定准精力投向、用权方向和政绩导向。要在解决部队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急难任务的同时,对那些关乎长远、作用长效的工作,毫不放松、持续用力,把部队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显绩”与“潜绩”、创特色与打基础统一起来,努力为部队建设长远发展夯实基础、攒足后劲。
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基层官兵所想、所盼、所急,贯穿于科学决策、科学发展的工作实践当中,积极为基层官兵排忧解难。
谋定而动,恰似长跑,贵在坚持。一些领导干部,刚上任时工作热情都很高、工作作风也很扎实,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但时间长了,就可能放松要求。“业精于勤荒于嬉”。方向和重心“谋定”以后,需要的就是保持定力,持之以恒地抓好行动。
所以,加强党性修养什么时候都“松不得”,坚持求真务实什么时候都“虚不得”,依法用权什么时候都“越不得”,保持昂扬状态什么时候都“懒不得”。以跑好“马拉松”的恒心和毅力,做到“为官一任,振兴一方”;以一流的工作标准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做到善始善终,善抓善成。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四、
”谋后而定,行且坚毅”出自于《曾国藩家书》。意思是是谋定之后,要坚毅地执行到位。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
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