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有多虚伪?心理学:如果失去利用价值,你会发现自己没有朋友
#人性#
人活到中年,就会明白,大部分所谓的朋友、交情、交际应酬,其本质都是权势利欲的牵扯,才不得已而为之。
就像Athanassios Vakalis导演的短片《少数人的晚餐》里面的,一群西装革履的猪头人,整齐地坐在餐桌前大快朵颐,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实际上,他们的腿脚,早已被错综复杂的锁链捆绑得不能动弹,没有自由——他们是一个圈子里的猛虎,有着极高的利益相关性。
而这个圈子,对外界那些低价值的个体,是禁闭的,没有任何准入渠道。
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就曾写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世人的生存,都是在追逐利益,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也同样为了切身的利益,各奔东西。
而心理学家也对友谊做过这样的判定,“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朋友”,这句话正与太史公的名句不谋而合。
有的人深以为意,而有的人却对此嗤之以鼻,纯洁高尚的友谊,怎么能跟世俗庸鄙的利益沾边呢?
1. 友谊的产生,源自个人的需求
回顾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其中一段友谊是如何开始的呢?这些友谊的背后,是不是有着被我们忽视掉的更深层需求?
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曾在《个体心理学》中这样写道:“社会关系的产生,源于人类的弱小,人都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人性中最强大的一个趋势就是聚集起来,这种社会生活方式,对克服个体的不足感和自卑感有着巨大作用”。
我们选择开始一段友谊,从根源上讲,其实是为了满足我们个人的需求。
有的人会选择亲善友好的、对他们表达关切的人,期望从他们那里获得愉快的相处、善意的倾听和温暖的关爱;
有的人会选择成熟稳重、有独到看法的人,希望自己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可以有同伴帮忙把控方向;
还有的人,会选择那些会对自己今后有帮助的人做朋友,这样的人,有很强的的功利心。
不同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择友观,这些五花八门的择友观,背后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只是,需求的种类是多样的,如情感的支持、精神的依赖、物质的帮助、地位的提携等等。按照世俗的评判标准,有的择友观很简单纯粹,而有的择友观显得趋炎附势、唯利是图。
但是,无论是哪种择友观,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友谊的产生就源自于个人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你的朋友身上,有着恰恰符合你的心理或物质需求相关的特质,正因为这种特质才会吸引你去结交对方。
这个逻辑反过来,也成立,如果他人无法从你身上获得需求的满足,你自然也不会对别人产生吸引力,别人就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你身上,你们就只能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2. 友谊的本质是寻求社会支持
友谊是在自我需求的驱使下产生的,而友谊的本质上,就是在寻求社会的支持。
因为人类很弱小,无法靠单打独斗立足于世,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寻求一定的社会支持。
这种社会支持的形式是多元的,有关爱、理解和宽慰等的情感支持,有表现为拥抱或亲吻的身体安慰,有提供资讯和指导意见的建议支持,也有物品或金钱的物质援助。
友谊是获取必要社会支持的一种重要途径。
根据心理学家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友谊是他们目前“最亲近、最深刻、投入最多和最亲密的人际关系”。
朋友间彼此欣赏、相互信任,珍视自己同对方的感情,重视对方的好恶,双方就能无拘无束地做最真实的自己,彼此进行有意义的自我表露,在相处中,积极地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援助,相互陪伴、分享兴趣、结伴行动。
有学者,将友谊定义为“一种自发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出亲密和扶助,双方彼此欣赏,并企求对方的陪伴”。
从这条定义就不难发现,友谊是彼此欣赏的亲密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情感回应和物质付出是常见的。而这些情感回应和物质付出,恰恰就是社会支持的两种主要形式。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女生,在情感受挫的时刻,是不是立刻就想找朋友倾诉,来获得关爱和安慰?假如你是一个男生,在想要打游戏的时候,是不是马上就会询问自己的朋友有没有空,一起玩一把?
跟朋友倾诉情感问题的女生,或是呼朋唤友地玩游戏的男生,他们都是在从朋友那里寻求社会支持。
换言之,假如你一直无法与找你哭诉烦恼的朋友产生共情,无法及时提供理解和宽慰,甚至懒得回应对方的情绪,抑或是在自己完全有空的情况下,一而再地拒绝朋友的邀约,导致他们无法从你身上找到需要的社会支持,那么你很有可能就会失去这些朋友。
3. 经营友谊的秘诀是保持“应答”
友谊是在自我需求的驱使下产生的,其本质上就是在寻求社会支持,那么不难推测出,经营友谊的秘诀,就是保持“应答”。
倘若你想要维持和某个朋友的友谊,那就需要你在认知层面,对这位朋友的需要和兴趣表现出关注和支持。
人的相处是互相的,对方也会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相应地,他们也同样会做出热情的动作,表达对你的理解和欣赏,藉此表达他也珍视这段朋友关系。
这种相互间的应答、礼尚往来,正是经营友谊的核心秘诀。
当然,友谊会随着所处的社会背景、亲密程度、个体的年龄变化而有所改变。人在不同阶段,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自然就有着不同的人际圈子,每个人很难一辈子只有某一段友谊。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往往只会与少数几个朋友交往,但与朋友间的人际交往层次、相互依赖程度,则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强。
被人们认为“最好的朋友”,并不是某种截然不同的人际关系,只是相比于其他的友谊,更有缘分、能兜兜转转地保留下来、保持持续性亲密关系、彼此依赖的相互应答,这也就是他们为人所珍视的原因所在。
对于每个人人生中的多段友谊,并不是所有的友谊,都有意愿或有机会保持长期应答。在时间、距离、工作、家庭生活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无法完成彼此间社会支持的应答,那么友谊也就淡了、散了。
总而言之,“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朋友”,这句话现实又残酷,但却不失为道理。
它揭示了友谊的本质和要素:友谊因人的需求而产生,其本质是在寻求社会支持,也需要通过保持应答,来维持和经营。
倘若你失去了满足他人需求、提供社会支持、保持应答的“价值”时,友谊也便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