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语出《泾溪》
题目 泾溪①
作者 杜荀鹤
内容
泾溪石险人竟慎,终岁不闻倾覆人②。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③。
题解
事情往往如此,最危险的地方,人们最是小心谨慎,反而不易出事故;“却是平流无石处”,人们认为平安,思想松懈,大而化之,结果常常发生“沉沦”。诗人借此告诫人们:在一帆风顺时,更要小心在意,切不可自满疏忽。造语精警,发人猛省。
注释
①、泾溪:又名泾水。在安徽省东南部,源出绩溪,至泾县与赏溪汇合,东北流向芜湖。泾县以下至芜湖一段,今名青弋江。水中多石,行船多碍。
②、石险:谓泾溪水中多石,船常遇险。竟慎:竟相谨慎。终岁:成年,整年。倾覆人:翻船遇险的人。
③平流:平静的水流。沉沦:“死”的婉称。《三国志.魏志.高隆传》高隆上疏:“臣百疾所钟(积聚),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离舍。若遂(就)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此指淹死的人。
由《泾溪》想到的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石险,水急流深,人往往会小心谨慎,所以终年不听说有倾覆者。但是在波平浪静,平流无石的地方,却时时听说有“沉沦者”。诸如此类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比比皆是吗?
譬如: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司机放松了谨慎之心,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但在人多,热闹,或在崎岖的路上开车,司机则小心翼翼,交通事故却很少听到。再如:有的小孩生活在宁静、安逸、富足的生活环境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 切事情都由父母安排得妥妥帖帖,可是一旦离开父母温暖的羽翼,踏入社会后,由于各方面的能力很低,最终被社会所淘汰,成了“沉沦者”。而有的孩子虽生活在贫困家庭,但学会了凡事自己去争取,去付出,长大成人后却能很快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又如我们国家的某些干部,在计划经济年代里,廉洁奉公,在困难的环境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但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生活普遍富裕了,这些人却禁不起金钱的诱惑,禁不住物质的贪欲,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些不也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吗?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身处逆境要不气馁,身处顺境更要三思而行,谨慎处事。
理趣——
“议论须带情韵以行”,诗中说理,要使“理”情化了而后才能诗化,产生出别趣。诗人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来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使理语、情语、景语熔为一炉,此谓形中见理;凭借具体形象来说理,做到理由形出,此谓因形说理;以理由来发感慨,理不离情,情理并茂,此谓情中有理。这种诗晓知以理是建筑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的。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杜荀鹤的这首《泾溪》,是以泾溪的具体事实说明事理,因其具体形象,故既能动人,又能服人;因其个性中寓有共性,揭示了客观规律,也就使其理带有了普遍性,使人缘此而驰想开去,凡事都要谨慎。谨慎了也就能居安思危,见危不惧。生活中从没有“平流”,到处都有“石险”,谨慎了,也就不会“倾覆”而“沉沦”。
“却是平流无石处,明明闻悦有沉沦”
晚唐诗人杜荀鹤写的哲理诗《泾溪》:
泾溪石险人竞慎,
终岁不闻倾覆声。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意思是:船到险处,船家心存警惕,严防意外,所以常常是有惊无险,平安渡过;反之,船到了“平流无石处”,驾船者却往往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结果导致船翻人亡的惨祸。
警惕要居安思危!
泾溪
原诗
泾溪
唐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履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解释: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平流无石防沉沦
晚唐诗人杜荀鹤曾写过一首哲理诗《泾溪》:
泾溪石险人竞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船到险处。船家心存警惕,严防意外,所以常常是有惊无险,平安渡过。反之。船到了“平流无石处”,驾船者却往往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结果导致船翻人亡的惨祸。这首诗言语明白晓畅.但揭示的道理却深邃隽永。启人心智。
“泾溪石险”.对于人固然是一种考验;而“平流无石”,对于人无疑更是严峻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