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内伤发热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16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亦可表现为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凡非因外感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围。西医学中功能性低热、原因不明之发热,以及由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等有内伤发热临床表现时

一.肝郁发热证: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满,或兼月经不调,乳房发胀。烦躁易怒,口苦而干。苔黄、脉弦数。

1.丹栀逍遥散。

北柴胡3克、郁金3克、当归3克、生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丹皮3克、栀子3克、炒薄荷1.5克 、生甘草1.5克、煨姜1片(包)

丹栀逍遥散加减:

1.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2.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发热加减:

1. 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黄芩、龙胆草清肝泻火,

2. 胸胁疼痛者(肝经气滞),加川楝子,郁金理气止痛。

发热加减:

1. 头胀加白菊花、蔓荆子;

2. 经前乳胀加合欢皮、青橘叶;

3. 纳少不馨,加生麦芽、生谷芽;

4. 咽堵如有炙脔加绿萼梅、苏梗、桔梗;

5. 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加龙胆草、黄芩;

6. 胁肋疼痛不解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7. 若肝病犯脾,脾虚夹湿,纳减便溏,苔腻者,则应去丹皮、栀子,加生薏苡仁、熟薏苡仁、煨姜等。

临证参考肝郁发热为实证,肝火易灼伤阴液,故见苔少或剥,舌少津,脉细数等症,可改用滋水清肝饮,以滋阴调肝,疏肝清热,该方为标本同治之剂,肝藏血,肝郁生热,邪易留伏血分,临证治疗时可加白薇、地骨皮凉血退热。

1.若肝经火热较甚,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舌质红、脉弦数者,可改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

2龙胆泻肝汤

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2.对肝经郁热之病程较长,热势不甚,而阴伤比较明显,表现发热、胸胁疼痛、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可改用滋水清肝饮滋养肝肾,疏肝清热。

3.滋水清肝饮

熟地黄10克 山药10克 山茱萸10克 牡丹皮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白芍10克 山栀子10克 酸枣仁10克 当归10克 柴胡6克  

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二.瘀血发热证: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但不多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黯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4.血府逐瘀汤。

当归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发热加减:

1. 发热较甚者,可加白薇、丹皮清热凉血;

2. 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发热加减:

1. 气滞胁下有块者,加郁金、牡蛎、穿山甲;

2. 月经闭止,瘀热内生者,加泽兰、益母草、川楝子;

3. 心烦口渴欲饮者,可加知母、石膏;

4. 时冷时热,口苦,苔黄腻者,可加黄芩、半夏;

5. 阴血不足,热势缠绵不退者,可加秦艽、白薇、银柴胡;

6. 跌仆损伤之瘀血发热者,可改用复元活血汤。

临证参考瘀血发热可由跌仆损伤而生,也可由上述诸证久治不愈入络而成,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候,若一味活血理气,易导致正气更虚,热势不退,甚而反升,因此须掌握好活血与益气养血,滋阴助阳之间的药物配伍。掌握瘀血发热特点,辨明为本证后,治疗当重在活血化瘀。若见热即投苦寒,甚或误认为阴虚而施滋补,则愈增其血瘀之势,其热难退。同时辛散之品耗血伤气,宜当慎用。

三.湿郁发热证:低热、或午后较甚。胸闷身重。不思饮食,渴阻不欲饮,甚或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5.三仁汤。

杏仁12克、生薏苡仁18克、白蔻仁6克、半夏10克 、厚朴6克、黄连6克、黄芩6克、瓜蒌9克、葛根9克、竹叶6克、滑石18克  

1.湿温初起,卫分症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兰以解表化湿。

2.若湿重于热,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苍术、石菖蒲、草果以芳化燥湿。

3.若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渴,满闷,心烦呕恶,或汗出不解,继而复热,邪热尚不深重者,可加连翘、黄芩、黄连以清热祛湿。

4.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重,面赤,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以泻火兼除湿。

5.若热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止渴。

发热加减:

1. 呕恶加竹茹、藿香、陈皮和胃降逆;

2. 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

3. 热势较甚,舌红脉数、口渴者,加茵陈、黄芩清利湿热。

发热加减:

1. 呕恶明显者,加陈皮、生姜、竹茹;

2. 大便粘滞不爽者,加炒白术、枳实或槟榔、莱菔子;

3. 纳少、脘闷较著者,加焦山楂、莪术、焦白术等;

4. 头痛头沉者,加白芷、羌活、川芎;

5. 面色晦黯,肌肤不荣,发热经久不愈者,加水蛭、土鳖虫。

临证参考 痰湿郁热一证,临床又可据痰或湿的程度不同,而分为痰郁化热,湿郁化热二种。痰郁化热多由于脾胃运化失常,痰浊内留,滞于肺胃,郁伏化热所致,治疗侧重于化痰理气清热,常以温胆汤化裁;湿郁发热则多由于肝胆失于疏泄,升降失常,湿热内蕴所致。其中内生湿郁而化热者多属内伤发热范畴,另外由外湿侵淫所致者,因热势缠绵难已,有些学者亦将之看作内伤热病论治。常以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蒿芩清胆汤等化裁。

6.蒿芩清胆汤

青蒿4.5~6克 淡竹叶9克 仙半夏4.5克 赤茯苓9克 黄芩4.5~9克 生枳壳4.5克 陈皮4.5克 滑石9克 甘草粉1.5克 青黛0.5克  

1.若呕多,可加黄连、苏叶。

2.湿重,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厚朴。

3.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通草。

7.藿朴夏苓汤 

杏仁6-9克 白蔻仁3克 半夏6-9克 厚朴2-3克 藿香梗4.5-6克 薏苡仁12-18克 通草9-15克(包) 茯苓9-12克 猪苓4.5-6克 泽泻4.5-6克 

四.气虚发热证:热势或低或高。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头晕乏力,短气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弱。

8.补中益气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发热加减:

1. 自汗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

2. 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3. 胸闷、脘痞、苔腻,加苍术、厚朴、藿香健脾燥湿。

内伤发热:

1. 加减时作咳嗽者,加杏仁、半夏、前胡;

2. 胸闷腹胀或痰多,饮食无味,苔腻,痰湿较重者,去黄芪、当归身,选加半夏、苍术、厚朴;

3. 口干苦,苔黄腻者,去党参,减黄芪用量,加黄连、黄芩;

4. 自汗甚者,可选加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

5. 或冷或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

6. 气虚低热时作,劳则益甚,去党参,加银柴胡、白薇、功劳叶、仙鹤草。

临证参考 内伤发热因病程长,反复不愈,往往可见精神不振、疲倦懒言等虚赢之状,但其中并非均为虚证,实证或虚中夹实者不少见,因此补药运用要适时、适量。一般若非虚甚者,不宜用大补之剂,如人参、党参、黄芪、熟地、龟版等不可轻易使用,而宜选用仙鹤草、功劳叶、北沙参等不腻不燥之温和药类。内伤低热,脾胃已弱,所谓“正虚不能运药”,因此药物用量宁轻勿重,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如药量过重,浓烈厚味之气入胃,首先克伐胃气,造成食纳减,脾胃呆滞,即使对证之剂,疗效亦难发挥。若非重剂不可时,宜应重剂轻用,即少量频服。如因脾胃虚弱,阴火上冲所致之内伤高热者,须重用补益之药物以收甘温除大热之功,则每日数服,每次少量为妥。若邪热过盛时,亦可加入苦寒清热之品,但只能用于一时,不可久服,以防败胃,可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

本证在夏季常兼有暑湿。若湿热偏重者,可用温胆汤合益气健脾药同用。若见四肢困倦,胸闷食少,口干饮不多,大便溏薄,小便短赤,神疲乏力,胸闷短气,脉虚数,选《脾胃论》中的清暑益气汤加减。若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神疲乏力,胸闷短气,脉虚数之气阴两伤者,则用《温热经纬》中的清暑益气汤加减。

1.气虚发热而兼有湿热,以及气虚之人夏季感受暑湿,表现发热头痛,口渴自汗,倦怠乏力,胸满身重,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等症者,可用东垣清暑益气汤()益气健脾,除湿清热。

9.清暑益气汤

黄芪9克 苍术9克(泔浸) 升麻6克 人参3克 白术3克 橘皮3克 炒神曲3克 泽泻3克 炙甘草2克 酒黄柏2克 归身2克 麦门冬2克 青皮2克 葛根2克 五味子2克

五.血虚发热证:发热,多表现为低热。头晕眼花,体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口唇色淡。舌质淡、脉弱。

10.归脾汤。

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内伤发热加减:

1. 血虚甚者,加熟地、枸杞子、鸡血藤、以增强滋养生血的作用;

2. 若有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榈炭等以止血。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选用止血药。

内伤发热加减:

1.发热较甚者,可用银柴胡、白薇、丹皮、赤芍以清虚热;

2. 若兼舌黯,脉弦涩,体内有固定痛处或痞块者,宜选活血化瘀之品,如川芎、红花、制乳香、制没药、地龙等;

3. 血虚较甚,发热不退者,加首乌、枸杞子、阿胶以补益精血。

临证参考临床常见中气虚弱,运化无力,生化乏源而致血虚者,应甘温补气,气旺则能生血。若兼见湿阻暑热之证,则应停用重浊滋腻养血之品,而宜先用益气健脾运胃化湿之剂,待脾胃运化来复,再逐渐增加养血之剂,并参照气虚发热条辨证论治。

1.血虚发热,症状较轻,失眠心悸等症不显著者,可用当归补血汤益气养血。

11.当归补血汤

北黄芪30克 酒当归6克 

1.血虚证而无阳浮发热者,黄芪之量宜减;

2.气不摄血之出血证,可加仙鹤草、血余炭等以加强止血之力。

六.阴虚发热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潮热。心烦、失眠、多梦。盗汗。口干咽燥,便干尿少。舌红而干,少苔甚直无苔,脉细数。

12.清骨散。

生地黄6克、天冬6克、麦冬6克、知母3克、银柴胡5克、胡黄连3克地骨皮3克秦艽3克、青蒿3克、醋鳖甲3克、甘草2 

1.若血虚甚者,可加当归、白芍、生地以养阴补血;

2.嗽多者,加阿胶、麦门冬、五味子以滋阴润肺止咳;

3.若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补虚;

4.食欲不佳,大便溏薄等脾胃虚弱者,宜去秦艽、胡黄连、知母等苦寒之品,加扁豆、山药等以健脾和胃益阴。

内伤发热加减:

1. 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

2. 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3. 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阴精;

4. 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内伤发热加减:

1. 热甚者,可加黄柏、玄参;

2. 盗汗甚者,可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

3. 兼有时时振寒,营卫不和者,加用桂枝汤;

4. 若兼见心悸怔忡,舌尖猝痛、尿赤等心阴虚并心火者,用天王补心丹合导赤散加减;

5. 干咳痰少,口鼻咽喉干燥之肺阴虚兼燥热者,可用清燥救肺汤合泻白散加减;

6. 眩晕易惊,肌肉瞤动,胁肋疼痛,脉弦数等肝阴虚兼肝阳上亢,肝气郁滞者,宜用保阴煎合化肝煎加减;

7. 食欲减退,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干结之脾胃阴虚兼胃火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合清胃散加减;

8. 腰膝酸软、咽痛、遗精等肾阴虚兼相火旺者,可用大补阴丸合三才封髓丹化裁。

临证参考本证阴虚为本,虚火为标,清骨散为治标清退虚热之剂,只可暂用,不宜久服。发热一减则除蒸退热之品宜减,而渐加用滋阴培本之药,阴虚得复则虚热自除。若单用滋阴清热方药热势仍不退者,应遵张景岳之''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阴得阳升,源泉不竭”理论,在滋阴清热剂中酌量加入温而不燥的助阳之品,如仙灵脾、菟丝子、锁阳、肉苁蓉、巴戟天、鹿角、肉桂等,选用一二味即可。如症见午后低热,至夜腿麻,精神萎顿不振,脉细而略数,左关稍弦,证属阴虚肝旺,在滋阴调肝法下,用滋水清肝饮中加肉桂有阴中求阳及引火归元之妙。

1.热势不甚,而以肝肾阴虚的症状较为突出,表现低热,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清热。

13.知柏地黄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盐知母5克 盐黄柏5克 

2.因病久邪热伤阴而致阴虚发热,症见夜热早凉,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用青蒿鳖甲汤养阴清热。

14.青蒿鳖甲汤

青蒿6克 鳖甲15克 细生地12克 知母6克 丹皮9克 

1.若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去生地,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止渴;

2.治疗肺痨骨蒸,阴虚火旺者,可加沙参、旱莲草以养阴清肺;

3.对于小儿夏季热属于阴虚有热者酌,加白薇、荷梗等以解暑退热;

4.对于阴虚火旺者,加石斛、地骨皮、白薇等以退虚热。

七.阳虚发热证:发热。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纳少便溏。面色苍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15.金匮肾气丸 

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加减:

1. 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

2. 便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

 阳虚发热 证候发热欲近衣,面色咣白,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头晕嗜寐,腰膝酸痛,舌质胖润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而弱或浮大无力。常用方

16.右归丸加味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胶6克 菟丝子6克 姜杜仲6克 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 炮附子3克(先煎)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内伤发热加减:

1. 纳少腹胀便溏者,加干姜、大腹皮、鸡内金、扁豆;

2. 脾虚泄泻者,合理中丸;

3. 五更泄泻者,合四神丸同用;

4. 遗泄不止者,选用水陆二仙丹及金锁固精丸;

5. 气虚较甚者,加黄芪、党参。

临证参考 夏令内伤发热,多系禀赋不足,复感暑热,如用清暑益气之方药无效,虽未见明显肾虚证候,亦可用金匮肾气丸或大补元煎与清暑化湿之剂化裁运用。亦有长期应用抗生素,苦寒损伤脾阳而产生低热不退者,《岳美中医论集》中说:“因抗菌素乃抑制性药物,与寒凉药相似,久用则伤阳气,损脾胃”,故按阳虚发热辨治,每能获效。阳虚发热若系阳虚阴盛之格阳证与阴竭不能敛阳之戴阳证,是为外感内伤发热后期之重症,应参照厥脱证论治。

内伤发热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京花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次6g,每日2~3次。适用于气虚发热者。

  (2)人参归脾丸(健春牌,天津达仁堂制药二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血虚发热者。

  (3)加味逍遥丸(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京花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1次6g,1日2次。适用于气郁发热者。

  2.单验方

  (1)黄芪15g,当归lOg,大枣5枚,共煎服。可用于治疗气血虚发热。

  (2)熟地、白芍、当归、黄芪各lOg,水煎服。可用于血虚发热。

  (3)黄芪、人参、肉桂、甘草各适量,煎水服。可用治阳虚发热轻症。

  (4)秦艽、地骨皮、鳖甲各15g,水煎服。用于治疗阴虚发热。

  (5)藿香、佩兰各lOg,生薏苡仁30g,柴胡lOg,共煎服。用治湿郁发热。

  3.食疗方

  (1)乌龟、鳖甲各1个,去头尾内脏,炖服,每周1次。可辅助治疗阴虚发热。

  (2)银耳lOg,用开水泡开,细火煮烂,放冰糖少许,每周服1~2次。用于阴虚发热。

  (3)山药、莲子、大枣各适量,煮粥服用,可连续服用。用于气虚发热。

  4.针灸疗法

  (1)针刺百会、大椎、内关、间使等穴;或熏灸,或隔姜、隔附子饼艾灸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用于阳气虚发热的治疗。

  (2)针刺阴陵泉、丰隆、外关等穴。用于痰湿发热。

  (3)针刺足三里、曲池等穴。用于血虚发热。

  (4)针刺太溪、复留、三阴交等穴。用于阴虚发热。

  (5)针刺期门、行间、三阴交等穴。可用于气郁发热。

 内伤发热现代研究  

  内伤发热可见于西医学多种疾病过程中,如肺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此外,还常见于各种手术后、放化疗后。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失调所致。近年来关于内伤发热的中医药研究及临床报道不断增多,并取得一定进展。兹将其概述如下。

  一、发热机理及有关病理生理基础的探讨

  傅宗翰认为内伤发热机理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正气衰退,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二是病邪的属性和部位,如寒湿、痰饮、湿热、瘀血具有收引、凝滞、粘腻、阻遏的特性;三是机体功能失调,如营卫不和、肝脾不调、水火不济或气郁化火等,皆能导致发热(江苏医药,1976,<3):13~15)。有关内伤发热病理生理基础的探讨研究也较多。如北京医学院生理教研组,通过对28例热证患者治疗前后植物神经平衡状态的测量,与尿中儿茶酚胺及17羟皮质类固醇的系统测定,表明交感神经和肾上腺机能活动的增强与热证时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相符(中华医学杂志,1979,<12):705~708)。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通过大鼠体内实验来探讨阴虚内热证与钠泵的关系。结果提示,钠泵消耗能量占整个细胞总能量的40%"--60%,在机体热生成中占重要地位。知母菝葜皂甙元对大鼠Na+、K+一ATP酶有明显抑制效应。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肝脏细胞内Na+、K4-_ATP酶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寒与热,似可说明阴虚内热证其Na+、。K4-_ATP酶活性是增高的,肾与粘膜细胞中此酶的变化,可解释阴虚内热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机理(中西医结合杂志

  二、内伤发热的临床研究

  1.气虚发热

  (1)甘温除热法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统计了近30年各级中医杂志报道的162例用甘温除热法获效的发热病例。其中男78例,女84例。从年龄、病程、发热程度及症状等方面分析发现,用甘温除热法获效的患者以50岁以下者居多,约占87%,其中尤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及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50岁以上的中老年病人数较少,仅占10%左右。对其中有明确体温记载的151例研究发现,37~38'’C者占40.4%,38~39℃者占29.1%,39℃以上者占28.5%,个别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仅自觉发热,用甘温除热法亦获良效。对所载病程的158例研究中发现,病程短于1个月者占34.8%,3个月以内者占56.3%,1年以内者占77.2%,病程超过1年者仅占22.8%。此外,对162例气虚或气血亏虚发热患者所表现的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出现次数较多的症状主要为:神疲乏力,纳差,腹泄或便溏,自汗,气短懒言,头晕,面色苍白,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脉细数。通过总结分析,指出甘温除热法的应用指征主要是:A.病程较长,但一般在数月之内,年龄以10岁以下儿童,或20"-50岁的中青年患者居多;B.热象一般为持续低热,或壮热不退,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时加重;C.兼有脾气亏虚或气血两虚的症状;D.用甘寒养阴、苦寒清热之剂,或使用抗菌素无效(中医杂志,1993,34<3>:184~186)。在甘温除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多数学者认为甘温可以除虚热,方用补中益气汤,或根据病情轻重,病及脏腑的多寡及兼夹证等辨证化裁。黄海龙等指出甘温除大热治疗真寒假热证,不论体温是否升高,一定抓住气虚或阳虚这一疾病本质。江育仁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温病中变证和坏证,症属内伤发热者,采用甘温降其热,佐介类以潜阳,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佐以参附汤等复方治疗,多次奏效(中医杂志,1990,<8>:4)。此外,对气虚兼夹瘀浊实邪致热者,亦补气化浊清热。有报道用补气清热化瘀法治疗妇产科术后158例低热患者,经用抗生素无明显效果,用黄芪、党参、炒白术、青蒿、白薇、蒲公英、丹参为基本方治疗后全部退热,在1~2天内退热者占53%(江苏中医,1997,(3>:21)。

  (2)阴火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李东垣所创用的“阴火”一词,有学者认为其有两方面特性:一为脾胃气虚,一为内脏偏亢之火,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万友生则认为阴火包括脾虚阴火和肾虚阴火两大类,前者多采用炙甘草配合人参、黄芪、白术等组成的补中益气汤之类,后者多采用炙甘草配合附子、干姜等组成的通脉四逆汤方之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24"-'27)。潘华信指出阴火是由于劳倦、饮食、七情等因素损伤脾胃之气后形成的内伤发热证,气虚是本,火热是标,然其为真火而非假火,以甘温补中和清热解毒药合方化裁治之(中医杂志,1991,<7>:9~11)。

  2.阴虚、血虚发热

  阴虚发热临床常用方剂有加味地骨皮饮、青蒿鳖甲汤、清骨散等。由于阴虚发热常易兼夹气郁、食滞、湿热或瘀血等实邪,治疗多标本兼顾,变通治之。余宇峰报道用滋阴清热法治疗术后发热68例,并设活血化瘀法对照组63例,结果24小时、48小时退热下降幅度,治疗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o.01)。认为术后发热(非感染性因素所致者)多因失血过多,阴亏、阴不制阳所致(新中医,1996,(2>:26~27)。夏

桂成治疗妇科术后低热15例,经排除感染因素后,选用炒当归、生地、地骨皮、丹皮、胡黄连、五灵脂、赤白芍、丹皮、女贞子、太子参、生薏苡仁治疗。1~5天内全部热退,认为阴虚瘀热为其共同病机(江苏中医,1996,<2):23)。

  山东中医学院对120例再障并有发热的病人进行分析,发热计有204例次,其中属内伤发热之血虚发热者为34例次,表现为午后发热,头晕,心悸,身倦,乏力,恶心,纳呆,面色不华,爪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治以补益气血,佐清虚热,方用归脾汤加青蒿、升麻、石斛、女贞子、阿胶等,有效率达76.4%。再障属中医虚劳、血证、内伤发热等范畴,其内伤发热为阴阳偏盛偏衰所致,其中尤以血虚发热为多见,采用补益气血佐清虚热之法,一般能收到较好效果(中国医药学报,1988,(5):20)。

  3.瘀血、湿浊郁热

  熊晓山认为严重损伤或多种原因致离经之血瘀滞于皮下、肌腠、体腔、脉络均可致发热。治疗常依其瘀滞部位及症候不同,而方法有异。如对于腹腔瘀血发热,腑气不通者,多以攻下泻热为法,用桃核承气汤加味治之;对躯干瘀血发热,经脉痹阻者,用身痛逐瘀汤加味;对下焦瘀血发热,热移膀胱者,用小蓟饮子加味治之;对于肝经瘀热,则以清肝散瘀为法,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四川中医,1996,(9>:14)。李延培报道脾动脉栓塞术后高热,抗感染、退热剂治疗不效,热势渐增,夜间谵语如狂,咳嗽胸痛者,经用小陷胸、桃核承气汤加味治之,效若桴鼓(黑龙江中医药,1996,<3>:35--36)。

  韩清等对白血病化疗致发热的辨证观察发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纳呆、苔腻等内湿表现,在72例患者中,湿热型占44例。认为脾胃虚损,饮食精微不化气血反为湿浊为其内在因素,湿邪内蕴,湿热胶结为发热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主张用祛湿化浊清热法,药用羌活、藿香、柴胡、葛根、生石膏治疗,效果明显(中医杂志,1996,37<8>:479--480)。孟祥生等报道的持续发热病例中,湿浊郁热证以形体肥胖,身重乏力,及静点或肌注人血白蛋白等蛋白制品所致者为多,药用白蔻、藿香、茵陈、滑石、苍术、麻黄、黄芩、连翘等治疗,疗效快捷满意(中医杂志,1996,37(7>:396~397)。

  4.肝经郁热

  本型发热多属功能性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一日温差在0.5℃左右,并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临床以青年女性和更年期患者为多。大连中医研究所用丹栀逍遥散化裁治疗功能性低热45例(排除慢性感染性疾病及风湿、甲亢等引起的发热)均获良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87~89)。王有章等以小柴胡汤、百合知母汤化裁治疗午后低热38例,其中更年期患者10例,乙肝患者6例,冠心病8例,其余无器

质性疾病14例,疗效均佳(国医论坛,1995,<6>:22)。金维良报道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功能性低热56例,其共同特点为暑湿季节,情志不遂,肝胆郁热兼湿邪郁于少阳,三焦气机不畅,以清透和解法治之,药用青蒿、黄芩、柴胡、陈皮、竹茹、枳实、半夏、茯苓、滑石、青黛等,疗效满意(四川中医1

医案选粹

  案一

  一春元下第归,得寒热病。每日申酉二时初以为寒即作大热而躁,躁甚如狂,过此二时,平复无恙,惟小便赤黄而涩。往时一有心事,夜即梦遗,每日空心,用盐饮烧酒数杯。医皆以病为疟,用清脾饮,柴苓汤,并截药,俱不效。请予诊治。诊得六脉,惟左尺浮中,沉取之皆洪数有力,余部皆平。予日:“此潮热病也。”以加减补中益气汤治之。人参一钱黄芪八分归身八分 陈皮六分 白术八分 甘草五分 泽泻六分 黄柏五分 牡丹皮六分。水煎服, 日进一服。三日而病渐退。复用六味地黄丸,兼前药,调理一月而安。

(选自《陈修园医案》)

  案二

  吴右。漏本无恒。前月底月事太多,色且晦黯,以后连朝发热,热势甚炽,口燥舌干,气喘痰鸣,夜不成寐,脉数八九至。真阴匮乏,孤阳飞腾,其象可畏,涵阳养阴,应手则吉。

  北渗参9克 枸杞子6克 霍山石斛9克 青蒿4.5克 鳖甲9克 银柴胡4.5克 牡蛎24克 龙齿9克 乌药6克 陈皮4.5克 夜交藤9克 枣仁9克 代赭石6克

   二诊:一服寐安热减,二服胃苏,余症皆减。脉静,咳而有痰,此肾虚水乏气冲也。

  北沙参9克 枸杞子6克 大元地9克 萸肉9克 当归4.5克 白芍6克 紫石英9克 乌贼骨9克 牡蛎24克 龙齿9克 茯苓9克 宋半夏6克 陈皮4.5克 枣仁9克 夜交藤9克

  (选自《张山雷专辑》)

  案三

  同邑吴君聘儒,体弱患病。某医用麦冬清补等药,已服过四剂,患者满面通红,口吐白沫,两手抓心,声言“内热如火”,躁扰不宁,苦欲冷饭,夜间益甚,危迫已极。请余往诊,六脉细数,重取不见,此乃阴极似阳之证,作阳症治误矣。余用张景岳左右归饮加减。伊父见热证又投热药,恐有不测,置之未服,乃请某医调治,诸症无不增加,伊父悔悟,遂踵余庐,再次诊毕,仍照前方。热药略加分两,因彼服凉药过多故也。此药煎成,令其冷服,即《内经》用热远热之意也。先服半碗,亦无多效,全剂服尽,狂躁稍定,诸症俱失,昏昏欲睡,至戌时饮食略进,转见生机。此方无大增损,服三帖后,病去八九,后改用平补之剂,调理旬余,诸恙全廖。

  加减左右归饮

  熟地60克 川牛膝10克 粉丹皮10克 泽泻10克 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茯苓10克 附子12克 紫油桂12克 巴戟肉15克 炮姜18克 白芍12克 当归10克 破故纸10克 杞果15克 杜仲10克 炙甘草10克 水煎服

(选自《湖岳村叟医案》)

(0)

相关推荐

  • 左归丸及其水煎液和青娥丸补肾气变方

    ​左归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admin 2019-11-29 13:56:12 养生之家导读:左归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分别是什么呢?下面由小编来为大家详解. ...

  • 舌头疼是怎么一回事?该怎么治疗?搞不清楚的看这里

    <内经>有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既然中医将灼口综合征归属于舌痛症,舌痛症尽管病机复杂,但不外乎<内经>中所说的不通.不荣这两个 ...

  • 内伤发热诊治精粹

    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损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名,且将其分为气分 ...

  • 中医内科学——虚劳

    中医内科学——虚劳

  • 治癃闭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癃闭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8个药 ...

  • 治淋证精选的药方

    治淋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淋证病的症状,根据症 ...

  • 治尿浊证精选的药方

    治尿浊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尿浊证病的症状,根 ...

  • 治痉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痉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18个药 ...

  • 治积聚证精选的药方

    治积聚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积聚病的症状,根据 ...

  • 治黄疸证精选的药方

    治黄疸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黄疸病的症状,根据 ...

  • 治关格证精选的药方

    治关格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关格证病的症状,根 ...

  • 治鼓胀证精选的药方

    治鼓胀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鼓胀病的症状,根据 ...

  • 治肝炎证精选的药方

    治肝炎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肝炎病的症状,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