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痰饮辨证与治疗大纲
痰饮八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悸,必有伏饮。
1 膈上病痰,肺气壅满,喘满咳吐;发则寒热者,此是肺气失敛,营泄则发热,营为卫之根,卫虚则恶寒。太阳之经,行身之背,逆而不降,经气壅迫,故脊背疼痛。胃逆则脾陷,肝木抑遏,陷于水位,是以腰疼(肾位于腰,是谓水位),肝窍于目,肾主五液,入肝为泪,木郁风动,肝液升泄,故目泣自出,此也是太阳寒水上逆也。太阳之经,起于目内眦,寒水不降,则目泣自出。风木摇荡,隧路梗阻,故心里振振润悸(此同半夏麻黄丸病理)。如此必有伏饮,缘饮伏湿旺,土木双郁,是以见证如此也。
论;伏饮者,即上章脉沉留饮之义。
2 膈上病痰,肺逆则喘,胃逆则呕。发则寒热者,此是少阳不降,经气之郁,则发寒热,观旋覆花汤,江尔逊老中医自治医案,即是此寒热之理,膈上病痰。而此背痛腰痛者,当是掣痛之义。目泣自出者,太阳寒水上逆也,太阳经起于目内眦,胃逆不降,则寒水上逆。痰饮内阻,木郁则冲悸。
痰饮九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虚。脉偏弦者,饮也。
夫病人者,阳虚湿旺,火升作渴,饮水一多,不能消化,水停心下,内阻肺气,必暴生喘满。“凡”土虚食少而水饮多,水停心下而阻格,甚者肝气郁冲则心悸,微者肺气不降则短气。水旺木郁,则脉必弦。弦为木气,应见于左关,若两关双弦者,是水寒土湿,木气不达,乙木郁于左关而不升,甲木郁于右关而不降,此皆大下后之虚脉,若一手偏弦者,此必饮邪之偏在一方,郁其木气也,盖饮泛土湿,木气必郁,生气不畅,故见弦象。左偏弦者,饮在脾土,右偏弦者,饮在胃土也。双弦者,即偏弦之重者。微则偏弦,甚则双弦,实同原也。
论;厥阴十九,厥而心下悸者,水饮停留,阻经脉往来之路,木郁冲突也。痰饮六,肺气不降则短气。
痰饮十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弦数者,少阳甲木不降也,相火逆升,必有寒饮郁格。冬时水旺下寒,阳气不蛰,夏而水衰,然相火升泄,下寒愈剧,皆难治也。
1 弦为木郁阳减,病寒饮者,无论数迟之讹,皆是寒义。此数为中虚上热,上数必下寒,阳减必下寒,弦数者,上热下寒也。(此弦数区别于疟病的弦数。相火升逆,脉同而病不同。)
弦数者,冬时之令不藏,夏时之令外泄,上热下寒,内寒更剧,故更难治。冬时寒水之藏令,弦数阳衰而不藏,则内寒越剧。夏时相火升泄之令,弦数阳泄,则内寒越剧,故弦数之脉,冬夏难治。
痰饮十一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肺病痰饮,金能胜木,故脉不弦,但苦痰饮阻碍,喘促短气耳。痰饮之阻则喘促,肺胃不降则短气。
论;气郁即为饮,故不见木弦。饮病不弦,喘而短气,当也见肺脉之浮涩。气逆不能收敛也。
单论短气之证论,率先从肺入手,因肺主呼吸,而气下降,肺气不降则见短气。例如葶苈大枣汤,小青龙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生姜汤等,胸满短气相同,如果辩证模糊,先从肺论治,从痰饮治还有甘遂半夏,十枣等,若无饮者,从虚治,类如中风三,营气虚胸满短气。肝着旋覆花汤,也能论治。
图为半夏
痰饮十二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支饮亦饮之偏结于肺部者,故喘不能卧,加以短气,其脉亦平而不弦。
痰饮十三
脉浮而细滑,伤饮。
水饮在中,郁格阳气,升浮不归,故如循贯珠,累累联属,流利不停,其诊曰滑,而其中实有悍格之象。水旺阴盛,是以脉细。
1 浮为气阻,郁格不降,浮见一沉,名曰滑,滑者,水饮阻格,气不滑利。
论;细为水旺阴盛。病痰饮时,则细解为水旺。病虚寒时,则细解为血虚。也为弦之变文。
痰饮十四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者,水寒土湿,火冷金凉,精气堙郁所作。当以温药和之,寒消湿化,自然涣解。盖土不得火,湿气滋生,此痰饮化生之原也。土湿则上不能生金,痰凝于心胸,下不能制水,饮聚于肠胃,肺冷故气不化水,熏蒸而为痰,肾寒故水不化气,停瘀而为饮,是以当温也。
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为一定之理,此为痰饮论治大纲。也就是说,痰饮者,是湿寒之病也,当以温药,温湿寒里虚也。
论;当以温药和之,是一定之理,更是说明痰饮之病,是属湿寒也。又有急则治其标,泻其实者,类如十枣,甘遂半汤,又有外感治表里证者,小青龙,麻黄厚朴汤等,当知变证变法。
对比黄家,当利小便,也有泻下茵陈汤。对比水气,发汗与利小便,也有腹大满急者,可下之。只是说明大法而已。一见痰饮咳嗽,就是止咳化痰,而不知中气,实为没有深学黄师之过。有的人在网上吐糟《四圣心源》,咳嗽怎么就成了肺胃之病,还拿出《内经》理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之论,有板有眼的反驳。此不学黄师悬解之过,系统理论讲的太细,又读不懂了。《内经》的理论,仲景提炼出来,黄师注解出来,比较详细。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就是五脏六腑,皆可致肺胃之气逆,肺胃上逆,则见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