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闲适性”课外阅读活动,并不容易
开车听到广播说:这两年我们国家国民阅读纸质书籍的平均数量不仅没有上升,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有些忧心。
这或许跟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里负面因素有些关系,我们喜欢称读书的人为“读书人”,因而自然就把读书人和一般老百姓区分开来了,如果老百姓也读书了,那就失去“读书人”这样的称呼了。
让人难过的是,现在所谓的“读书人”,其实也不怎么读书了,他们有的在“谋生”,有的则被功利化的社会氛围所笼罩,而想着如何让自己的“聪明”变成白花花的银子了……
打工的老百姓呢?就更没有时间读书了,因为居然有人提出了所谓“996”的上班时间建议。虽然没有得到实施,但实际上已经让年轻人形成了心理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人哪还有心思读书呢?
当然,手机碎片化的标题党资讯、娱乐化的APP,也让很多人失去了读书的兴趣,试想想,在抖音的搞笑声里变成“猪”,那心情至少是愉快的,总比在996的工作节奏里变成“机器人”要划算。
这些现状,我们做一介小老师的,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在学校里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乃至于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性。尽管他们走出书房之后,由于一些熏陶,也可能会扔掉书,但至少我们给他们打了一些底子,这也就显示了我们的良心了。
“这一年我大概读了大几十本书了……”“我读了二十本左右了!”“我也读了十多本!”……一开始我不太相信,这是一年级孩子告诉我的事实,但语文老师告诉我应该相信,因为孩子们说的“书”里也包含绘本之类的童书。我便从不太相信,转到很欣慰的心理层面了。
我知道,这些书有的是在学校专门开辟的时间里读的,有的是在学校倡导的“亲子共读三十分钟”时间里读的。我们建立了“早十午廿晚卅”的阅读时间体系,每天刚好阅读一小时。
建个时间体系很简单,不简单的是坚持。我们一直在坚持,我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也在坚持。有的班主任想了很多办法让读书的氛围更浓厚一点,他们有的领读,有的组织孩子变着花样多,有的则教孩子们带着笔墨读,更有的与孩子讨论书本的内容。当然,绝大部分时间,他们是作为见证者,让孩子不收任何干扰地读,只要是读,孩子就一定会有收获,这也是我们的理念,老师的干预也只能是偶尔的,调节孩子读书节奏的。一个习惯,倘若由另外的人监管着养成,那么一旦这个监管的人消失了,那个习惯也就消失了,就像高中生高考后撕书一样。
所以,我们的坚持就显得更加不容易,一方面不能让孩子感到监管,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孩子坚持读书,功夫就在那“拿捏”之间。但是,我们亲爱的老师,做到了。
“我现在很喜欢读书,闲下来就读书。”这是一个三年级孩子跟我讲的话,对啊,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也真诚的希望,当他走出学校后,还能说这样的话:“我很喜欢读书,闲下来就读书。”
希望……
孩子阅读的速度很慢,考试的时候阅读题总是被扣很多分,真是愁死我了!刚好何捷老师的课出了!没有考虑直接拿下,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孩子阅读进步了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