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说说中国古人是怎么样劳动的 | 夕霞夜话——汉字的童年(30)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每天6:30

喜欢请为我星标

本文为学苑出版社作者系列文章,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写在前面

///

我们汉民族,为人类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文字——汉字。思想的传播,各种经验的总结和历史的教训,都离不开文字。汉字本身有思想,这是汉字与其它文字最大的区别。我们汉民族常常羡慕其他民族有民族特色,如民族服装,民族小调等,常常黯然叹息,好像汉民族没有有特色的东西,从而没有了自信心。其实,我们汉民族有着最有特色的宝贝——汉字。在浓浓的民族伟大复兴的情节里,在殷殷的寻求国学的氛围里,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汉字的童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童年是人生最快乐的一个阶段,长大了,成熟了,重温儿童的长成,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何况,有的人,都忘了自己的童年,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童年,所以,快乐就少多了。

本人不是专门搞文字研究的,本着对汉字的喜爱,以己之心,度着先人造字时的场景及心态,写出自己对汉字的理解,与热爱汉字的同仁共享,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汉字童年(30

耦耕是一对一对的两个人并耜耕地吗?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当然以种地为主。前边说过先人们发现了种子,然后就在家门口种地,不用到处采集找吃的了,就这样,农业就慢慢发展了起来。农业就是种地,跟土地打交道,就得有工具,总不能用手去抠地吧。

先人们最早还不太会制造工具,只能随手拾取大自然赐给的天然的可利用的东西来当工具,比如尖利的石头(图1)啊、大蚌壳(图2)啊什么的来把土地疏松,看,这珍珠就是长在贝壳里面的,所以,贝壳在中药里叫珍珠母,能够补钙和治疗失眠。我们先人使用这些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工具时代,人类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先人们用这种工具把土挖开,把种子种到地下,然后就等着风调雨顺,到秋天背着成熟的“禾”回家,一年就有好日子过了。

 

图1

  

图2

可是,让你成天蹲在地上猫着腰挖土,不累得你头昏眼黑才怪,谁不想放松一下啊,站起来,歇歇呀,于是,某个挖地的聪明的先人,后世说这个先人叫伏羲,他不仅发明了挖地的这个后人叫做耒(lěi)的工具,他还发明了图中箭头指向的东西——房子、琴、伞、种庄稼、酿酒、织布、种庄稼的工具、药材的识别等(图3)。传说伏羲就想了一个办法,给这些石头、骨头或者蚌壳装个柄,这样,就可以站着干活不腰疼了。

图3

就是得先把原始的石头、蚌壳打磨出能够按上柄的洞或者能够用绳之类的绑定(图4),贝壳类被淘汰出局了,易碎品!看,这些经过加工的工具就好使多了(图5),人类学家管使用这些经过加工工具的先人时代,叫“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可不得了,就像近代的工业革命一样,改变了我们先人的生活,能够制造工具,使先人成为动物界的最高统治者。可以这么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工具的进步!看,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就是“木石联盟”啊,只要有了“木”和“石”的组合,人类就不可战胜了,后来,有了青铜器,先人把青铜器称作“金”,“金”比“木”硬且更尖锐,所以,就用金代替了木,石头打磨的更好了,称为玉,于是就有了“金玉良缘”,再到后来,铁的发现,农业工具就更多了,像猪八戒用的耙子,正常人正常用,只有猪八戒倒着用,所以有“倒打一耙”之说。

图4

图5

自伏羲发明这些农用工具以后,几千年来,虽经各个朝代变化,这些工具的模样基本没有太多的变化,因为,种地没有变化嘛,直到今天,我们的偏远的农村还在使用这些工具呢。(图6)

图6

使用这些工具大家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现在的中国人,三代以上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新鲜的。关键是在种地这个环节上,出现了一个词,就是“耦耕”,“耦”(ǒu)肯定不是一个工具,而是耕地的一个环节,这个“耦耕”到底是怎么个耕法?而且,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还挺高,如《诗经》中就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左传》中的“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国语》有“譬如农夫作耦,以刈(yì)杀四方之蓬蒿。”《论语》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月令》:“﹝季冬之月﹞命农计耦耕事,脩(xiū)耒耜(sì),具田器。”陶渊明的“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苏东坡的“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清《广阳杂记》载“刘青士、潘文山、朱子皇偕隐处州,易衣而出,耦耕而食”等等,这说明耦耕在农田劳动中的重要性。

于是,专家学者对于“耦耕”的解释是脑洞大开,五花八门,这些解释都是从“耦”出发,但是,终脱不了“耦”就是“偶”,是“双数”的概念,就得是两个人一起耕地,就是一对一对的到地里干活,有的甚至说是夫妻俩一起到地里干活,就是“耦耕”。可是,人家《诗经》里说明明说的是“千耦其耘”“十千为耦”啊,这又怎么解释呢?难道是正好一千个人,一对对的干活?肯定不是。于是,又有专家说,战国之前普遍实行的以两人协作为特征的耕作方法。当时因工具和技术较为落后,许多生产活动均非一人所能独立完成。清代学者程瑶田以为:“言耕者必言耦,以非耦不能善其耕也。耦之为言并也,共事并行,不可相无之谓耦。”这一说法并不符合于战国以前的实际状况,我国农业在商朝时期就很发达了,怎么到战国时却又不发达了?

有的说是“二人二相并耕”,认为古代的耦耕是两人各执一耜,共同耕作的方法;还有的说是“两人一前一后”干活;还有的说是“二人一犁或二人二犁”;还有的认为“耦耕”不是用耒耜,而是用犁,其形式是二人合用一犁或二人并用二犁,且有耕牛牵引(图7);有一个当代的专家写了一篇《耦耕考》,说“耦耕”即一人掘地挖土,另一人旋即把上块打碎磨平,也就是一人耕一人耰(you),配合进行的耕作。有人还据这个考证也写了一篇《谈耦耕》一文,认为在木制耒耜时代,二人共踏一耜,一人以右脚踏耜上横木的右端,一人用左脚踏耜上横木的左端,使耜平衡入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图7

本来“耦耕”就是农业社会里最简单的一种作业,可是,被知识分子们解释的一塌糊涂,什么两个人共握耜,就像这样,这两个人怎么共同用力呢(图8),这不成了自捆手脚的“两人三足”的比赛了么,这个,肯定不对;又有专家说,一个人挖土,另一个人用绳子拽,然后把土扔到远处,好让土疏松,一看这个人就是不是种地人,照他的说法,就是这样(图9),按力学原理分析,如果按这种说法,两个人用的力不是合力,要么先把土挖出来,然后那个人怎么扔土呢?照他的说法,应该至少有三个人,才能完成这个动力,可是,人家是“耦耕”,总之,这些解释的“耦耕”的人,农民挖土为了种地,把土扔出去,到哪种地啊!从古至今,对于“耦耕”的解释,都囿于这个“耦”字,想当然地认为“耦耕”必须是两个人,所以,就走不出来这两个人了。

图8

图9

其实,“耦耕”特别简单,这个词的重点在“耦”不在“耕”,耕在这个词里就是一个虚词后缀,表示农耕作业中的“耦”的这个环节。一个人也可以“耦耕”,两个人,三个人,十千人,都可以“耦耕”,不仅可以指两个人,即双数,也可以指“偶”,就是现在说的“配偶”,或者说是“一阴一阳”为偶,更能说明“偶”字的真实含意,那么,在耕地上,“耦耕”就是农活中的一种,即“起垄”,土地平整完后,在播种之前,要起出垄台和垄沟。一垄,包括一个垄沟和一个垄台,就一垄地,也可以叫“一偶”地吧,“偶”是相对的,有阴有阳曰偶,夫妻曰偶。垄台是阳,垄沟是阴,那么“耦耕”呢,就是起垄这个农活,起好的垄都是一阴一阳的,于是,古人就把起垄称作“耦耕”,(图10)这一个就是在耦耕,把土地分成“阴阳”,垄台上种庄稼,垄沟可浇水,走路,主要是用于通风,保持水土等作用。

图10

“耕”,是用耒,甲骨文写作

把土地挖开,这个工具是先人最早发明使用的,所以,汉字,凡是早期的农用工具都是“耒”字旁的,如耕、耘、耙、耜、耓、耖、耤、耧等,后来,铁器的大量使用,有的农耕工具就从了铁,如锹、锄、铲等。

“耕”就是用耒把土挖开;“耘”,就是把挖开的土块打碎,也就是平整土地;“耦”,就是把平整好的土地,起垄,也叫“备垄”,只有备好垄,才能种庄稼。看,这是人工备垄(图11),是小农经济,这是机械化备垄(图12),人不用站着干活了,解放了生产力。

图11

图12

简单地说,种庄稼主要有这几个程序:耕之,耘之,耦之,种之,收之,藏之。“耦”是必须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