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珠峰清道夫

他是一位80后藏族小伙,曾用1756天走遍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极点;他是一位登山向导,从2002年至今已4次登顶珠峰,领略她的美丽和纯净;他也是一名环保卫士,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清理死亡地带里被遗留下来的有数十年之久的垃圾。他就是珠峰清道夫的次仁旦达。

1987年,次仁旦达出生在珠峰脚下的定日县城。小时候,他在上学的路上一抬头看到的就是珠峰,放学在家门口玩泥巴,背景也是珠峰。那时,他见国内外无数想要攀登珠峰的勇士们从家门口路过。次仁旦达也梦想着长大后能登顶珠峰。15岁时,父亲把次仁旦达送进西藏登山学校,经历了系统艰苦的训练。2012年至2016年,他与队友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完成了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到达南北极点,实现走遍全球9个地理极限点的目标。可是,在登顶珠峰中次仁旦达发现,每年近10万名游客和登山者涌向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他们离开时会留下超过10吨的粪便、数不清的生活垃圾以及遗骸,珠峰的冰川受到严重污染。

渐渐地,次仁旦达觉得对于心中那个圣洁的珠峰,保护它远远比征服它更有意义。从此,他一有机会就向登山者宣传高海拔环保的重要性,希望来到珠峰的全球登山者们都投入到环保中来,而自己则立志做一名“珠峰清道夫”。2018年,与其他登山者在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以上区域进行了3次大规模登山垃圾清理行动:清理食品包装袋、食品罐子、酒瓶等生活垃圾5240公斤;旧登山绳子、旧登山帐篷、旧瓦斯罐等登山垃圾1000公斤;包括珠峰登山大本营3间旱厕里山友的排泄物2260公斤。

然而,在珠峰上清理垃圾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艰辛的工作。次仁旦达说:“在城里捡垃圾要钱,在珠峰捡垃圾要命。”他随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攀登珠峰的时候,在海拔7900米处,看见不远处有一个丢弃的水壶,就想将它带下山。可是,超过每秒20米的风速,凛冽得像一把把小刀,他把自己的保护锁挂在主绳上,艰难地一步步挪动过去。刚要踏过去,却发现水壶下面居然是一处冰裂缝,差一点儿他就跌入了悬崖。在死亡地带每一次清理垃圾的行动,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随时都有可能丧命。

在自然面前,人类如此渺小,但又如此强大,次仁旦达每次捡垃圾都有可能失去生命,但他从来没想过放弃。在他的老家定日县,越来越多的孩子从事登山这个职业后,也和他一样成了最虔诚的环保卫士。从弯腰捡起脚下的一个方便面包装袋,到几十个人扛起上百斤的垃圾并打包推上卡车,“珠峰清道夫”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个人变成一个群体。2018年4月30日,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保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

“珠峰清道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清洁工,虽然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登上珠峰的人有多么光荣,很少有人看到这群“珠峰清道夫”在负重前行,但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敬畏自然,感激生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超过80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