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德之家与失德之人
(没有广告,视频很精彩)
(1)
我上班的地方和老家不算太远,每到节假日都会回老家,看了看老屋,和老妈兄弟妹妹团聚一下,有时间也拜访了一下老邻居。村口的“李府王爷”庙,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在氤氲的香炉面前,虔诚膜拜。这天,我遇到了“村老大”,忽然觉得他在这儿待久了,身上沾染上了佛的气息,境界超然了许多。
我和“村老大”聊得很投机,他说,很多人不明白,当年村子里一些风光无限的人,三十年过后,不知为什么却纷纷黯淡下去了?
当年有个威风的邻居,他是村干部,大权在握者,曾经显赫一时。在村里,何等令人羡慕。“村老大”说,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有人帮他们家挑粪、种田、锄地、做饭洗衣……何等的风光。可是,后来,他不在当村干部了,全家人的生活就灰暗了许多,前些年,这个村干部夫妇先后离世,子孙更是暗淡无光了。
正在此时,一个三十年前“吃得开”的有钱人老太太,嘴巴念叨着来上香。老太太抱怨当年有个算命先生告诉她,若要想家运旺,须多拜灶神。可是她逢年过节都大鱼大肉祭拜灶神,但想不明白为什么家运却越来越差。想当年,她的三个儿子都是厉害角色,凭借拳头在村里欺男霸女,后来办起皮鞋加工厂,为了抢生意连自己的亲戚也不放过,曾经风光一时。
(2)
出身贫寒的宋朝名相范仲淹,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环堵萧然,连饭都吃不饱。他暗下决心,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他当了宰相,兑现自己的诺言,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分给贫穷无田地的人耕作。平日里,还给一些贫困户送衣、送食品。街坊邻居凡是有婚丧嫁娶的,他都给钱给物补贴他们。就这样,他用一人的工资资助了三百多家乡亲。
后来,他在苏州看中了一处住宅,一位风水先生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必出大官。范仲淹却立刻把这个宅子捐了出来,改作学堂。众人都笑他傻,但他不这么认为,他想如果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孙都能出人头地,比起范家独自享福好多了。在外人看来,范仲淹简直是个傻子、败家子,然而,范氏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仲淹四个儿子都德才兼备,当了宰相和大官。范家的后代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
无独有偶,唐朝人裴度,年轻时也是一贫如洗,在乡下的私塾中以教书糊口维生。他的学问虽然渊博,无奈时运不济,屡试不中。有一天,他经过一座寺院,看有一位妇人跪在佛前,祷告后匆匆离去。裴度见到案桌上有一个包袱,解开一看,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一个翠玉带和二个犀带。他坐著等待失主,原来失主家父病重,借到一条玉带,准备典押借款,做医药费。裴度奉还原物,那一年,裴度考取进士,后来官运亨通,升任“博办大学士”,不久,又升为首相。裴度事奉四位皇帝,始终表现了很好的品德。他有五个儿子,也都被朝廷赐封爵位。
(3)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积德之家必定聚集人气,范仲淹家族之所以兴旺了八百年,是因为范家子孙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积德行善”的祖训。裴度的心非常清净,他虽然贫困,但对他人所遗失的贵重物品无动于衷,后来在生死问题上,他也能置之度外。他心量宽广,所以福德也广大,家运渐渐旺盛。
“村老大”说,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无德不得,失德散尽。正如《易经》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失德之人,再巅峰的权势,也有瓦解之时。前面那个村干部,子女原本靠着他这棵“大树”,好吃懒做,尽干缺德之事,后来老爹没选上了,便失去了靠山,再后来连生活也成问题。
而另外一家“吃得开”的有钱人,为了霸占生意,连亲人也不放过,众人都摇头说:“失德!”后来,他们的子孙有的打伤别人被司法机关抓走了,有的被别人打残了,失去劳动力。失德之人,再鼎盛的荣耀,亦有沦为灰烬之日。“村老大”说,算命先生让他们家多拜灶神,其实就是让他们多积点德而已。
荣华富贵不是争来的,是积德来的。失德之人,一时的荣耀,也只是昙花一现。这不是迷信,因为行善之人的福德及作恶之人的祸殃,直接教育或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子孙后代。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三刃木、随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特别关注》《求学》《当代青年》《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数1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