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多名门,汝南的二十三大名门望族详解
春秋时,汝南分属楚、江、沈、蔡、道、房、柏子等国所辖。
秦始皇一统天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设三十六郡,汝南分属颍川郡、南阳郡、陈郡等。
两汉、三国、两晋、隋朝时,均设汝南郡。
唐初,改汝南郡为豫州。后唐肃宗改豫州为蔡州,隶属河南道。
元代,升蔡州为汝宁府,汝南分属汝宁府和南阳府。
汝南位于河南中南部,地处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区,在古代发育较早,且离统治中心较近,先后繁育出多达二十三个名门望族。现在就汝南的二十三大名门望族进行一一详解。
汝南袁氏:妫满后裔诸公,字伯媛。伯媛的孙子涛涂,以祖宗字媛命氏。春秋时,媛氏世袭陈国上卿。当时媛、辕通用,故媛涛涂又写作辕涛涂。至西汉初,辕氏后裔政将辕字的车旁去掉,以袁为氏。
袁氏的主要郡望有陈郡、汝南郡、河南郡、彭城郡、东光县、京兆郡、华阴县、太原郡、濮阳郡、陈留郡、襄阳郡和宜春县。袁氏的主要堂号为卧雪堂、守正堂、弗过堂、陈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汝南袁氏为东汉时期的著名世族,史称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成为官吏集团中的首脑人物。在东汉末年湮灭,祖籍在汝南郡。
汝南周氏:周平王姬宜臼之子周烈,受封汝坟侯。其后裔周邕时,秦灭周,其后代子孙多以故朝名称为姓氏,称周氏。周姓的郡望有19个,分别为汝南郡、庐江郡、浔阳郡、临川郡、陈留郡、沛国郡、泰山郡、河南郡、淮南郡、永安郡、河间郡、临汝郡、华阴郡、河东郡、清河郡、江陵郡、长安郡、昭州郡和武功郡。周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爱莲堂、细柳堂、笃祐等堂号,其中普遍使用的堂号为细柳堂。
汝南安城周氏,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邕,其后裔迁居安成,后汝南周氏壮大为中国古代著名家族,一等一的郡姓门阀之一。
汝南殷氏:帝喾之子殷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其裔孙成汤建立商朝。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名殷商,契被后人称为殷契。商朝被灭后,商朝子民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殷氏的主要郡望为陈郡、汝南郡、琅琊郡、东海郡、雁门郡、弘农郡和冯翊郡。殷氏的主要堂号为汝南堂、琅琊堂、东海堂、雁门堂、弘农堂、陈国堂和冯翊堂。其中殷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蓝氏:今陕西的蓝田、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荆门和河北的迁安都是蓝姓的发源地。汉朝之前,蓝姓主要繁衍于汝南郡、中山郡和东莞郡,此三地为蓝姓的郡望,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今天,蓝姓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蓝氏的主要堂号为汝南堂、种玉堂、德胜堂、中山堂、戒君堂等。其中蓝姓最重要的堂号有汝南堂和种玉堂。汝南堂顾名思义是蓝姓后人为了纪念发源于汝南郡的先祖而设立的,一般认为汝南堂的蓝姓都是昌奇公的后裔。
汝南昌氏:昌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东海望。昌氏的主要堂号有双芝堂、茂荫堂、高勋堂、敦伦堂和汝南堂。其中昌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齐氏:田氏代齐后,原齐国王族乃以国为氏,称齐姓,尊姜太公为齐姓得姓始祖。齐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中国东北三省和河北、河南为多。齐氏的主要郡望为汝南郡、高阳郡和中山郡。齐氏的主要堂号为中山堂、高阳堂、汝南堂和简礼堂。齐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和氏: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和姓得姓始祖有和仲、和叔、宋穆公、卞和。同时和姓也是纳西族第一大姓。和氏的主要郡望为代郡、汝南郡和西陵郡。和氏的主要堂号有汝南堂、代郡堂、西陵堂、负鼎堂、律吕堂、壁玉堂、永思堂、追远堂、忠信堂、洛阳堂等。其中和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穆氏:穆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得姓始祖有宋穆公、穆生、穆古必立、呢牙咱木、郭佳·穆彰阿。穆氏的主要郡望为河南郡、汝南郡和河内郡。穆氏的主要堂号为河南堂、河内堂和汝南堂。其中穆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危氏:有三种来源,其一来自周武王庶子的赐姓;其二来自甄丰之子甄寻根据避难地方的名字而起的姓氏;其三来自三苗族所居住的地方而起的姓氏。壮族、汉族、仡佬族、布依族均有此姓。危氏的主要郡望为汝南郡和临川郡。危氏的主要堂号为汝南堂、临川堂、太史堂、晋昌堂、三苗堂、鉴赏堂、敦本堂、仁义堂等。其中危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梅氏:商朝末年,直臣梅伯进谏纣王而死。武王灭商后,封梅伯之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的封邑为氏,称梅姓,尊梅伯为其得姓始祖。今梅姓以安徽、云南、浙江、江西、江苏、河南等地较多。
梅氏的主要郡望有汝南郡、宣城郡、文山州和北海郡。梅氏的主要堂号为汉中堂、内江堂、麻城堂、文山堂、北海堂、宣城堂、汝南堂、绩学堂、尉仙堂、太公堂、余庆堂等。其中梅氏汝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上蔡堂、郏州堂、龙山堂。北海堂后裔夏壬祖转封汝南侯,其堂号便是汝南堂。
汝南盛氏:盛氏始祖为周朝燕国的召公奭,奭因被封于召,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召公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因避西汉元帝刘奭讳就改奭氏为盛氏。盛氏后人尊召公奭为盛姓始祖。今盛姓主要分布在湖南、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吉林等地。
盛氏的主要郡望有汝南郡、梁国和广陵郡。 盛氏的主要堂号为无怨堂、广陵堂、汝南堂、梁国堂和蔡郡堂。盛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应氏:周武王灭商后,封其第四子应叔于应,在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称应侯,建立了应国。应国被灭后,其后裔子孙,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应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应氏正宗。
应氏的主要郡望为汝南郡、颍川郡和淮阳郡。应氏的主要堂号为汝南堂、颍川堂、淮阳堂、择善堂、燕翼堂、报本堂、徵德堂等。其中应氏汝南堂,也叫汝南第,以望立堂。
汝南曲氏: 晋武公代晋后,仍建都于原晋之国都翼邑,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庶支子孙中,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曲沃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曲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曲氏的主要郡望为平阳郡、雁门郡、陕郡、安康郡和汝南郡。曲氏的主要堂号为平阳堂、雁门堂、陕称堂、晋昌堂、金州堂等。
汝南糜氏:糜姓起源于夏代,是以职业和所从事的对象为姓的姓氏。古时种糜的族人富裕而昌盛,后人以职业为姓,世代姓糜,称糜氏。另,商周之际有糜国,国人以糜为姓。糜氏的主要郡望为东海郡和汝南郡。
汝南仰氏:舜帝时期仰延精通音乐,改瑟二十五弦,其后裔以祖上的字为姓,遂成仰姓,仰氏后人奉仰延为仰姓的得姓始祖。仰氏主要的郡望为汝南郡、河南郡和钱塘县郡。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仰氏的主要堂号为乌竹堂。
汝南咸氏:帝喾的臣子咸丘黑、商朝的大臣巫咸始终被奉为咸姓的始祖,得到多数咸姓后人的公认。咸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期活动于山东、河南一带,汉代以后在汝南郡形成名门望族。后因战乱、仕宦等原因,逐步迁徙到江苏、山西等地。
咸氏的主要郡望为汝南郡和江陵郡。咸氏的主要堂号为汝南堂、阳根堂、含象堂、政肃堂等。其中咸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廖氏:黄帝后裔叔安在夏朝时受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其后人以国名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开国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当今廖姓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西、湖南、四川等四省,其中广东为廖姓第一大省。
廖氏的主要郡望为汝南郡、武威郡、巨鹿郡。廖氏的主要堂号为武威堂、世彩堂、汝南堂、果烈堂、中乡堂、紫桂堂、万石堂、清武堂、忠爱堂等。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汝南沙氏:沙氏后人奉神农氏为沙姓的始祖。炎帝为部落首领时,有个臣子叫夙沙氏,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省文简化改为单姓沙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最早的沙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沙氏的主要郡望为汝南郡和东莞郡。沙氏的主要堂号有汝南堂、东莞堂、济民堂等。其中沙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鞠氏:后稷的孙子陶,因为出生时手心的掌纹很像古文鞠字,所以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做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世子孙即以鞠为姓。故鞠氏后人奉鞠陶为鞠姓的得姓始祖。鞠氏的主要郡望为汝南郡、山阳郡、西平郡的东莱郡。鞠氏主要堂号为汝南堂、山阳堂、西平堂、东莱堂、清河堂等。其中鞠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盖氏:殷商时期东方有盖国,后封给周公长子伯禽,是为鲁国,其后有以邑名为氏者,是为盖氏。盖氏的主要郡望为渔阳郡、安阳郡、洛阳郡和汝南郡。盖氏的主要堂号为渔阳堂、洛阳堂、汝南堂、崇贤堂、多士堂等。其中盖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商氏:唐尧广封诸侯,契被封在陕西省商县一带。契的子孙传成汤灭夏建商。商汤被灭于周,商朝的后世子孙就以故国号为氏,世称商氏,奉契为商氏的得姓始祖。战国时,商姓已分布于今河南商丘、陕西商县、山东曲阜等地。两汉之际,商姓已播迁于今河南平舆、陕西西安以及豫鲁交界的今河南濮阳一带,后经发展,昌盛为当地之望族,上述三地古代分属为汝南郡、京兆郡、濮阳郡,是故后世商姓有以汝南、京兆、濮阳为其郡望堂号的。
商氏的主要堂号有汝南堂、京兆堂、濮阳堂、追远堂、行烈堂、三元堂、两贤堂、敬爱堂、好易堂、续志堂等。其中商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言氏:春秋时期,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得意弟子之一名言偃,字子游,才华出众,名声很大,他的后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为姓,称为言氏,言氏后人奉言偃为言姓的得姓始祖。言氏的主要郡望为汝南郡和吴郡。言氏的主要堂号为汝南堂和吴郡堂。其中言氏汝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许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许氏的主要郡望为颍川郡、汝南郡、高阳郡、河南郡、太原郡、会稽郡。许氏的主要堂号有洗耳堂、得仁堂、训诂堂等。
在宋代时期,汝南的郡望大族已达到23姓,分别为周、昌、袁、殷、齐、和、穆、蓝、危、梅、盛、应、曲、糜、仰、咸、廖、沙、鞠、盖、商、言、许。但是宋代以后,中原动荡,再加上王朝统治中心向南北迁移,汝南的区位优势荡然无存,很难再繁育出世家大族,而且境内的世家大族也不断地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