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桂枝人参汤

第四十六方——桂枝人参汤

太阳百二十三

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四两(60克)人参三两(45克)白术三两(45克)甘草四两(60克)干姜三两(45克)

上五味,以水九升(1800毫升),先煮四味,取五升(1000毫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阳病,外证不解,而数下之,外热不退,而内寒亦增,遂协合外热,而为下利。利而不止,清阳既陷,则浊阴上逆,填于胃口,而心下痞硬。缘中气虚败,不能分理阴阳,升降倒行,清浊易位,是里证不解,而外热不退,是表证亦不解。表里不解,当内外兼医,桂枝人参汤,桂枝通经而解表热,参、术、姜、甘,温补中气,以转升降之机也。

太阴之胸下结硬,即痞证也,自利益甚,即下利不止也。中气伤败,痞与下利兼见,人参汤(即理中汤)助中气之推迁,降阳中之浊阴则痞消,升阴中之清阳则利止,是痞证之正法。诸泻心则因其下寒上热,从此而变通者也。(黄师原解)

1外证不解,而数下之,遂协表热而下利,表寒不解,里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外解表寒,干姜内解里寒,白术甘草补中,人参升陷,从里达表,表里双解。

2本条为什么表不解是发热证,而不是恶寒证。表为经阳,经阳伤寒,必为发热,里为阴脏,误下里阳,必见阴寒下利。经阳失解发热,里阳内陷则下利,桂枝人参,补肝脾之里阳,以发经阳之表寒,双解表里,所以用桂枝人参汤命名。甘草补中以化气,交济表里阴阳,干姜温阳,补太阴之本虚,痞者,太阴之本虚,误下而成,所以干姜温阳抑阴,以治本虚。白术,固脱陷而止泄利也。此是桂枝人参之名,解误上痞病之理。

《长沙药解》白术:理中丸,治霍乱吐利,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去术之滞,加桂枝益肝阳而伐肾阴也。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去术之壅,加生姜降逆而止呕吐也。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去术之闭,加附子开瘀而消胀满也。下多者,仍用白术,以其固脱陷而止泄也。渴欲得水者,加足前成四两半,以其生津液而去湿也。本条理中丸的注解,就充分说明白术药性与加减运用依据。本条桂枝加人参汤用白术者,就是固脱陷而止泄利也。

白术解中,余下发汗泄湿诸方,运用白术者,就不多说,与内伤加减相比,技术含量不大,就是发汗泄湿,不伤其燥,泄湿而燥土,补脾而生津。内伤的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只要没有腹胀满者,可以放心用白术。总结白术,燥湿补脾,善固脱而止陷利,但性壅滞。发汗泻湿,则不虑其壅,反益脾也。

3转载原文,痞证之论:太阳坏病痞证

痞者,异日之太阴,今日误下而成者也。阳性虚而阴性实,人之心下空虚者,清阳升而浊阴降也。升降清浊之权,在乎中气,下伤中气,升降失职,浊气上逆,则生䐜胀,清气下陷,则生飧泄,故痞证与下利兼见,悉因中气之败也。

太阴之证,腹满自利,腹满者,痞之根根,而未至成痞,下之而胸下结硬,及成痞焉,痞乃太阴之坏病也。太阴脏寒,温宜四逆,阳旺寒消,自无余事,及其成痞,则下寒而兼上热,四逆不受,故为泻心,清上温下,寒热并用,灵思妙解,神化无穷。

论:本条痞证之论,是黄师注解原文,非常重要,后面所有的泻心汤,都要用到这个概论来理解。

痞者,异日之太阴,此是阴渐盛而阳渐虚,异日阴盛,则成太阴之病,四逆汤证。本虚误下,则成痞也。误治坏病是中气之伤,若无误治而成痞者,就是中气之败,中气渐衰。痞因浊阴不降,利因清阳不升,是为升降失职。因中气之败,而源自误下误治。

4 《实用经方集成》类证辨析:葛根汤证、葛根芩连汤证、桂枝人参汤证三证均属表里同病的下利证,都有发热恶寒及下利的临床表现,但病机各有不同。辨析如下:葛根汤证为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病人以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脉浮紧为主证,葛根苓连汤证系太阳之邪内迫阳明,热迫大肠而致下利,发热重而恶寒轻,汗出,下利多恶臭,肛门灼热,下利急迫,苔黄,脉滑数,为实热之证。本证则为脾胃虚寒,升降失职,清浊易位,兼有表证未解。清阳不得上升,故见下利,腹痛绵绵,浊阴不能下趋,则心下痞硬。同中有异,当加分别。

1  斑疹紫癜——米子良医案

王某,女,16岁,学生,1975年3月6日入院。3天前自觉发烧,周身不适,食欲不振,继则皮肤瘀斑,前来住院。既往无他病。检查:周身皮肤瘀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高出皮肤、色泽暗红,下肢、上臂伸侧最著,轻度瘙痒,手足发凉,腹中绞痛阵作,以脐周为甚,腹部柔软、喜按,呕吐不食,头晕心悸,大便下血1日10余次,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血压80/50mmHg,体温37.5℃,脉搏90次/分,血沉30mm/h,白细胞4.5 x 109L,分类中性64%,嗜酸粒细胞6%,淋巴细胞30%,红细胞4.0 x 107/;血红蛋白90gL。经用苯海拉明、强的松、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及止血剂并加服中药炭类止血药3剂,病情渐重。中医诊断:肌衄(脾阳虚损,气不摄血)。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治则:补气健脾,温中散寒,兼以止血。处方:

党参15g,白术10g(炒),炙甘草6g,干姜6g,桂枝12g,黄芪15g,当归10g,大枣5枚,延胡索10g,三七参10g,7剂,水煎,日1剂,分两次服。

3月12日二诊:腹痛减轻,一日便血2~3次、量少,手足转温。上方去三七参、延胡索,加地榆12g,炒白芍15go 2剂,服

3月15日三诊:精神尚好,纳食少量,不腹痛,下肢有稀疏瘀斑,舌淡红,脉缓。上方去干姜、地榆、白芍。2剂,服法同前。

3月17日四诊:食欲较好,紫癜若失,诸症向愈。

按语:腹痛为寒气壅盛,寒凝络阻;腹软喜按属脾阳虚;呕吐、便泻为脾胃不和,升降失司;便血、周身紫癜为脾虚,血失统摄;头晕神疲、面色苍白、脉细弱为气血不足,阳虚寒凝,血不荣经,故以桂枝人参汤外散风寒,温中补脾。(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米子良医案,任存霞整理)《经方临床实践录》

论:医理没看懂。斑疹之病,一定是外感,但有细弱,大便下血,不敢过于发散。这个黄芪桂枝,是解表以行营卫之寒涩,三七加当归是治血,外斑内下血,以清瘀滞。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五苓散裁化】精

    五苓散更是一劑減肥降脂的良方 <伤寒论>太阳病篇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 ...

  • 《伤寒论》读书笔记171--感冒同时有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情况用用桂枝人参汤。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171: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这一条介绍中焦虚寒有下利痞硬 兼有表邪的情况 中焦虚寒而有痞硬中医上叫 ...

  • 《金匮要略》——桂枝人参汤

    今天辛丑年正月初一了,先给公众号朋友拜年了.祝大家辛丑年牛转乾坤,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 ...

  • 《伤寒论》方类清谈,关于桂枝人参汤

    宜 半茶白 丁酉年 戊申月 己巳日 闰六月十九 2017.8.10 忌 直口瓠 <伤寒论>方类清谈,关于桂枝人参汤 叙:曾骞 文字整理:白 我:脉,位置上所主者,越寸越主阳,越尺越主阴,所 ...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术草姜,恶风下利胃痞胀: 太阳中风脾虚寒,解表温中治相当. 组成:桂枝.人参.甘草.白术.干姜. 功效:温里解表,益气健脾. 主治:太阳中风兼脾胃虚寒证.症见心不痞硬,或疼痛,或胀满,下利日增 ...

  • 36荣卫坏病痞证方--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 桂枝 干姜 人参 白术 炙草 表未解而数次下之,当经气下陷,而病协热下利.今不病热利,而病下利不止之寒利,以至心下痞硬,宜人参汤以温寒止利,桂枝以解表.人参汤即理中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 ...

  • 经方大家胡希恕伤寒论讲座:桂枝人参汤的用药经验

    第163条: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除",当然这也是吃了发汗药了,但是脉还浮,应该继续用桂枝,外 ...

  • 伤寒论》中的智慧(二十一)伤寒治寒方之一:理中汤与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中的智慧(二十一) 伤寒治寒方之一:理中汤与桂枝人参汤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67人已访问 中医的寒证大体分为外寒.内寒两大类,外寒由于感受外界的风寒所引起,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寒 ...

  • 赤丸/桂枝人参汤合方治疗房性心动过缓医案

    赤丸由"茯苓四两(12g),乌头炮.二两(6g),半夏洗.四两(12g),细辛一两(3g)"所组成.是温阳散寒.益气化饮的重要基础方,主治阳郁寒饮证. 房性心动过缓是指房性逸搏连续 ...

  • 读方与用方(96)理中汤与桂枝人参汤

    理中汤与桂枝人参汤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 ...

  • 《伤寒论》113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第三十九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太阳一百零五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一两(15克)甘草二两(30克)龙骨二两(30克)牡蛎三两(45克)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