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向老师请教:“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仁德君子该如何施行'有为而治’之政,行使自己的道义主张,才能积善化德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呢?”老师说:“道义的施行,需要从言行开始。做到言语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即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如果言语不忠诚信实,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因此,行道义以成德的君子,站着的时候,就像看见'言忠信、行笃敬’如参宿在你前方上空让你知时辨道一样;坐车的时候,就像看见'言忠信、行笃敬’如倚靠车辕横木让车平衡稳定一样。在你能够知时辨道,车能够稳定平衡之后,你的言行自然就会顺着礼义,守着仁道,成就你的积善化德的德行。”子张把老师的话写在了自己腰间的衣带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使自己随时能够得到警策。
参(曑、參)
《说文》:曑:参商,星也。从晶㐱声。所今切。臣铉等曰:㐱非声,未详。𠻝,參或省。
《玉篇》:參:千含切。相参也。相谒也。分也。即三也。又所今切,星名,亦作曑。又楚今切,參差也。亦作篸。
汉字“参(曑、參)”金文字形像参宿三星在人头上,或说像一个跪着的人头顶三星之冠形。或增声符“彡”作“𠻝”,或“品”变作“晶”作“曑”。“彡”与“参“古音相同。在金文中多假借为“三”字。小篆将“人”、“彡”合而为“㐱”。《说文》:“参商,星也。”钱大昕在《潜研堂集》中以为:“参商二字连文,以证参之从晶,本为星名,非商训参。” 参本义为参宿三星之名,由参宿中三颗亮星排成一线,又借以表示数目“三”,引申指配合成三,有配合、等同、齐等等义。或引申为相聚、相并之称。
前一章通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的教导,让人们体会把握舜的无为,乃是其特定时期所为,期望仁德君子在礼崩乐坏之时,积极担当,主动施行有为的以德之政。本章承接前面的“知德者鲜矣”和舜的“无为而治”以为政成德的教导,通过子张问行,让人们把握君子的德行在“言忠信,行笃敬”中呈现,期望仁德君子能够主动自觉地在从政实践中行仁、守义而积善成德。子张向老师请教:“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仁德君子该如何施行'有为而治’之政,行使自己的道义主张,才能积善化德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呢?”老师说:“道义的施行,需要从言行开始。做到言语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即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如果言语不忠诚信实,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因此,行道义以成德的君子,站着的时候,就像看见'言忠信、行笃敬’如参宿在你前方上空让你知时辨道一样;坐车的时候,就像看见'言忠信、行笃敬’如倚靠车辕横木让车平衡稳定一样。在你能够知时辨道,车能够稳定平衡之后,你的言行自然就会顺着礼义,守着仁道,成就你的积善化德的德行。”子张把老师的话写在了自己腰间的衣带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使自己随时能够得到警策。本章需要注意有二点:一是对 “问行”解读。“子张问行”之“行”是承接前章的,是指孔子教导的仁德之道的行,是为政化德的德行之行。赵又春在《〈论语〉真义》中说:“我以为,这个'行’字乃是《周礼·地官·师事》中说的'敏德以为行本’的'行’,是指体现了德性的行为(郑玄注这一句说:'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简言之就是德行;故子张是问:哪种行为可称为德行,也即人怎样行事就算是有道德了。”将这个“行”字释解为“使自己能够行得通”,是没有抓住要点。二是对“参于前”的“参”的解读。杨逢彬在《论语新注新译 简体版》中考证说:“参于前:这一句颇有争议。何晏《集解》引包咸说:'参然在目前。’皇侃《义疏》:'参,犹“森”也。’……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参”字可训为“直”’(即'值’)……俞樾《群经平议》认为,'参’当读为'厽’,即'积累’的'累’的本字。”他对这些说法进行了分析,并逐一进行了否定,作出了“没有任何书证,可不予置评”的结论。接着他说:“数词'参’经常和介词'于’'乎’一道组成介宾结构。如:'法天合德,象法无亲,参于日月,伍于四时。’(《管子·版法》)'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荀子.儒效》)王念孙解说'参于日月,伍于四时’:'参于日月,与日月而三也;伍于四时,与四时而五也。’(《读书杂志·管子第一》)此说至确。'立则见其参于前也’,是说站着就仿佛看见'言忠信,行笃敬’两句话在自己前边与自己并列而三。”我认为,“参”应该就是该字的本意,即指“参宿”,参宿三星在天空中是排布为一直线,且中间的一颗星和两边的星距离相等。古人对天空中星宿位置是很清楚的,在天空中看到参宿三星,就知道是什么季节和时辰。“参于前”是说就象“参宿三星”在面前一样,能够让人知时节、知时辰、识方向。因此,我使用了“如参宿在你前方上空让你知时辨道”的解读。同样我将“倚于衡”作了对应的“如倚靠车辕横木让车平衡稳定”的解读。